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OE数据分析的车门辊压窗框外观工艺研究
2021-12-01陈浩
陈浩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柳州 545007)
0 引言
为展现运动时尚色彩,开拓多元化市场,汽车车门更加青睐高亮黑元素。高亮黑车门结构通常分为欧式导槽加外饰板、辊压窗框加高亮黑膜及一体式车门套色等方案。由于辊压窗框具有较高的材料利用率等成本优势,越来越多的车企采用辊压窗框加高亮黑膜的配置。
车门辊压窗框是由辊压导轨通过保护焊拼接而成,焊缝位置处于热变形影响区,焊缝凹凸属于系统性结构问题。常规做法是使用亚光膜遮瑕,而高亮膜则会放大外观缺陷,因此相较于常规车型,辊压窗框的外观要求更高,这对车门辊压窗框的工艺、模具、设备以及加工过程等都是严峻的挑战。为提高效率和产能,降低质量损失,本文使用DOE 分析方法对焊缝外观的工艺进行研究。
1 Minitab 和DOE 概述
1.1 Minitab 简介
Minitab 是一个全方位的统计软件包。它提供了普通统计学所涉及的所有功能,如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列联表和多元统计分析等。该软件包还包含了丰富的质量分析工具,如统计过程控制、试验设计和测量系统分析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在软件中轻松实现。同时Minitab 能够绘制直方图、散点图、时间序列图以及曲面图等统计图形,生动形象地显示数据分析结果[1]。
1.2 DOE 简介
试验设计(DOE)是一种规划、实施、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可用于分析阶段的因子筛选和改进阶段的因子优化。DOE 通过规划和实施一系列试验,以控制自变量X 的变化来观测和确定响应变量Y 变化。其目的有两方面:一是分析出哪些自变量X 显著影响Y;二是确定这些自变量X 取什么值时将会使Y 达到最佳[2-3]。
全因子试验设计是DOE 试验方法的一种,是所有因子所有水平的所有组合都至少进行一次试验的设计,试验次数较多,分析精度较高。通过模型分析解释可以找到Y 与X 的函数关系,给出X 的最优解,并预测Y 的最佳值是多少以及在什么范围波动[4]。
2 车门辊压窗框产品和工艺简介
2.1 辊压窗框产品结构
车门辊压窗框是由辊压导轨与冲压或辊压件拼接而成。这2个零件的弧面搭接会产生凹陷和面差,设计阶段需要检查零件数模搭接面;开发阶段需要根据加工工艺的影响,对辊压导轨的截型和弧面做工艺补偿。
2.2 辊压窗框生产工艺
车门辊压窗框工序过程长,生产工艺复杂,要经过辊压、拉弯、冲压、包边、切角、焊接和打磨等多种工序(图1)。根据外观要求不同,车门辊压窗框生产线的工艺、工装和设备也会有较大的区别。
图1 辊压窗框生产线
2.3 工艺难点
车门辊压窗框的每个生产环节都可能造成外观缺陷,外观能力提升需要做全工序的提升。在经过几个车型的迭代升级、生产工艺和过程管理的系统改善后,我司对高亮膜发起终极挑战。而摆在面前的最大难题是焊缝凹凸(图2)。
图2 焊缝凹凸
焊缝凹凸属于产品结构上的工艺难点,切角工序根据上框和B 柱的型面和轮廓来调整切角尺寸;角焊工序匹配切角工序件的型面并进行拼焊;打磨工序最终把焊缝打磨平整(图3)。为提高效率并减少外观不良品,既需要提高工序件尺寸稳定性,又需要改善总成工艺。
图3 角焊焊缝
3 全因子试验设计与分析
3.1 试验设计目的
公司的使命是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而目前某车型辊压窗框角焊区域凹凸问题不良率14%,引起客户投诉。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角焊区域外观不良率降低到5%。
3.2 关键因子筛选
经过团队在测量和分析阶段的测量系统分析、现有流程梳理以及潜在失效模式树图分析,识别出20 个潜在因子;再利用CE矩阵分析和FMEA 分析分层聚焦,筛选出10 个关键因子。最后通过快赢改善、多变异分析和假设检验等过程后,保留了4 个对外观影响显著的因子:X1——上框型面公差;X2——B柱型面公差;X3——切角尺寸;X4——角焊搭接面差(图4)。
图4 关键影响因素图示
3.3 设计试验和数据收集
3.3.1 建立试验计划
响应变量Y 为不良率p,目标值为5%,关键因子分别为X1、X2、X3 和X4。用Minitab 创建试验计划矩阵:4 因子,2 水平,16 次试验加4 中心点试验,共20 组试验计划。
3.3.2 确定每组抽样数量
车门辊压窗框角焊凹凸为合格和不合格,属于二项分布,数据量较少时不良率Y 会存在偏离正态的情况。当n>100,不合格数>5 时,二项分布可以近似正态分布,预估每个试验组合的样本量为n>5/Y。因为Y 的目标为5%,最终设定每种试验组合收集100 个数据。当每组试验过程中不良数<5 时,使用国际标准修正公式p=(x+0.5)/(n+1) 。
3.3.3 离散型数据对数转化
响应变量Y 为外观不良率,不良率是离散型数据,需要通过对数Logistic 模型转换,将响应变量转化为连续型数据y。定义“OK”与“NOK”两种结果出现的概率之比为优势比odds=p/(1-p),求优势比的对数y=ln(odds)。用这种类型的函数来拟合比率变化规律的效果比较好,能够实现p 从0 变到1 时,y 从负无穷变到正无穷。
3.4 试验实施和数据分析
攻关团队严格按照试验计划矩阵的试验条件和试验顺序进行试验,记录每组试验外观不良率,并做了对数转换(表1)。
表1 试验计划和结果
3.4.1 试验模型检验及改进
将收集的数据应用Minitab 拟合选定模型、残差诊断以及评估模型的适用性并进行改进,步骤如下。
第一步,模型总体评估。从方差分析中可以看出,主效应项p 小于0.05,模型效果显著有效。误差项中弯曲和失拟p 大于0.05,都是不显著的,拟合模型没有明显弯曲和失拟。
第二步:拟合效果确认,根据试验模型的相关系数进行判断,本文拟合优度R-Sq、R-Sq 调整和R-Sq 预测接近1,三者之间差异小,说明模型与试验数据拟合效果较好。
第三步:因子显著性检验。判断试验设计中是否遗漏重要影响因子,以及确认模型是否需要简化。本文去除影响不显著的高阶交互作用后,数据符合正态(图5)。从柏拉图中可以看到,因子A(上框公差)、B (B 柱公差)、C(切角尺寸)、D(角焊面差)以及CD 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图6)。
图5 主效应正态图
图6 柏拉图
第四步:残差诊断,判断残差是否正常。如图7所示,观察右下方的观测点时间序列图,残差随机在水平轴上下无规则的波动,未出现任何时间趋势或异常的点偏离现象;观察右上方的残差拟合预测散点图,图中没有漏斗或喇叭形状;观察左上方的正态概率图和左下方的直方图,残差服从正态分布。如图8所示,各因子的残差散点图没有弯曲,说明残差无异常,模型与试验数据拟合得很好。
图7 残差诊断
图8 中心点残差
第五步:评估模型是否需要改进。通过以上步骤多次反复确认,并经过团队内专家依据技术判断模型符合工艺原理,最终我们获得一个最为满意的模型,将它定为选定的模型。Minitab 软件依据选定模型确定试验数据的回归方程,y 与因子X 的函数关系如下:
y=-4.39306+2.24549×上框公差+2.33393×B 柱公差-10.2271×切角尺寸+3.25797×角焊面差+15.6999×切角高度×角焊面差-0.0862654×中心点
3.4.2 试验模型分析解释
经过模型改进和评估适用性后选定了最终模型。接下来对选定模型进行分析解释,输出图形信息并做出解释。主要有以下3方面。
输出1:输出各因子的主效应图和交互作用图。图形化可以更具体地显示各项效应的显著性。从主效应图中可以看出,A(上框公差)、B(B 柱公差)、C(切角尺寸)和D(角焊面差)因子对响应变量影响显著(图9);从交互效应图中可以看出,C(切角尺寸)和D(角焊面差)因子两条线不平行,交互作用对外观不良率影响显著(图10)。
图9 主效应图
图10 交互作用图
输出2:输出等值线图和响应曲面图。图形化更直观地显示外观不良率受各因子影响的变化规律。从等值线图和曲面图可以看出,CD 等高线弯曲(图11),CD 曲面偏离平面(图12)。为使不良率降低,应该让C切角尺寸取高水平,D角焊面差取低水平。
图11 等值线图
图12 曲面图
输出3:实现目标最优化。期望外观不良率越小越好,使用响应优化器得到一个最佳因子设置。即最优工艺方案为:上框公差取0.4,B 柱公差取0.4,切角高度取0.1,角焊面差取0.1,预测的响应y=ln(Odds) =-3.14032。对ln(Odds)进行反转换,得到在最优工艺方案条件下,不良率Y 的最优值3.6%,符合目标要求5%。
3.4.3 进行验证试验
通过验证试验以确保将来按最优工艺方案实施,外观不良率能获得预期的改善效果,将最优工艺组合自变量X 带入回归方程得出y拟合值-3.14032,拟合值和与预测的最优值是一致的。通过反转换,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有95%的把握断言,不良率Y在3.2%到4.2%之间。
4 改善实施和效果跟踪
不良率Y 低于5%的试验目标已达成,Minitab 给出不良率Y 的预测值及X 的最优方案。通过改进阶段的一系列措施,对现有工艺进行了改善。如基准一致性优化;辊压批次管理、线速及焊点距离优化;拉弯模型面研配、设备参数优化;冲压模具型面预回弹补偿;切角工序前/后角间隙控制;角焊面差校正等。这些改进方案使关键因子达到最优组合。控制阶段对车门窗框不良率进行跟踪,断点后不良率满足低于5%的目标。
5 结束语
本文运用六西格玛管理的思路定义问题,在测量和分析阶段通层层筛选因子,改进阶段利用DOE 方法对车门辊压窗框外观工艺进行研究。DOE 具有由局部推测整体状态的性质,提供了一套科学高效的试验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试验精度并降低试验周期和费用。通过分析与计算,得出最优工艺组合并满足预期目标,经过结果监控,效率和质量运行指标也可以满足客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