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众阅读研究(1949-1956)》评介
2021-11-30李艳梅
李艳梅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众阅读研究(1949-1956)》由黄山书社于2020年3月出版。著者王申红,阜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阅读史和阅读推广。全书共有五个部分,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众阅读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妇女、工人等不同读者群体为什么读、读什么、怎样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民阅读出现的历史背景以及全民阅读对新中国的重要影响。通过对大众阅读各要素的分析,作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众阅读活动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增强了对新生政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众阅读的开展对新生政权的壮大、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风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众阅读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是视角独特。打破了历史研究以“时间”为主线的传统研究方式,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丰富新中国史研究。该书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义的阅读实践为考察对象,研究的阅读对象既包括公开发行的报纸期刊和图书等传统纸质文本,也包括声像文本和实物文本等非印刷文本,对广义阅读实践的考察符合特定时代的特点。阅读行为终究是一种内在体验,它是一个认知过程和心理过程,阅读对读者产生影响的过程可能稍纵即逝,后人很难模拟和重建。除少数精英人物,普通读者留下的阅读记录材料极其稀少,故而有助于回答“怎么读”和“为什么读”的史料,都是不系统和分散的。该书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纸质报纸杂志、图书、政府公文、档案材料为数据挖掘依据,以阅读主体的聚类特点、不同群体显现的阅读行为、这一特殊时期呈现的阅读材料为研究对象,力求在深入挖掘已有史料之后,能够明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哪些大众群体在阅读、读的内容有哪些、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阅读,特别是他们具体怎样展开阅读和阅读的目的等,研究阅读史必须弄清楚的问题。该书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阅读热”现象的剖析、各阅读群体阅读特点的解析,以及对大众阅读在新中国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的总结,从一个新颖的角度丰富了新中国史研究。
二是思路清晰严谨。该书通过系统地文献检索和研究分析,以全景式和多角度相结合的方法,揭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民阅读的社会场景。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分析,探讨当时全民“阅读热”产生的社会原因;通过对政府文件、报刊、档案等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当时各阅读群体的阅读原因、阅读技能、阅读环境、阅读模式,发现全民阅读的时代特点,探究全民阅读对整个新生政权和读者个体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民阅读局面的形成,依托于大历史的嬗变与运势。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阅读史,需要将新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变迁纳入研究的视野;同时,全民阅读又与当时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它影响着民众社会主义人格和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全过程。因此,该书通过用历史的显微镜去观察、理解和再现一个乡村、一个街道或者一个工厂的读者群,探讨他们的阅读模式、阅读驱动力、阅读对象以及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变化,勾勒出一幅生动具体、复杂多样而又极具张力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民阅读的历史画卷,并为当代全民阅读和书香中国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三是研究方法多样。研究阅读史,不但要研究一定历史时期的读者和文本,还要研究一定历史时期的阅读行为。阅读虽然是一个精神活动,但它需要人的身体参与其中,是在特定的空间进行的,其背后是读者本人与其他人的复杂关系。因此,阅读史研究必须要在详尽史料的基础上,糅合目录学、文学批评理论、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才能重建阅读文本在特定空间和时间内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意义。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为指导,运用图书馆学、情报学、历史学、文学批评理论、目录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及研究成果,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全民阅读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谁读、读什么、为什么读、何时读、何地读、怎样读以及读的结果和影响等阅读史基本问题的探究,以期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阅读热潮”产生的社会原因;通过对工人、农民、妇女等读者群体阅读特点的考察,揭示全民阅读对新生政权和读者个体的重要意义。
大众阅读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是学术价值。目前中国学术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阅读史的研究较为薄弱,研究成果较少。有关当代中国阅读史的著述,有胡洪侠、张清的专著《1978-2008私人阅读史》,研究论文《中国当代阅读史(1949-2009)》《共和国60阅读史话:那些与时代相伴的流行阅读》等。以上研究成果皆是单纯以阅读主体的特点、阅读材料的内容、时代的特点或者阅读的发展脉络等其中之一为研究对象。未曾发现系统研究新中国阅读史,全方位多角度探究新中国阅读的时代特征的研究成果。该书将1949-1956年的全民阅读置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大背景下考察,以各阶层读者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全景式和多角度相结合的方法再现这一特殊时期的全民阅读,丰富和深化了新中国阅读史研究。
阅读是有着特殊桥梁作用的交流媒介,桥梁的这头是读者,那头是阅读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人文環境的变化,桥梁两端的对象都会发生变化。但是阅读史绝对不是一部变化了的编年表。阅读史站在历史和阅读的双重高度,来研究流动的历史中的读者如何与不断变化的阅读文本相互吸引、共同进步的内在发展模式和规律。该书对新中国阅读史的研究,开辟了新中国史学研究的新领域,能够引导广大青年学者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开展研究。
二是现实意义。在新中国政权刚刚确立、经济亟待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和通俗读物的大量出版推动了新中国全民阅读局面的形成。全民阅读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国民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升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该书研究成果具有资鉴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众阅读培养了中国民众的政治意识,使他们脱胎换骨,迅速养成社会主义人格。今天,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众阅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立足时代特点,集全社会力量之大成,出版发行有益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种载体的阅读资源;各级图书馆、各种阅读推广团体和个人担负起阅读推广的重任,使不同年龄段、不同工作生活领域的民众都能够爱上阅读;全社会人民能够通过阅读实践接受阅读材料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的润泽,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价值观,从而指导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民众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的理想信念。同时,该书所提及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起的全社会各群体参与其中的声势浩大的阅读推广活动的经验,对促进新时代背景下的全民阅读习惯养成、“人人爱学习、随时都学习、随地可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大众阅读研究的时代局限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写,笔者写作时间不算太长,所在区域相关文献资料有限,可能相关史料未来得及在书中呈现。该书基本都是文字描述,没有插图辅助。虽然通过文本的描述,读者也可以重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众阅读的热闹场景,但是如有真实的图景资料辅佐正文,当更好一些。书中研究的一些阅读文本,比如一些传统木版年画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年画,因为时代久远,现今大部分的读者是没有任何概念的;还有实物文本“公审大会”、农民在田间地头开展读报活动、电影戏剧下乡、新中国女性阅读活动的“送字上门”“炕头组”等阅读活动,如以图片资料的形式展示给读者,会更加丰富该书的内容,使阅读史画面更加立体生动。
目前,中国学术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阅读史的研究仍较为薄弱。钟情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众阅读历史的人,即便回不到那个时代,也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众阅读研究(1949-1956)》一书中品味出一幅生动具体、复杂多样而又极具张力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民阅读的历史画卷。希望通过对该书的评介,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阅读史的研究,进一步夯实本领域的研究基础。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