APP下载

中学劳动教育轮换制浅析

2021-12-01江苏省南京市九龙中学

青年心理 2021年19期
关键词:劳动岗位技能

江苏省南京市九龙中学 王 瑞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随后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两份文件均指出劳动教育应根据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设计,旨在将劳动教育以多种形式贯彻在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中。

目前,初中阶段的劳动教育多以打扫卫生的方式进行,班主任大多将劳动任务随意分工,布置给学生。为了方便管理,将学生的劳动岗位固定,且三年的劳动任务都没有太大变化,局限于教室洒扫等简单劳动任务。而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指导纲要,初中阶段的劳动教育理应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起到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获得初步职业体验的作用。显然,当前初中学段的劳动教育模式无法实现理想的劳动教育成果。

由此可见,学校劳动教育应兼容多种劳动体验形式,为学生定期更换劳动岗位,丰富学生的劳动经验,通过不断变更的劳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对劳动的感性体认,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对劳动的理性认识。并希望以此达到“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的教育目标。

一、观察与思考:长期定岗式的劳动活动犹如“一潭死水”

(一)单一定岗式的劳动,阻碍学生的劳动技能发展

劳动技能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有个人生活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目前学校劳动教育呈现的面貌往往过于单一,停留在较简单的层次上,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学生的教室卫生打扫,劳动的定位过于低水平,劳动的岗位过于单一,窄化了劳动教育的阵地。在现行劳动教育的实施中,学生多年来停留在低水平劳动的层面,将已经学会的扫地等基础劳动不断重复,没有在劳动技能的掌握上有所拓展。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劳动能力也可以分为现有劳动能力和可能发展的劳动能力。单一定岗这一传统劳动机制违背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没有着眼于学生劳动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没有为学生换一个带有难度的劳动岗位,因此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劳动的潜能,超越现有劳动能力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最后导致学生几年的时间内仅仅掌握比较低层次的劳动技能,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长期定岗式的劳动,消磨学生的劳动积极情绪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标:“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但是现实中,学生倘若长期从事一种简单的劳动,就会在重复的劳作中消磨原有的积极情绪,从而对劳动产生厌倦。教育工作者也就无法达到劳动教育应有的品格教育目标。

(三)简单定岗式的劳动,忽略了学生的社会劳动环境

劳动教育,应当将学生的劳动引进生活土壤内部,让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多样性,从而探寻劳动与社会之间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关系,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单一定岗的、操作简单的洒扫劳动,无法达成这样的教育目标,因为仅仅局限于班级教室的劳动任务会让学生的劳动视角变得狭小,对劳动的认知变得肤浅,导致劳动所能产生的社会价值也变得微小。

如此看来,长期固定的单一劳动岗位容易让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敷衍了事,导致学生个体游离在劳动的体验之外,形成劳动“不在场”的现象,表面高喊劳动口号,参加劳动实践,实则消磨了学生劳动的积极情绪,脱离了社会的土壤,走向劳动实践的低效化。

因此,要真正地开展劳动教育,就要设置合适的劳动岗位,采取定期换岗制度,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二、实践与操作:定期换岗式的劳动活动,尽显教育魅力

(一)基于丰富多彩的劳动岗位,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

长期固定的单一的劳动岗位,会让学生的劳动热情日渐枯竭;而不断变化的劳动岗位,则能让学生长久地保持劳动热情。在多种劳动岗位中,学生需要不断掌握新的劳动技能来提升自我能力,在不断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同时在多种劳动形式的比较中,学生自己会发现每种劳动的特点,进而对事物性质建立完整的认知,同时学会体谅他人困难,学会换位思考。

(二)基于个体需要的多种劳动形式,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

学校、家庭、社会只有提供给学生不同角色的劳动岗位、不同难度层次的岗位,才能为学生搭建不断发展的平台。学生作为家庭中的一分子,承担家务劳动;学生作为学校的一个主体,分担学校的日常劳动任务;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名成员,要尝试实践社会岗位中存在的劳动项目。学生在诸多劳动任务中辗转,能具备更多满足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校应首先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已有劳动能力与对劳动内容的期待、家长对孩子劳动能力的要求等。学生的目光不再聚焦在被安排的枯燥单一的劳动任务上,而是关注我需要申请什么劳动任务、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劳动任务。学生的自主性愈强,参加劳动的热情就会愈高,劳动的效率就愈高。其次,学校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对准学生和家长的“口味”,组织多样的劳动活动,设置多种劳动岗位。最后,学校可以考虑提供与以后职业相关联的社会劳动活动,让劳动教育成为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石。

(三)基于劳动结对的学生群体,彰显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

周期性劳动职责的转换,以学生结对的形式开展学生之间互助合作和学习,学生能同时获得“学习者”和“教学者”的双重身份,将自己熟练掌握的劳动技能教授给同学,也向同学学习自己不具备的劳动技能。它转变了传统劳动教育中学生个体单一性、闭合性的劳动性质,克服了学生接受老师指派任务的被动性、强制性德育驱动机制的缺陷。

(四)基于师生合作、家校合作、学校社会合作的劳动群体,凸显全员育德的力量

传统单一的定岗劳动,学生处于独立的劳动状态,学生的关注点易于引向劳动的辛苦,而忽略了个体劳动对公共责任的担当。而基于师生合作、家校合作、学校社会合作的劳动换岗制度,能让学生在老师、家长、社会人员劳动的积极引导下,认识到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存的一部分。老师、家长、社会人员在与学生的劳动交流中,承担着教育者的使命,是劳动观念的传递者,是鲜活的德育力量。

(五)基于不同角色的劳动换岗机制, 为学生创设小社会的生活场

学生劳动教育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概念,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加学生的劳动项目,建立劳动换岗机制,旨在丰富学生的职能体验,形成以劳动为纽带的小社会生活场。例如,校园小片的责任田是社会农田的缩影,班级需要装饰的区域是社会建筑外表的缩影,学校图书馆是社会图书区域的缩影等。学生通过劳动换岗,在不同的劳动岗位上承担不同的职能,就是在一个小社会生活场中进行初步的生活体验。

劳动区域可以从学校劳动延伸到家庭劳动、社会劳动,使学生的劳动角色更加丰富化、多元化。学生可以是糖画的制作者,可以是马路上指挥交通的小交通员,可以是疫情期间帮助社区宣传自我防护的宣传员。通过社会上劳动岗位的实践,让学生感受每个劳动者的生存和精神状态,感受劳动者们自身的知足常乐和积极乐观,在平凡劳动岗位上绽放的光彩。

综上所述,有效的定期换岗制度,使劳动教育具备宽度和深度。活用多种劳动资源,创设丰富且不同层级的劳动岗位,以真实社会劳动情境推进学生的劳动能力发展。通过对劳动岗位由点到面的串接,形成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劳动教育网络。不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习得多种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增进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全面了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猜你喜欢

劳动岗位技能
高级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