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1-12-01杨钰鸿
杨钰鸿
(岑溪市三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岑溪 543215)
1 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1.1 稻田和稻种的选择
1.1.1 稻田选择。进行水稻种植之前,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稻田。选择合适的田地时,要确保土壤的肥沃度、透气性、储水性良好,并尽量选择土层深厚、无杂石、pH值在5.5~7.0、有机质含量在1.2%~2.0%的田地。符合这些要求的田地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土壤也符合环境质量检查要求。对土壤质量进行检查时,要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残留农药量不能超标,否则会影响水稻生产。同时,要对周围的水源质量进行检测,确保水源充足且灌溉水质满足种植要求。还要考虑当地温度、光照的影响,一般水稻在20~25 ℃的温度环境中生长,光照充足可加快水稻生长速度,提高水稻的灌浆质量。另外,水稻移栽前需施基肥,一般667 m2施有机肥2 000~3 000 kg。同时,不可忽视化肥的施用,一般667 m2施用尿素7~8 kg、过磷酸钙30~40 kg、氯化钾8~10 kg 或施复合肥(15-15-15)30~40 kg。
1.1.2 稻种选择。选择水稻品种时,要结合当地的温度、土壤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选择。种植之前,可以让当地农民或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对土地周围水质及水温进行检测,据此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另外,要注意选择耐肥性好、抗倒性强、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1.2 育苗
高产水稻大多是通过移栽的方式进行种植,所以育苗工作十分关键。在育苗期确保秧苗的质量符合种植要求,才能为水稻高产打好基础。浸泡种子前,先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对稻种进行晾晒,晾晒期间要对稻种进行翻动,确保稻种晾晒均匀。晾晒之后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浸泡,以起到杀菌、杀虫的作用。播种时要注意撒播均匀,播种后盖土的深度要保持在1~2 cm。
1.3 种植
当地气温对温度保持在15 ℃以上即可进行移植。另外,要注意种植密度,基本苗要插足,确保水稻群体的分布结构科学合理,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水稻种植的株行距为13 cm×20 cm,每穴种植3~5 株水稻基础苗。插苗时深度要保持一致,一般控制在2.0~2.5 cm。栽插时要保持穴正苗直,避免出现丢穴和漂秧的情况。
1.4 施肥
保证充足的肥水供应能提升水稻产量。要严格按照规定要求,结合水稻生长不同阶段的需求,调整肥料种类及施肥量[1]。施肥时机应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而定,水稻各个生长时期对肥料的需求不同。移栽返青后及早施分蘖肥,一般分2次施用,第1次在返青后,667 m2施尿素或高氮复合肥7~8 kg,配施适量硫酸钙、硫酸锌;第2次在分蘖盛期,667 m2施尿素或高氮复合肥7~8 kg。孕穗期施促花肥和保花肥,促花肥一般在晒田复水后、拔节初期施用,一般667 m2追施氯化钾5~8 kg或复合肥7~10 kg,当剑叶露尖至剑叶抽出长度的1/2时,看苗施尿素作为保花肥。灌浆期可施粒肥,看苗、看田、看天施用粒肥,一般在破口期667 m2施尿素2~3 kg,但不可偏氮,以免稻穗贪青晚熟[2]。
1.5 灌水
充足的水分供应能促进水稻健康生长,如果水分不足,抽穗期因为缺水可能会出现“卡脖旱”现象,灌浆期缺水则会使稻米无法灌浆饱满,会影响水稻的整体产量。水稻不同生长时期对水分的需求不同,需针对性进行灌溉。通常,育苗期白天浅水,促进根系生长,晚间深水保温,避免秧苗冻伤;秧苗移栽活棵后,保持浅水灌溉,促进植株分枝;孕穗期,稻田中只要保持不干水即可;水稻进入扬花受粉阶段,灌溉采取干湿交替的原则,待水位下降,土壤干涸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灌溉。
1.6 除草
对稻田定期开展除草工作,避免杂草与水稻争夺营养、光照和生长空间而影响水稻正常生长。进行除草时,可以使用药剂喷洒方式。化学药物虽然除草效率高,但是容易造成药物污染,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如果稻田中杂草数量在可控制范围内,可以减少药剂喷洒次数,通过人工除草方式进行清除。但是,人工除草效率较低,所以要根据稻田的实际情况选择除草方式,使除草效果达到最大化。
2 高产水稻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在水稻栽培管理过程中,病虫害等问题会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和生长质量,导致水稻减产减收,影响农业经济效益。所以,在水稻栽培管理工作中,对病虫害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解决。目前,常见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包含化学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是指通过喷洒化学药物,短时间内杀死害虫。所以,化学药剂防治方式受到了很多农户的欢迎,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稻田管理中[2]。但是,使用化学药物时需要注意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选择不同的药物,并严格按照适量和适度原则用药,避免对稻田造成伤害。如果担心过多使用化学药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可以采取物理防治措施,如在稻田安装杀虫灯,利用灯光将害虫引诱过来集中进行消灭。物理防治措施不仅能减少病虫害的威胁,而且能促进绿色农业发展,解决农药残留问题。针对常见的水稻病虫害,可采取如下措施进行防控。
2.1 水稻病害
2.1.1 水稻稻瘟病。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均会出现水稻稻瘟病。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稻瘟病可以分为谷粒瘟、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其中,叶瘟最为普通,危害最大,染病后叶片会出现斑点并逐渐枯萎。水稻之所以会患上稻瘟病,主要是由于氮肥使用过多,稻田水源过多或过少。稻瘟病发生后传染力极强,会使大量的水稻出现叶片枯萎情况。
为有效防控水稻稻瘟病,种植前应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并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保证水稻植株健康生长。对于感染稻瘟病的田地,发病前期将稻瘟康300倍液与适量渗透剂如有机硅等混匀进行喷雾,重点喷药植株上部,3 d用药2次;发病中后期用奥力克稻瘟康75 mL+大蒜油15 mL兑水15 kg进行喷雾,3 d喷雾一次,连用两三次。
2.1.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快速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严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偏施氮肥、灌水过深会加重发病。
为有效防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可选用抗(耐)病杂交稻,如桂31901、青华矮6 号、双桂36、宁粳15 号等;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配施磷、钾肥;忌灌串水和深水。发病后,667 m2可将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100 g 或50%代森铵100 g(抽穗后不能用)或15%消菌灵200 g 兑水50 L 喷雾,一般 7~10 d 喷雾 1 次,发病早的喷 2 次,发病迟的喷1 次。另外,及时清除感染严重的水稻,以免造成传染。
2.2 水稻虫害
2.2.1 三化螟。三化螟是一种单食性害虫,专食水稻,以幼虫蛀茎为害,分蘖期形成枯心,孕穗至抽穗期形成枯孕穗和白穗,转株为害形成虫伤株。“枯心苗”及“白穗”是其危害后稻株的主要症状表现。
为有效防控三化螟,需种植前需全面清理稻田,以免残留虫卵;选用良种,调整播期;提高种子纯度,合理施肥和灌溉。出现虫害后,可667 m2用50%杀螟松乳油100 mL 兑水 75 kg 喷雾防治[3],也可引入稻螟赤眼蜂、黑卵蜂和啮小蜂等控制三化螟危害。
2.2.2 稻飞虱。稻飞虱以成虫和若虫群集稻丛基部刺吸水稻叶鞘和茎秆的汁液,受害部位出现黄白色至褐色斑点,继而腐烂倒伏;飞虱以产卵器划破水稻组织在其内产卵,造成机械伤害;灰飞虱可携带传播水稻病毒,引起水稻病毒病。
为有效防控稻飞虱,需科学管水,适时晒田;配方施肥,平衡营养;灰飞虱可结合冬季积肥,清除杂草,消灭越冬虫源。出现虫害后,可利用农田蜘蛛、黑肩绿盲蝽等控制飞虱的数量;防治稻飞虱宜选用噻虫嗪、吡蚜酮、烯啶虫胺等,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菊酯类农药及其复配制剂,如在稻飞虱幼虫期,667 m2使用25%吡蚜酮30 g 或80%烯啶·吡蚜酮10 g 或10%三氟苯嘧啶10 mL进行喷洒防治。
3 结语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高效的栽培管理技术,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为水稻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确保水稻高产,提高农户收入,并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