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及路径
2021-12-01陈金春
陈金春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突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可谓意义重大。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
1.1 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3个阶段性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1.2 落实乡村振兴总要求
第一,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第二,通过加强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进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乡村生态宜居[1];第三,通过传承与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明乡村,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风文明;第四,通过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第五,通过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进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拓展转移就业渠道、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实现乡村生活富裕。
1.3 抓住乡村振兴关键要素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应明确乡村振兴的发展要素。在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用好“人”的因素,汇聚起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2]。释放广大农民的主体力量,让他们唱好“主角”,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因此,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人人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与此同时,要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村领导班子建设强;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机制,为“田秀才”“土专家”搭建好施展才华的舞台,并吸引更多的城市人才“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
2.1 乡村产业规模化经营有待完善,劳动力资源短缺
当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多样化挑战。在我国农村地区,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方式的应用仍很普遍。我国农民户均经营土地0.5 hm2,当前超过60%的耕地和近40%的畜禽养殖没有实现规模经营,影响了机械和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而影响了整体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3]。同时,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45岁以上的农业劳动力约占45%,女性约占42%,农村实用人才短缺,相应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没有得到有效构建。
2.2 农产品供求失衡,附加值不高
农村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农产品供求失衡。虽然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但是品质不高。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部分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模式较为落后,不能高效地生产出高品质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不能满足人们高质量的生活需要,而且农产品附加值较低。
2.3 农业资源利用率低,耕地面积不足
当前,农业资源制约日益严重,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逆转。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不足、利用率不高,农业年均缺水量超300亿m3;受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我国每年减少耕地40.00万~46.67万hm2,守住耕地红线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全国50%以上的耕地处于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资源匹配严重失调。
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
3.1 深化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 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承包土地信息联通共享;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系统总结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三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水利设施产权等领域改革,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四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落实和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效能;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探索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3.2 因地制宜地制定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需要根据特定区域乡村产业基础及资源优势,从产业融合发展方向、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参与主体、融合路径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制定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科学推动产业融合发展[4]。同时,由于市场瞬息万变,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不能一成不变,政府需发挥市场监管和规划制定的主体效应,鼓励企业、学者、群众参与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动态反馈,根据社会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发展规划,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3.3 优化落实创业扶贫机制,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帮助农民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这就需要引导和鼓励农民创业,让农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创造财富。可以在乡村地区设立创业服务中心,向农民群众提供相应的创业项目信息,同时为农民提供更加专业的创业指导。当然,应对农民做好创业技术的强化培训,同时政府部门应强化自身的职能和责任,为农民提供更加深厚的资金支持,不断增强农民的创业积极性,实现共同富裕。
3.4 进一步发挥产业融合各主体的积极作用
政府是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主体,乡村产业融合主体还包括企业、中介组织、个人等。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有助于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重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鼓励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参与乡村建设,为乡村地区提供技术、资金和人才支持,并为当地带来新的就业机会[5]。同时,企业可同乡村区域政府、农户、中介组织合作,在优惠政策的支持下,采取股份合作制形式,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实现利益与风险共担。另一方面,发挥政府的有效引导作用,带动中介组织、群众参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政府除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产业融合发展外,还应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提高管理效率,营造宽松、开放、有序的市场氛围,吸引更多的群众力量参与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此外,还应发挥中介组织联通市场与农户的作用,激励群众自发参与乡村发展。
4 结语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落实乡村振兴总要求、抓住乡村振兴关键要素,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临的农业规模小、没有实现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供求失衡、附加值不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低,耕地面积不足等问题,应深化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创新、因地制宜地制定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规划、进一步发挥产业融合各主体的积极作用,以有效提升乡村振兴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