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特性、社会功能与发展困境

2021-12-01

乡村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村落文化遗产社区

任 超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北京 100101)

广义而言,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各种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1],其以物质遗产、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技术方式的形式承载着乡土社会的知识经验、情感结构与道德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乡土社会的秩序规范提供文化资源。同时,可以通过深入挖掘与科学转换农业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理念与文化要素,创新乡村社区软治理手段。目前,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系统性、保护与发展等方面。

1 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

1.1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乡村文化的传统性特征

乡村文化的传统性既包含器物性价值传统,又包含精神性价值传统。以农业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为例,与一般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相比,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内部的茶文化是农业文化的重要体现,承载着系统内居民的精神信仰,对其生活方式形成正面影响,是一类兼具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文化景观综合价值的较为特殊的农业文化遗产[2]。

1.2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乡村文化的地方性特征

所谓农业文化遗产的地方性,包括地方性知识与地方性主体两方面[3]。地方性知识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地方社区的基因,是一种具有系统性地方特色的知识体系。地方性知识能有效展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肌理与文化脉络[4],没有地方性知识在遗产中的呈现,将会使农业文化遗产失去典型性与唯一性价值。地方性主体可有效保护与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但需要在保护中考虑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为了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而剥夺地方农民的发展需求。最为关键的是地方保护主体的农民必须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他们既是保护对象,也是参与者、实践者,因为农民与政府、学者的文化角色和身份不同,他们知晓地方农业文化遗产中文化传统的内在逻辑。而且在农业遗产保护中,他们的参与有助于提升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5]。

1.3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乡村文化的道德性特征

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其包含着内在凝聚力和认同感[6]。自古以来,依靠农业文化的道德性,建立了村落的诚信,处理了人与人的关系;规范了村落秩序,处理了人与村社的关系;推进了村落社区的发展,处理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2 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

2.1 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空间对乡村社区的治理功能

村落空间是保存农业文化遗产的根本,农业文化遗产借助村落空间力量,整合身份认同和地方价值符号,以村落社会共同情感为村落社会治理创造条件。云南省德钦县奔子栏村文化空间“拉斯节”,不仅是物质公共空间,而且是文化、社会和政治公共空间,在村庄秩序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对村庄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7]。借助节日时的文化空间在乡村治理中实现内源性公共文化空间与外源性嵌入式政治公共文化空间的交融互构,通过传统文化遗产提供的空间实现社会整合,进而让农业文化遗产在社区范围内实现其乡村治理价值[8]。究其原因,第一,在确定时间和地域内自给自足,语言行动促使社群成员在思维范式与行为模式上形成共识,这种共识形成了治理的基础。第二,文化空间中沟通网络是乡村秩序重建的重要构成要素,乡村治理中存在权力结构失衡所引致的不公证、信任关系缺失所引致的不合作、沟通渠道不畅所引致的不稳定等沟通问题,主要是乡村文化空间中沟通网络阻塞所引起的,因此优化权力结构、形成完善的沟通网络渠道是乡村治理的条件[9]。

2.2 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信仰形式对乡村社区的整合功能

以村落庙宇为例,庙宇作为村落社区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承载着农业文化遗产的信仰文化,同时具备强大的乡村社区关系整合功能。“村村皆有庙,无庙不成村”已成为村落社区的信仰核心,提升以村庙为基础的社区认同感是团结、整合社区居民的有效手段[10]。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村落庙宇重新建构的信仰体系,除了起到整合当地人际网络关系的作用,还表现出对村落秩序的系统整合功能:家户之间、村落之间、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都通过神庙这个点整合在一起[11]。此外,一些庙宇具有社会资源整合功能,其接受社会捐助后,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村中的困难家庭提供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其所发挥的作用与众多的制度保障有着相同功能[12]。

在这个意义上,农业文化遗产中所遗留下的信仰体系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其位置。“世俗化”的信仰或信任体系有可能在文化认同危机的情景中成为替代性的生活策略,为整合乡村社区中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区提供了精神支撑。如果传统农业文化在乡村社会解体,其农民信仰体系将成为真空,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崩塌[13]。

2.3 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民约规范对乡村社区的维稳功能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包含农业生活方式的系统,包含着农业社会方式的运转规则,具有维持乡村社区稳定的功能。近代乡村社会的结构转型致使乡村治理模式发生转变,原有的乡规民约没有得到有效传承,致使乡村社区出现失序状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个村落社区中的乡规民约得到进一步落实,有效地稳定了村落秩序。

3 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的发展困境

3.1 文化空间衰落

乡村文化空间是承载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如果乡村文化空间消失,那么意味着农业文化遗产消失。当前,由于乡村人口持续流失,乡村文化空间不断萎缩,乡村文化再生产能力下降。同时,由于农民价值认知失衡,并且缺乏优秀文化的有效输入和转化,农业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困境。

3.2 地方性知识缺失

当前,地方性知识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农业文化遗产所体现的精神价值与本地的地方性知识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出现断裂现象。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乡村忌讳与现实脱离,原有的安全教育和社会行为已经失范,农业文化遗产已经无法体现当地性。

3.3 地方性主体关系断裂

农业文化遗产中最大的精神遗产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托。因农业生产方式结成的血亲关系,编织出村落社会的熟人网络,对于解决村落公共事务、处理社群内部矛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推进,原有的熟人关系发生断裂,血亲关系日渐淡化,熟人网络的作用日益衰微。地方性主体关系断裂,导致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语境缺失。

4 结论与讨论

从文化特性来看,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传统性、地方性、道德性特征。从社区功能来看,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治理、整合、维稳功能。但目前由于乡村社区的撕裂,农业文化遗产表现出了文化空间衰落、地方性知识缺失、地方性主体关系断裂等特征。

为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要把农业遗产与乡村文化空间相融合,以此来创造新型乡村文化空间。依托农业文化遗产遗留的文化元素,根据社区实际情况进行传承方式的创新,剔除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乡村礼俗,保存具有文化价值、道德价值的文化元素,并借助“仪式实践”把农业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融入地方生产、生活中,从而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重塑,并提高乡村的文化传承性与遗产可保留性。

猜你喜欢

村落文化遗产社区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社区大作战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