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以贵州N县为例
2021-12-01尚婉银曾富生
尚婉银 曾富生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贵阳 550025)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内陆腹地,有着山多地少的喀斯特地貌、阶梯式的农田和适合立体农业发展的特殊气候。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传统农业在这里的发展不占任何优势,而发展“农业+旅游”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业,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农业的生产功能,还可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层面的需求[1]。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工作[2]。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可以有效地提升双方市场竞争力,推动二者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曾磊等认为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而生的农业旅游,有利于农业功能的拓展[4]。
1 贵州N县地理自然环境及人文基础
贵州N县位于贵州省安顺市,交通便利,是贵州通往广西、云南的重要交通枢纽,是黔中经济区的西部门户和贵州西南部重要的物流人流集散地。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业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这里有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气温在18.6 ℃,无霜期达到了340 d,常年气候宜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这里种植的农产品种类繁多,除了种植粮食农作物之外,还种植着火龙果、花椒、枇杷、脐橙、血橙、葡萄、早熟蔬菜等各种经济作物,农业十分发达。贵州N县风景优美、水质良好,境内有被誉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以及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木城河乡村旅游区和古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等著名旅游景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还有着苗族芦笙舞、盘江小调、坡贡“凡化地戏”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这些都为N县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 贵州N县农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旅游项目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
由于地形限制,贵州N县农业产业园和产业基地规模小,且形式单一。虽然拥有很多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但由于开发不够,使现有的农业旅游项目同质化、种类单一化。项目多以水果和蔬菜采摘以及农业观光为主,严重缺乏多样性、趣味性和地方特色,无法让游客体验到当地的文化风情。比如板贵火龙果产业园举办火龙果采摘节,仅仅以采摘果子为主题,缺乏趣味性和地域特色。无法满足周边城镇居民对于休闲旅游产品多元化、新颖化、高端化的需求,导致游客不想来、留不住的现象频频发生,农业旅游特色产品有待挖掘。
2.2 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发展缓慢
贵州N县的各农业园区、基地处于分散管理、独立发展的模式,尚未形成产业联盟;各种旅游景区数量多,但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导致很多旅游景点游客量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游客而处于闲置状态,开发随意性较大;各大景区之间缺乏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整体路线规划,基础设施也很少,不仅浪费了资源、财力和人力,更造成农产品园区、农业基地无法与人文景观、旅游景点形成联动效应。比如花椒基地、月亮湾葡萄园、断桥早熟蔬菜基地、落叶高效农业体验区及木城观光采摘园等景点之间都没有成熟的观光路线,各农业园区、基地和旅游景点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游客不能够提前系统的规划好各景点之间的参观路线和时间安排,导致观光途中时间成本的增加和其他不必要的生活成本增加,阻碍了贵州N县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业发展。
2.3 资金投入缺口大,社会力量参与较少
农业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一个大工程,需大量资金投入,而农业投入回报慢、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无法吸引优质的社会资本向农村聚集,融入资金十分困难。贵州N县的农旅项目大多都由政府经营,极少有民间资本加入投资,致使政府不堪重负,运营效果不佳。并且我国对于乡村旅游业融资的金融政策支持也相对缺乏,乡村旅游企业受到自身资产规模、市场竞争实力、市场风险、有效抵押等约束,加上银行审查、审批等手续环节繁杂原因,选择放弃向银行贷款,尽管各大银行都对乡村旅游方面的项目开设有专门的贷款套餐,但能够获取的贷款资金数额小、限制多、期限短,很多项目生产效益周期还未达到,尚未开始盈利,贷款期限就“先行一步”。
3 贵州N县农旅融合模式建议
3.1 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农业旅游品牌
整体来看,贵州N县的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不高,并且农业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对当地独特的文化和民俗挖掘不够深入。值得肯定的是,要想改变目前的状况,需要明白当代城市的居民进入农村是想要体验当地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当一个地区将特有的民族文化、节日习俗、饮食和生产生活模式作为旅游商品的时候,就会吸引更多人们前来旅游。因此,就要在充分利用当地独特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整合各类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突出当地的旅游特色。首先针对一些尚未在全国打出名气和闲置的旅游景区,要积极从内部进行整改,结合本土民族文化,比如苗族芦笙舞、盘江小调、坡贡“凡化地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花树节”等。举办一些吸引游客参与的具有民族风情的活动,扩大品牌效应,提高当地的旅游品牌知名度。
3.2 以“互联网+”模式,打造精品路线和联动机制
打造农业产业园和各旅游景点的联动机制。引入“互联网+”模式,规划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便捷的、整体的旅游路线,第一,要使旅游点结构合理,避免游客重复经过同一景区,同时注意保障游客的精力充足,纳入规划的景点追求不在多而在精;第二,通过预先在合作的相关多媒体平台如某些能够提供旅游攻略的APP上,发布景点整体的规划路线地图和天气情况,让游客能够提前获知,合理规划出行;第三,在线路沿途打造方便自驾车旅客停靠休憩的农业旅游点、厕所、旅游信息中心、特色农产品美食点以及提供无线网络服务等,保障基础设施到位,同时也能以农旅融合项目为契机带动整个景点线路沿途的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3 构建政府扶持、各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资格局
农旅融合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因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筹措资金。一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特色农旅融合项目进行倾斜;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社会力量适当的资金补贴,降低农旅融合项目投资门槛,完善社会资本准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以入股或者独资的形式参与到农旅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运营中;三是政府鼓励社会商业保险创新保险内容,为参与农旅融合项目的中小企业提供保障,降低其对风险的承担程度;四是政府可以与相关的中介组织合作,通过建立旅游投资的咨询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和交易平台,使外界能清楚掌握相关信息,更容易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3.4 创新配套项目,增加对省内外游客的吸引力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有的放矢地规划农业旅游的配套项目。我国是个人口大国,根据有关机构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再次提速,60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超过3 亿人。养老成为中国人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健康养老成为一个朝阳产业。贵州N县可将康养产业作为农业旅游产品的配套项目,贵州N县有着宜居的气候和自然生态环境,适合发展候鸟型养老项目,吸引省内外的老年人前来居住,并且通过年轻一代的季节性探亲,吸引年轻一代参加播种、除草、施肥等农事趣味活动。同时,也可深挖当地的隐性旅游资源,创新旅游项目,如钓鱼比赛、漂流比赛等,拉动当地农业旅游业等的发展。
4 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步入了新时代、新征程。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也转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会快速发展、GDP的稳步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对于更高端的生活品质和个性化服务的追求,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传统的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符合新时代大众的“胃口”。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才是农业和旅游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贵州N县应当抓住机遇,在创新农旅融合发展中推进本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为贵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助一臂之力;同时,努力发展成为贵州农旅融合模式的模范县,为整个贵州农旅融合发展积攒经验,便于后期在整个省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