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在本土非遗传承与保护数字化建设中的作用
2021-11-30游艺玮
摘 要:在互联网飞速发展时代,非遗数字化建设是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以漳州木偶头雕刻为例,通过对漳州本土非遗在传承中出现的困境进行研究,提出地方性高职院校可以搭建漳州木偶头雕刻数字化建设的平台的构想,并论述了地方高职院校在漳州木偶头雕刻数字化建设及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漳州木偶头;雕刻;漳州;数字化;高职院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以漳州地区为例”(JAS19669)阶段性成果。
随着现代数字化技术的迅捷发展,为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数字化公共信息平台,应组织人员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摄影录像、录音等方式将所采集到的非遗资源(文字、图片、音视频)存储于网络服务器之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它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做数字化的转换,通过数字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保护、传承和传播[1],使其传承更形象,更持久有效。
漳州地处闽东南,历来是侨乡和台胞的祖居地,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漳州市在2006年启动“非遗”保护工作,并成立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已有世界级非遗项目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6个、省级非遗项目66个。传统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的漳绣、木偶头雕刻、漳浦剪纸、木版年画、剪瓷雕工等一大批非遗项目在福建省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以木偶头雕刻最为经典,漳州木偶头雕刻是布袋木偶戏道具的一部分(木偶头雕刻仅指头部造型),是一门特殊技艺,具有极高的观赏、收藏和研究价值。早在漳州市启动“非遗”保护工作初期,便将其与漳州布袋木偶戏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随着时代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作为国家级非遗的漳州木偶头雕刻在传承和发展上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而非遗数字化的提出为本土非遗的传承发展和地方高职院校的特色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漳州木偶雕刻的由来及制作流程
漳州木偶头雕刻是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属于民间工艺美术,漳州木偶头属于布袋木偶戏道具的一部分。布袋戏又称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掌中戏,是我国汉族传统傀儡戏的一种。漳州木偶的整體造型包括头、四肢、服装、冠盔等,布袋木偶戏在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五指分别操作偶头和四肢躯进行表演[2]。因为戏偶的偶身像是用布料成做的袋子,故而有布袋戏之称。木偶头作为戏曲舞台人物头像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传统的布袋木偶头所表现的艺术形式是程式化脸谱式的,和京剧一般,
木偶雕刻师按照剧目中的人物的形象,将其划分为生、旦、净、末、丑、怪等传统角色。根据布袋戏的剧情需要,木偶在表现造型上需要夸张和丰富的表情,这就要求木偶雕刻师必须把握人物性格,具备极高的雕刻技巧,雕出的木偶头尽量满足整出戏的要求。这一雕刻技艺历来师徒相承,且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为主,一直流传至今而无中断。
木偶头的制作要经过木雕与粉彩两大类型、八道工序方能呈现大众面前,分别是:木雕的选材、下料;打坯定五形;粗坯成型;细刻、修光;粉彩的補土、裱纸;上粉;画脸;过蜡和植胡梳发。每一道工序都有其严格的标准,木雕选用的木材要木质细软,木纹顺直,以优质樟木为首选。樟木质轻,细密、易刻、清香、不蛀,可以深入刻画、长期保存,使用时不易损坏。细坯修光的工序上要求艺人刀法圆熟,流畅、有力,刀迹力求细致明快,雕刻出来的木偶造型线条明朗。三分木雕七分在補土和粉绘。一个木偶头作品木雕固然重要,但这是前面一道重要工序,如无后面的做土及粉绘,则还是一个半成品,粉绘上色用笔十分讲究,包括试笔、起笔、运笔、收笔等阶段。大面积的涂色侧峰用笔,讲究“平”和“匀”,起笔要果敢,运笔不急不缓,收笔干脆利落,不能反复涂抹。绘画顺序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细节,有粗有细,同一片颜色中要有深浅变化。制作木偶头的手工艺人需长时间培养,从打坯开始学起,经过点滴的积累,经历约五年以上的时间才算对整个制作过程有了初步的学习和认识。
木偶头属于布袋戏的道具,其题材内容丰富,有历史或神话人物,角色有忠奸贤愚、美丑善恶乐等,用木偶头来表现木偶的喜怒哀乐。经过艺人的演绎表现了整个系列的真实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也体现出漳州木偶头雕刻从单一向全局发展的思路。
二、漳州木偶头雕刻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一)生存环境的消失
非遗的传承是“活态”传承,主要依靠老艺人口传身授实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相对于纯手工的木偶雕刻制作,流水线的木偶玩具生产制作效率高、售价低,能够快速占领市场。而手工制作的雕刻虽然精致,但是制作时间长、价格高、类型单一,只有少部分藏家购买。从实用角度考虑,现代玩具种类繁多、品质良好,而木头雕刻的韧性差,比较脆弱,只能作为摆件进行观赏,实用性弱等原因导致木偶雕刻失去了市场,逐渐衰落。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苦大众在生活中积累的活态文化传统,随着现代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传统村落文明如祭祀仪式、民间杂耍,失去了民间的展示空间,年轻人对融合了京剧、汉剧、昆曲念白唱腔的“北派”木偶戏不再感兴趣,木偶头雕刻制作也随着之凋零,难以继续保持活力。
(二)传承方式单一
漳州的木偶雕刻一直沿袭传男不传女的传承古制,教授方式主要依靠手口相传、师徒相传。这样单一的传承方式受老艺人的文化程度、语言表达和自身理解雕刻制作技艺的限制,不能将和木偶雕刻制作的技术整体、系统、全面地讲授给新传承年轻艺人,更多的年轻艺人学习雕刻木偶头是需要自身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由于木偶头雕刻制作的技艺没有标准的理论知识和结构体系,不同的木偶雕刻制作的老艺人所讲述教授的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偏差。例如,漳州木偶头雕刻世家徐家和杨家在木偶头的雕刻工序就有所差别。这种单一的传承方式易造成技术的流失[3],对于漳州木偶头雕刻制作的传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到了当代,老艺人的后代大多不愿学木偶雕刻,因为这项技艺费时费力,经济上却没有好的收益,也有许多艺人改行。这一民族瑰宝因后继无人正面临“绝迹”的危险。
(三)传承学徒难寻,人才出现断层
受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年轻人们的价值观和职业选择发生了改變,随着老一辈的传承人年龄越来越大或离世,木偶头雕刻制作这门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了人才断层现象,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据徐竹初大师的儿子介绍收徒困难,主要是做学徒起码需要学习五六年时间,期间收入很低。长时间的学习和低收入打击了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的积极性。
三、漳州高职院校对木偶头雕刻的数字化建设的构想
福建省早在2016年就启动了福建省国家级非遗数字化的项目,由福建省艺术馆非遗数字化部负责,把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下放至高校,由教授带领学生团队去采集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信息。而漳州木偶头雕刻作为漳州地区乃至闽南地区的特色文化,也应该紧随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的步伐,积极抓住数字化带来的机遇,针对漳州地区非遗文化发展困境寻求在数字领域的新突破。
(一)组建数字化建设团队
对于漳州木偶头雕刻的数字化建设,应由当地非遗保护中心搭建项目平台,联合地方高职院校组建一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数字化建设团队,团队可分为四部分:数字化建设统筹人员、传承艺人、数据采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数字化建设统筹的教师应全面规划协调组织团队,邀请漳州木偶头雕刻的传承人徐强先生(徐家)、杨亚州先生(杨家)负责为木偶头雕刻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提供专业的技术资料和意见,而采集人员可以由文创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组成,由文创专业课老师带领学生将漳州木偶头雕刻的历史沿革以及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录音资料整理成文字、图片、拍摄视频,并把整理编辑完成的资源整理到电脑硬盘中储存;计算机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运用VR或三维立体动画技术将相关的雕刻技巧等资源转化成数字形式,并建立专门的非遗网站门户,将数字化的木偶头雕刻信息展现在数据库界面。
(二)搜集整合资源
漳州的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形式,要实现漳州木偶头雕刻的数字化建设,就必须动用政府、高校、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口述录音、录影录像、收集实物图片、口述雕刻制作方式的文字总结、光盘磁带修复等方式收集有关漳州木偶雕刻制作的所有资料,最大限度地收集有关木偶头雕刻和布袋木偶戏的全部资源,并按照制定好的专业采集规范、分类采集的要求进行汇总,为木偶雕刻数据库建设提供充分的资源。
(三)建设特色数据库并运用于专业建设与课堂教学
从前期的木偶雕刻资料搜集开始,便可以进入专业课堂,由开设“闽文化”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初期引入漳州木偶头雕刻制作,让学生初步了解漳州木偶头制作,将学生带入非遗文化传承的情境中。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合作,由专业教师带领进行田野调查,采访漳州地区不同派别的木偶头雕刻传承人,收集漳州木偶头雕刻制作的资料,将传承人的采访整理成文字资料。图片、视频资料的收集制作则可以进入摄影课程中进行整理采编等。数字化团队负责教师可以带领文创专业的学生对资源进行分类整合;计算机专业教师以制作门户网站数据库作为课程任务目标,教授学生建设网站,并根据文创专业的学生提供的数据资料逐步将数据从漳州木偶头雕刻的历史沿革、不同派别的传承人及雕刻艺术风格、雕刻步骤分、主题木偶艺术展分门别类填充进数据库,并启动数据库程序的运营,在运营过程中可以针对存在的漏洞进行调整,使数据库稳定运行。这是建立在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基础上的一次文理跨专业的交流合作。
此外,可以邀请非遗研究专家、非遗传承人们开设相关的“非遗大讲堂”。面向全院开设公选课,既能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亲眼见证艺人们的手艺,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文创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专业课程中,有专业老师和木偶雕刻传承艺人的指导,学生既能掌握木偶头雕刻技术,也能将时尚元素和产品创新融合到木偶头的设计中。文创策划专业的教师可以在新媒体运营的课程上联合漳州古城非遗文化馆设立实训项目,将漳州木偶头在不同新媒体平台上宣传运营,在漳州木偶头数字化的非遗传承保护项目中,学生从“局外人”变成了参与者和宣传者。
四、数字化建设给漳州
非遗发展与高职院校特色建设带来的机遇
(一)木偶头雕刻技术得到传承和推广
随着老艺人们的相继老去,许多年轻人因为木偶雕刻在当今市场经济不景气和学习环境的艰难情况下,不愿意学习该技艺,因而面临技术传承的断层问题。而木偶雕刻数字化建设恰好利用数字科技来解决技艺传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为实体漳州木偶头雕刻艺术作品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学术研究和艺术鉴赏平台,让这一项传统技艺有系统的数据研究平台,使漳州木偶头雕刻和传统布袋戏从单一化的传承方式转向多样化。对木偶头雕刻制作感兴趣并有学习意愿的年轻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以及传统的“传内不传外”的传承规矩的限制,自由学习雕刻技巧。如果可行,不妨搭建在线教授雕刻技巧的平台,让第六代比较年轻的传承人进行在线指导。
(二)地方高职院校特色建设与发展
在市场化的影响下,地方公立高职院校、私立高职院校和新型应用技术大学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仅漳州地区的高职院校就有5所。这些职业院校要从激烈的高职院校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特色化、差异化的校园建设。例如在专业的设置和校园文化营造方面,必须形成独有的办学特色来吸引社会的关注,为漳州木偶头雕刻的数字化传承搭建平台,可以让学校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专业,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开展“非遗传承课堂思政”专题活动,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文化建设的工作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促进漳州非遗的深度开发利用
利用数字化建设和新媒体客观呈现漳州木偶头雕刻制作和木偶布袋戏的原始形态,可系统全面地记录漳州木偶头雕刻技术和布袋木偶戏制作的各个方面。运用“互联网+”的推广模式,让漳州本土非遗进入大众视野,使闽南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变得真实、可感、可知。借助高职院校建设非遗数字化的平台进行新媒体开发和运营,对漳州木偶头雕刻技术和传统木偶布袋戏进行最大化的创新、传承与发展,也能扩大木偶雕刻技术和布袋戏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者和游客,对木偶雕刻进行学术研究和参观了解,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还能推动漳州本土地区的文化发展。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对本土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建设既完成了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又能服务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漳州地区的木偶头雕刻做工精巧、造型生动、源远流长。当地高职院校愿意承担其数字化建设,结合不同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学习上对非遗传承进行推广,促进漳州木偶雕刻制作非遗产数字化保护和新型传承中各类人才的培养,为漳州本土传统民俗艺术的“原真性”保护和非遗“活态传承”培养充裕的人才资源和接受人群[4],是符合当今国家非遗保护传承时代的发展要求的。与此同时,又能够利用“互联网+”来宣传和发展当地文化,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地方高职院校也应该抓住非遗数字化平台搭建为校园特色发展带来的机遇,推动当地非遗的有效传承,提升校园文化,更能提高在校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漳州木偶头雕刻制作在未来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霞,李继晓.青海塔尔寺酥油花艺术的数字化建设构想[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7):22-24.
[2]梁广程.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前世今生——浅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袋木偶戏和木偶头雕刻[J].2016(7):6-10.
[3]钟蕾,朱荔丽,罗燕京.手工艺的设计再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传承[M]. 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6:173-175.
[4]朱千波.地方性高职院校开展非遗数字化传承研究——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数字化传承南通蓝印花布为例[J].职教论坛,2015(14):48-51.
作者简介:游艺玮,硕士,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化艺术创意系助教。研究方向:民间艺术文创策划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