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历史观逻辑生成的四重维度

2021-11-30陈雨佳

学理论·下 2021年11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陈雨佳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发挥历史在治国理政中的溯源与镜鉴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观。习近平历史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成果、沿袭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观的深厚底蕴、回应了新时代国内外复杂局势的现实挑战,是服务于治国理政、把握世界局势需要的科学理论。

关键词:習近平历史观;逻辑生成;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1-0007-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治国理政的若干现实问题,在公开场合发表了论述历史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如何学好历史”“怎样树立正确历史观”等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观。当前,学界对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价值的研究较为深入,对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背景研究初具规模。本文在梳理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俱进的历史观论述内容,探析习近平历史观的形成背景,以期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理论逻辑: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研究现实的人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论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与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习近平历史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历史演变的最终形态”“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四大主要观点。

第一,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1]与以往认为个别英雄决定历史发展进程的唯心史观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坚持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英雄来源于人民,只有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英雄人物们才能获得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恩格斯进一步提出了“历史合力论”,认为“历史是每个人意志合力的产物”[2],由人民群众的整体意志所决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3],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人民属性和阶级立场,坚持虚心向群众学习,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3],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唯物史观的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将物质生产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起点,建构起以经济因素为出发点的系统动力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1],“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体现为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发展程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动力论的基本观点,立足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现实,从变化着的社会主要矛盾入手,科学判断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出发展迈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将改革开放看作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是新时代的增长动力。

第三,社会历史演变的最终形态是共产主义。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现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的内在对抗性矛盾。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将使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形态。习近平历史观回首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立足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时代课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紧密结合。实现伟大梦想,关键在于发展。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保管好、使用好、发展好公有制经济这一全体人民共同财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不断增强和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他创造性地提出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顺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解决了绝对贫困的历史问题,时刻谨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朝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方向而不懈奋斗。

第四,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散居世界各地的民族历史,将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分工”[1]的彻底消灭,变得世界化。“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1]。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各国之间的联系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而越来越紧密,人类正朝着命运共同体的方向飞速发展。基于这一必然趋势,一方面,习近平历史观立足唯物史观,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营养,以开放的世界视野看待问题,不断深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知,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坚持改革开放,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的和平外交实践。另一方面,习近平历史观始终坚持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本位,主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5],鼓励以孔子学院为载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民族自信,针对时代问卷交出饱含中国智慧的答卷,促进人类共同发展。

二、历史逻辑: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成果

立足唯物史观,借鉴、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良好传统。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国情和时代的发展需求,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一脉相承的历史观。习近平历史观继承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唯物史观立场,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成果。

第一,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在领导中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同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观。他继承了历史唯物主义矛盾论、实践论、历史主体论、阶级斗争和社会动力等学说观点,将理论与新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他强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6],在解决现实问题时,需要深刻了解问题生成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情况。就党史研究方面,毛泽东同志主张运用“古今中外法”[7],认为党史研究应注重国家属性,始终做到“以中国做中心”[7]。在评价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时,他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反对笼统地一概否定,以期达到历史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第二,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承接开拓。

为了解放人们的思想,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科学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经验,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认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8]。当前工作的重点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由此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正确前进方向。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同志强调历史的教育作用,认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8],“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8]。

在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深刻变革的时期,江泽民同志要求领导干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掌握改革和建设的主动权”“在变幻的国际形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9],真正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此外,江泽民同志要求领导干部除了了解我党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外,还要了解世界历史,从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9]。在把握新世纪头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下,胡锦涛同志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注重发挥中国革命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作用[10],做到“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10]。

三、文化逻辑:沿袭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观的深厚底蕴

“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11]。五千年的辉煌历史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历史记录、善于总结与传承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维度。习近平历史观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结合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生机和精神力量。

第一,习近平历史观继承了中国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我国历史浩渺博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历史经验。首先,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王朝的兴衰更替体现着“水可载舟,亦能覆舟”的真理,因此统治者应做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关注民生、顺应民心。习近平历史观继承并发扬了民本思想,将“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准则,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其次,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是决定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周期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人民的殷切期盼,以反腐败斗争为主要抓手,开启了全面从严治黨,加快推进党的建设新征程。通过回溯历史上腐败与反腐败的激烈斗争,总结历朝历代盛衰兴亡的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坚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依法治国。最后,“天人合一”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来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反思当下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抛弃“人类中心论”,试图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是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是文明古国为全人类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习近平历史观继承了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确保中华儿女即便身处世界各地,仍能拥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烙印,是中华民族在千年历史长河中繁荣兴盛、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2],习近平历史观继承并发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方面,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以及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历史佳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旨在加深民族文化认同。此外,在谋篇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时,他注重激发内化于中华儿女血液中的中国精神,紧密联系海内外华侨,共圆伟大复兴中国梦。另一方面,民族特性决定外交方针。中华民族素来睦邻友好,“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3]。习近平历史观顺应民族习性,倡导走和平发展之路,呼吁国际社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构国际政治新秩序。

第三,习近平历史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往往表现为传统美德,体现在中国人的言行之间。习近平历史观结合时代发展需求,通过诠释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起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将德治作为法治的有效补充。“仁爱”“诚信”“正义”“敬业”等优秀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构建提供了历史文化根基。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观精髓,塑造了传统美德新的价值观模式,实现了时代性与先进性的结合。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习近平历史观从党史、国史入手,挖掘先进事迹、树立先进典型,要求全社会学史崇德,弘扬新风正气,从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四、实践逻辑:回应新时代国内外复杂局势的现实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要求,统筹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同时,他深刻认识到国际环境发展变化带来的新挑战,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习近平历史观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

第一,源自服务治国理政的现实需要。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是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现实基础。一方面,通过把握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历史观明晰了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在不同利益交互碰撞,改革开放迈入深水区,处于啃“硬骨头”的攻坚克难阶段,如何更新旧有传统观念,变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调整现阶段利益格局,做到缩小贫富差距,确保共同富裕,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及时回顾、总结并应用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国内外敌对势力通过解构和虚无中国的文化与历史,分裂中国的丑恶行径仍在继续。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传播,抢占意识形态领域舆论高地的激烈斗争,急需科学思想的有力指导。正是在解决治国理政难题和克服不良社会思潮的现实需要下,习近平历史观应运而生。

第二,源自深刻把握世界局势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稳定和发展,这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主动把握世界大势,擅于抓住历史机遇。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民族的日益成为世界的。另一方面,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甚嚣尘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民粹主义兴起。近年来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的竞相叠加,使得全球性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单一的西方工业文明标准遭到质疑,不同文明之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价值意义正在不断被强调。如何凝聚起全人类的价值共识?如何争取和保持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位置?如何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针对“时代之问”,习近平历史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国际历史格局,观察今日发展现状,试图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增加工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支持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新型国际合作关系,正是凝聚着历史唯物主义智慧的中国方案。

综上,习近平历史观是带有鲜明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科学历史观。它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继承了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植根于传统历史文化观的深厚底蕴,回应了国际国内的现实挑战,是我们认识、分析和研究历史的科学理论工具,也是助力中华民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穆鹏程.习近平新时代历史观的价值意蕴、理论要旨及其实践指向[J].理论导刊,2020(7).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4]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18-419.

[8]邓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 发扬光大党的光荣革命传统[N].人民日报,2006-07-26(1).

[11]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13]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N].人民日报,2021-07-07(2).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新时代美好生活建构的根本旨归
生产关系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
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批判与超越
善用科学理论解决改革发展新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价值基座
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