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绿色金融发展 助力“30·60”目标

2021-12-01曹海军何如海

上海节能 2021年5期
关键词:绿色金融发展

曹海军 何如海

1.申能能源金融事业部

2.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后气候雄心峰会上,我国宣布了更具体的目标: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m3,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kW以上。围绕低碳绿色发展,引领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容成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热门话题。从金融发展和金融转型角度来看,发展绿色金融,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促进低碳经济,支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项目,推动绿色发展转型是“30·60”目标的重要举措,更是当务之急。一定程度而言,充分发挥金融对环境治理和低碳产业发展的引导、约束和杠杆功能,拓宽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是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1]。

1 绿色金融与“30·60”目标

绿色金融提出至今不过几十年,绿色金融最早与环境金融相联系,联合国早在1980年提出必须要正确认识自然、社会、经济以及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保证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呼吁世界各国注意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各国开始重视绿色经济发展。White[2](1996)认为环境问题正改变全球资本流动和市场结构,金融则是解决未来环境问题的关键,正式提出环境金融概念。Salazar[3](1998)指出绿色金融就是绿色产业与金融相结合的产物,环境效益是金融创新产物。Cowan[4](1998)则进一步提出,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与金融学的交叉学科,通过金融作用支持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绿色金融特色在于“绿色”,通过金融的力量支持或保护绿色发展、绿色经济或生态环境。Scholtens等[5](2007)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在微观上也有着深远影响,绿色金融不仅对环境、经济有支持作用,对微观公司治理和发展也有着长远影响。重视绿色金融发展的企业具有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然而,至今绿色金融在国际上都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

目前,绿色金融由于侧重点的不同,有着各种相互交叉的术语,如环境金融、气候金融、负责任的金融、绿色投资等。对绿色金融认识和研究主要基于两个维度:一种观点认为,绿色金融就是以改善环境为目的的金融工具创新,募集的资金主要投向节能环保、降碳技术和可持续发展产业,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绿色金融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政策,是国家对可持续发展和清洁环保产业的扶持和鼓励,优先满足这些企业在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面的融资需求[6]。《2016年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中结合这两个维度提出“绿色金融”是能产生环境效益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发展绿色金融要求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并强化金融机构对环境风险的认知,以提升环境友好型的投资,抑制污染型和碳排放的投资。绿色金融应该覆盖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绿色金融既要利用公共资金,也要动员私人资本。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在《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将绿色金融定义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虽然绿色金融概念一直没有统一,但各方都指出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狭义角度来看,绿色金融就是确定特定金融资产有多大比例是绿色的。狭义定义重点确定绿色金融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和技术等。广义角度则是关注金融体系在经济可持续性方面作用,主要是金融体系通过金融资源调节解决社会环境风险,重点仍是维护整个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稳定[7]。

国内绿色金融的认识、研究以及政策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发展壮大,概括而言,绿色金融就是一种为实现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的创新型金融产品,通过绿色金融实现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目的,最终达到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也正是“30·60”内在目标。

2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实践

近五年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获得极大成功。2020年,我国绿色信贷余额超11万亿元,居世界首位。2020年中国境内金融市场累计发行绿色债券276只,发行规模合计2193.61亿元[8],绿色债券存量规模也在1万亿以上。目前,绿色金融产品以信贷为主,主要参与者也以银行为主。2021年我国绿色信贷融资余额规模预计将继续保持在10亿~11亿元级别,占绿色融资总额的90%以上。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不断提高,广泛投向支持清洁能源、清洁交通、清洁基建以及生态修复和保护等项目,重点支持企业绿色创新转型。2020年末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约1.85万亿,农业银行不仅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绿色贷款不良率保持在0.3%左右低水平。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则在加大绿色信贷同时,不断推出绿色金融产品,搭建绿色服务平台。

回顾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中国绿色金融深化是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而不断向前推进。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位置,首次将“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2015年10月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均明确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宏伟目标。2016年杭州G20峰会发布《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首次将绿色金融写入其中,发展绿色金融成为全球共识。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支持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湖畔万国宫大会厅,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提到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2017年,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等五省区部分地方绿色金融试验区方案出台,加快构建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201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加强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专项统计,编制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政策统计数据。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再次提出“五个追求”的主张,为全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提供重要指引,彰显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治理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担当。202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砌筑前,经计算在基础上现场排砖,确定采用如下砌法:在0~17.5 m,外壁厚h=370 mm,排砖为外侧半块砖120 mm+整砖240 mm顶砌;内衬厚120 mm,排砖为整砖顶砌。在17.5~45 m,外壁厚h=240 mm,排砖为全顶整砖240 mm;内衬厚120 mm,排砖为整砖顺砌。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宣言。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重点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降低碳排放强度,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态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继续推动绿色金融更好地服务中国经济双循环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作为连接中国产业转型与“30·60”目标的中心节点,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理念变化而不断发展。从宏观角度来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和贡献。从微观角度来看,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投资领域转型,促进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加大绿色金融在投融资活动中占比。作为金融业的一部分,绿色金融不仅对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同时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而言更是经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环境以及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和“30·60”目标中得到有效统一。

3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绿色金融快速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突破的领域。绿色金融目前在制度、监管和创新上存在相互矛盾,多重管理以及发展滞后等问题。

1)中国绿色金融缺少统一管理,业务制度不明确

人民银行、银监、证监、发改委、生环部等多重监管,绿色金融评价体系模糊,存在风险管理隐患弊端。从整体发展状况看,中国绿色金融事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发展不充分、标准不完善、资源不平衡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指引,尤其要明确自身对于绿色低碳经济的服务职能。

2)绿色金融实际规模低,绿色信贷在整个金融市场占比较小

3)绿色金融层次低,产品结构单一,金融发展产品创新不足,深度不够,金融专业机构参与积极性不足

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主要以信贷为主,其它产品发展缓慢。既与中国金融结构以间接为主有关,也与其它绿色产品现货市场发展缓慢相关。比如,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不统一、规则不明确,交易不活跃,碳金融,气候投融资等发展非常缓慢。再比如,商业银行对重点节能减排项目提供信贷、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绿色融资支持,通过应收账款抵押、股权质押、保理等创新方式提供绿色融资服务,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滞后,控排企业减排需求有限,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产品尚未实现可持续的盈利。碳期货和碳期权等衍生品更是几乎为空白,碳金融盈利模式单一[9]。非信贷产品金融属性不足使得金融机构参与度低,市场交易量不活跃,绿色金融支持产业低碳转型被严重限制。

4)绿色金融的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金融机构经常受绿色金融支持窗口指导,或为满足MPA考核,寻求市场“绿色”项目。其间,因为标准不统一、缺乏风险识别,或为应付监管,极易出现金融支持伪绿、假绿、洗绿等行业或业务,造成绿色金融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绿色金融行业标准不明确,对一些特定行业和重要企业,缺少针对性风险识别。同一企业或行业在不同地区甚至存在绿色金融界定风险。

4 完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金融的发展对中国经济转型乃至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绿色金融连接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激活企业创新和技术改造积极性。现有研究认为,商业银行通过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不仅能提高银行社会声誉,而且可以增强银行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获得更高收益。企业得到绿色金融支持,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绿色产业竞争力。企业更因绿色金融信息显示获得投资者对企业社会环境和社会履行责任的认可获得融资甄别和政策的引导。

然而,绿色金融也会引起国内产业重构,淘汰落后产能。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经济效益会发生短期波动。以2030年前碳达峰作为导向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为例,有研究测算,为完成2030年碳达峰目标,绿色金融减排效应会造成相关企业成本增加,传统投资下降。2030年GDP大约下降0.6个百分点。社会投资和社会消费在2030年分别下降1.2%和1.1%。社会福利水平更是下降6%。但产业结构在优化,农业、纺织、通讯仪表和服务业在产业比重分别提升5.4%、8.1%、5.6%和5.7%,而开采业、金融冶炼、建筑工程业比重分别下降5.4%、5.1%和2.7%。能源行业影响更为明显,其中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56%,火电则下降43%[10]。

绿色金融的产业经济效应结合环境损益构造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程度。我国在2017年首次公布2016年度各省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5位的地区分别为北京、福建、浙江、上海、重庆。这些地区也是绿色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绿色决策机制先进区域。绿色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渠道是资源配置,发展绿色金融的正确路径是全面改善金融行业运营理念,发展绿色金融并不局限在提供各类绿色产品或绿色服务,重点是改善金融机构风险识别能力和投融资机制,全面提升风险控制能力、促进产业转型、“绿化”经营决策机制。相较于传统金融,绿色金融引导资金保障高质量低碳经济发展,化解自然资源公共物品问题带来的市场失灵,起到经济增长路径偏离的纠偏作用。科学合理评价绿色金融发展,统筹制定金融行业绿色发展的规划方案,改善金融机构服务机制是未来绿色金融建设工作的重点[11]。

根据我国现有绿色金融服务的主要构成,按照不同金融服务类型一般可以将绿色金融划分为五个维度,分别为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投资以及碳金融。其中:绿色信贷包括信贷占比、高能耗产业利息支出占比等;绿色证券包括新能源环保企业市值占比、高能耗企业市值占比等;绿色保险包括清洁能源规模占比和赔付率等;绿色投资包括节能环保、清洁能源领域投资、财政支出以及治理环境污染投资等;碳金融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额以及相关衍生品交易量、相关碳质押、回购等融资占比等。

事实上,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建立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是“30·60”战略必备工作。我国绿色金融主体仍是绿色信贷,证券、保险、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程度低。构造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需要建立包括商业银行在内,覆盖证券、保险、投资、交易等多维度、多领域业务内容,最大限度反映绿色金融评价体系科学性和全面性,突出绿色金融在不同领域业务成果和主要成效,更好地推进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加快中国绿色经济转型,服务“30·60”目标。

5 深化中国绿色金融,助力“30·60”战略目标

绿色金融是通过资金引导起到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完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引导资金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上流向绿色低碳产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十四五”是绿色金融发挥资本配置效应应对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损害等问题关键时期。未来大致可从三个方面来提高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完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加大促进清洁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业务与技术发展,助力“30·60”战略目标。

1)发展绿色金融市场,创新绿色金融工具

目前,中国绿色金融市场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金融机构提供绿色信贷主要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获得经济收益,客观上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或技术改造降低能耗。然而,绿色金融包括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当前国际绿色金融市场主要集中在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一系列碳信用工具交易的市场,包括项目市场、自愿减排市场和配额交易市场。中国绿色金融在内涵上尚受限于碳等交易市场发展。

事实上,中国发展绿色金融市场正是以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先导。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2014年,7个省市碳交易市场相继开市。2017年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而目前全国碳市场建设正在提速。中国以“先试点交易,再全面推广”的发展思路逐步建立起中国碳交易市场。中国碳金融基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酝酿,未来有望成为绿色金融市场主导力量。

发展绿色金融市场需要加快碳金融市场建设,创新绿色金融工具,设计或推出衍生类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碳远期、碳期货、碳期权以及其它结构性产品等。碳金融等绿色金融创新有助于识别产业转型中风险暴露,丰富相关企业转型过程中对绿色金融工具选择[12]。吸引金融投资机构进入绿色金融市场,活跃市场交易,做大交易规模,强化价格信号。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碳金融以及绿色信贷、债券市场,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建立并完善绿色金融市场的利益补偿机制。

2)培育吸引绿色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监管

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增多。然而,参与主体主要集中在银行绿色信贷市场,其它领域,如碳远期、碳质押、碳金融、期权期货等参与机构少,相关市场交易量低,市场价格失真,市场缺乏稳定生态系统。

实际上,作为绿色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碳金融市场这几年发展缓慢。这跟目前碳交易市场发展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分割,金融机构参与度低,价格形成机制不清晰,价格信息失真相关。碳交易市场金融属性低,金融专业机构参与积极性不足,碳金融限制绿色金融向前发展。

加强绿色金融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功能,必须要加快碳金融市场建设。吸引金融投资机构的参与不仅能活跃绿色金融市场,而且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业务风险,促进绿色金融业务向纵深发展。当前需培育鼓励并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市场建设,适时降低市场进入门槛,提高绿色金融市场综合基础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低碳产业和绿色经济。

与此同时,金融监管必须跟上。绿色金融的发展对中国现有监管体制提出新的挑战,绿色金融的特殊性使得监管难度加大。如何协调监管,制定统一监管制度,确保绿色金融投资风险可控至关重要[13]。生环部、发改委以及“一行三会”需要做好管理协调,在监管口径、监管制度、监管合作和监管导向上达成统一意见,后续规章制度根据市场发展及时调整并趋于完善。此外,绿色金融还将涉及国际金融市场合作,监管过程中要建立起国际协调机制,注重国际监管机构间的协调监管。

3)完善绿色金融制度,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绿色金融体系需要能够更好地配置资源服务产业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现有发展体系下,提高绿色金融服务层级,必须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适时调整绿色金融评价体系,完善绿色金融制度规定,调动绿色金融参与主体积极性。“十四五”期间,加快绿色金融市场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吸引并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规范绿色金融业务流程,丰富绿色产品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14]。

(1)确立绿色金融基本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总量控制计划的确立和排放权合法性的确认。目前,国内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绿色金融参与主体权利的保护和义务的约束缺乏适用准则,绿色金融业务展开也缺乏统一标准和操作规范。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仍然存在许多制度不规范问题,再如减排量核证机构资质认定,核证机构采用的核证标准,信息披露等仍在尝试或探索中。在绿色金融业务运作过程中,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限制了业务规模,也抑制了市场参与者积极性。有必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办法,促进中国绿色金融业务规范发展,调动绿色金融市场参与者积极性。

(2)完善绿色金融业务具体实施制度,包括完善碳市场交易制度以及制定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业务操作细则。《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出台,新增了交易产品、配额总量与分配方法确定、自愿减排核证、碳排放政府基金等内容。但是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定位为一个涵盖自愿减排市场和配额交易市场的多层次市场交易体系,碳排放交易制度内容应当规范市场交易主体及相关交易活动,需要考虑参与者利益得失。而目前征求意见稿中相关拍卖标准不清晰,价格机制不灵活,各产业进入全国碳市场顺序不统一,排除金融投资机构等很可能造成履约单位履约期集中交易,其余时间不愿或减少交易。此外,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等业务在操作层面仍需完善评价标准和操作细则。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等都将是工作重点。2021年是碳中和元年,也将是中国产业围绕绿色低碳转型的开端,通过进一步深化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推动碳交易市场建设,创新碳金融工具,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碳减排成本,助推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国“30·60”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绿色金融发展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