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粮食产能的有效途径——改良土壤
2021-11-30陈朝霞王顺领
陈朝霞 王顺领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三五”十四大战略》之一。“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商水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大粮食作物为主,扛稳粮食生产安全是商水县之重任。近年,农作物新品种的推陈出新、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新成果的科技转化,使商水县粮食生产取得连年丰收。但在新形势下,提高粮食产能,生产安全农产品,是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提出的新要求。专家认为,改良土壤,改善土壤结构,优化农作物生长环境,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是生产安全农产品、提高粮食产能的有效途径。
一、商水县土壤存在的问题
(一)土壤板结严重
连年的旋耕,造成耕作层较浅,不足20 cm,犁底层坚硬,通气性差,透水能力弱,增温性能不好。常年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低,土壤结构变差,微生物活性受到严重影响,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导致土壤板结。
(二)土壤菌群失调严重
化学农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并控制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但也使病虫害产生了耐药性。秸秆还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的透气性,但秸秆又是病菌的寄生场所,进而造成土壤中有害菌群的增多,如镰刀菌、疫霉菌、腐霉菌等多种真菌性、细菌性病菌,使土壤中有益菌和有害菌的比例严重失调,造成作物出现死苗、根腐、立枯、烂根烂秆、疫病等现象。
(三)土壤中毒素积累较多
一是上茬作物根系得病腐烂留下大量毒素;二是当季作物新陈代谢产生大量毒素,积累到土壤当中,侵害作物根部,使维管束变黑、腐烂,失去正常功能,导致作物根系发育不良,萎蔫黄化,生长迟缓及多种病害的发生。
(四)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失衡
在农业生产中,人们习惯长期使用氮磷钾复合肥料,而这些肥料施用后只能被作物吸收利用30%左右,60%~70%都会流失掉。但農民又不注重中微量元素的施用,常年种植同类作物,势必会造成某些中微量元素的匮乏,从而出现施肥多而不增产、植株免疫能力下降、抗逆能力不强、易得病等现象。
二、改良土壤的措施
土壤存在问题是制约商水县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为了给作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作物在土壤中健壮生长,发挥作物品种的最大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内作物产能,特提出以下土壤改良措施。
(一)提倡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团粒结构和孔隙度,减轻土壤的板结程度,调整土壤坚实度,协调土壤环境状况,提高蓄水保墒性能。但在作物发生病害较严重的地块不提倡秸秆还田,要把带病残体及时清理出田间,降低田间病菌基数。
(二)合理施用肥料
施肥要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逐年加大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提高土壤吸收化肥的利用率,尤其注重生物菌肥的应用,增加土壤有益菌数量。
(三)推广深松深耕技术
通过深松深耕,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加深耕层,增强水分的渗入能力和土壤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气体交换能力,增加土壤透气性。连年旋耕地块,每2年进行深耕1次,耕深逐步扩大至30 cm,促进作物根系下扎,提高作物抗性。
(四)推广应用土壤改良剂
目前,市场上的土壤改良剂有多种,对改良土壤大都有一定的效果。笔者了解到,某公司专业生产的重茬剂对改良土壤有较理想的效果。该重茬剂既不是肥料,又不是农药,也不是生物肥,它是由特殊的生物菌、生物酶、植物酶和营养元素组合而成的一种改良土壤的特效产品。它含有的生物菌在生物酶的作用下,可迅速繁殖,吞噬有害菌,占据有效生活空间,又能激活土壤固有的有益菌活性,让其繁殖能力和活性达到极显著水平,起到以菌克菌的目的,有效解决土壤中菌群失调的问题。其含有的生物酶又能够清除和分解土壤中的毒素和线虫体,含有的植物酶能够提高植物免疫功能,提高作物抗性,抵御各种病害,有效解决土壤中毒素积累多的问题。重茬剂又能把连续多年沉积在土壤中化合态肥料,分解成易被作物吸收的离子态形式,可被作物再次吸收,从而补充氮、磷、钾、镁、硫、钙、铜、铁、锰、硼等多种营养元素,使土壤松软通透,解决土壤中营养失衡问题,又能调节土壤pH,其含有的生物菌在地下不断创造适合生存的pH环境,它与作物要求的pH范围相一致,经过调节后,其可使作物根系迅速生长,起到抗旱、抗倒伏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