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与儿童发展

2021-11-30刘肖岑

父母必读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电子游戏数字儿童

刘肖岑

这一代的儿童是“网生代”,很多人又称他们为“数字原住民”。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又出现了哪些影响呢?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世界增添了数码色彩,也为新时代儿童的成长抹上了浓重的笔墨。

“数字原住民”的生活与互联网接轨

晚上临睡前,2岁的柚柚将心爱的小兔子紧紧地贴在脸上,做出难舍难分的亲昵状,然后跟妈妈撒娇说“妈妈,小兔子真是太可爱了,你从哪里给我买的?”妈妈回答说:“宝贝,这是我从网上给你买的。”柚柚听后把小手往天花板的方向一指,满脸困惑地问 “是‘往上买的?”妈妈听完哈哈大笑,随手打开了网购页面,指着其中的产品说:“是在这里买的,是互联网上。”几天后,柚柚看到楼下的小弟弟非常惹人喜爱,于是跑回家跟妈妈商量,“妈妈,我想要个小弟弟,你从网上给我买一个好吗?”

近年來儿童发展学科的理论更迭,彰显了科技影响的时代特点:在互联网技术尚未普及的20世纪,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数码科技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相对有限的。例如Bronfenbrenner在其“生态系统理论”(图1)中指出,儿童处于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嵌套组合的环境系统中。按照对儿童影响由近及远的顺序,可将儿童的成长环境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和时序系统。其中大众传媒处于儿童成长的外系统中,它只会对儿童发展产生间接影响。然而在21世纪,这一观点已经被“生态科技微系统理论”所矫正(图2)。心理学家Johnson和Puplampu 认为,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日新月异的数码科技已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直接对儿童成长产生作用的微系统中。

从诞生伊始便被琳琅满目的数码媒介所包围的现代儿童被教育学家Prensky 称作 “数字原住民”。与前信息时代出生的“数字移民”相比,数字原住民由于长期受到电子信息的影响,其认知加工、情绪体验、人际交流等方式均已被打上了“数字烙印”。换言之,现代儿童比以往时代的同龄人更擅长屏幕阅读,更注重数据的更新速度,更专长于图像信息加工,更喜欢获得即时的反馈,更适应多重任务操作的情境,更易于通过电子媒介获得心流体验与自我效能感,更善于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并与人交流。

历史学家Harari 在其《今日简史》一书中描绘了未来社会的就业前景:“机器学习和机器人将改变几乎所有的工作……未来的许多职业将被替代,人类与其想赢过人工智能,不如把重点放在人工智能的维护和运用上。2050年的就业市场的特点很可能在于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合作……(未来的)新工作很可能需要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可见对于数字原住民来说,要成长为未来社会优秀的 “数字公民”,必然需要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与丰富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知识。

网络视频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

柚柚要上幼儿园了,入园前老师请小朋友们提前录制一段自我介绍视频,以便老师们提前熟悉孩子。柚柚在镜头前自如地跟老师和小朋友们打招呼聊天、背诵唐诗,结束之前还不忘加上一句“给更多的小朋友发送过去吧”。

在流媒体时代,随着各种视频平台的火爆,有越来越多的儿童长期暴露在屏幕前,成为了网络视频的观众。也有不少孩子在利益和观众的推波助澜下,走到镜头前成为了网络视频里的主角,短时间内变成了“网红儿童”。无论是作为媒介受众的孩子,还是作为信息缔造者的儿童,其心理发展必然会耳濡目染地受到网络视频的影响。

许多萌娃视频之所以老少皆宜,备受人们青睐,可能与“娃娃脸效应”这一心理现象息息相关,即宝宝的面孔天然地会引发人们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反应,使人们优先注意到,并产生自发的微笑与关怀照料的冲动,因此这类萌娃视频自然也会迅速传播。然而,并非所有的儿童视频均值得称道,不少人为了捧热“网红儿童”不惜花费重金、虚设剧本、博人眼球、媚俗炒作,这无疑会使那些被流量枷锁套牢的孩子迷失在虚拟的人设之中、丧失童真。比如“假笑男孩” 8岁就有了眼纹,时时带着职业化的笑容;韩国表情包“权律二”,做吃播时目光呆滞,一举一动都宛如成人……

儿童期是孩子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期,年幼的孩子有时会混淆真实与想象。因而,就参与拍摄视频的孩子来说,在“自我实现的预言”与“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的影响下,视频剧本中的虚拟人设久而久之可能会变为孩子真实的自我概念。而对于长期观看“营养欠佳”的视频的儿童来说,在观察学习的作用下,视频中不良的名利观以及网红的错误示范可能会使孩子的价值观与利益观产生扭曲。鉴于此,今年7月中央网信办启动了“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的问题,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禁止诱导未成年人打赏行为,防止炫富拜金、奢靡享乐、卖惨“审丑”等现象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引导。此举着实令人拍手称快。

为了使孩子免受不良视频的危害,爸爸妈妈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以身作则,合理分配媒体使用时间

心理学家Bandura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孩子可以通过观察与模仿习得新的行为,所以儿童与父母的媒体使用方式往往如出一辙。故而爸爸妈妈如果不把电子设备视为“哄娃神器”或“电子保姆”,并乐于将时间花费在有营养的媒介信息上,那将对孩子的发展大有裨益。

让孩子远离虚荣攀比,强化其发展的内部动机

有时网络拉票、视频晒娃等行为貌似为孩子的进步与成就提供了外部的积极反馈,但也可能同时会削弱孩子上进的内部动机。与此相反,如果爸爸妈妈能专注于孩子取得进步的努力过程,则更有利于激发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

不为眼前利益透支童真,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心理学家Mischel 等人认为延迟满足能力(愿意为更有价值的长远收获而放弃眼前收利的能力)对于儿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预测孩子在15~20年后的成就。

因此,让孩子放弃学业成为低龄“数字劳工”,为流量变现而竭力挖掘儿童商业价值的“啃小”行为是极为短视的。爸爸妈妈应当着眼长远,挡住那些试图消费儿童的镜头,让孩子享有被尊重与受教育的权利。

走进孩子的数字世界,了解孩子的数字轨迹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1 年 6 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44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 8.88 亿。网络视频迎合了儿童的娱乐社交需求,填补了孩子的课余时间。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爸爸妈妈可以跟孩子协定观看视频的规则,并通过开启手机屏幕时间、儿童青少年模式等方式及时了解或调控孩子的用网习惯。

电子游戏是双刃剑还是精神鸦片?

最近柚柚对地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了解了世界七大洲的名称后,她决定在吃饭的时候考考爷爷,她说:“爷爷,你都知道什么洲的名字?”爷爷回答说:“皮蛋瘦肉粥。”柚柚小嘴一嘟,显然对爷爷的回答极为不满。于是她将目光投向了在一旁笑得前仰后合的妈妈,愤愤不平地说:“妈妈你不要笑,我這次来考考你。你在地图上给我指一指瑙鲁在哪里。”说完就将一个iPad版的地图推到了妈妈面前。妈妈马上收回了笑容,盯着地图上蔚蓝的海洋版面不禁望洋兴叹“这……我可真不知道”。“哈哈,它不就在这里吗?”柚柚得意地一边说一边用小手熟练地在太平洋上的某个区域做着放大、放大、放大、再放大的手势,最终一个小小的岛屿呈现在了大家的视野中。“哇,你是怎么知道的?”妈妈惊叹地问。“喏,就是这个游戏教我的呗。”柚柚指着一款iPad游戏骄傲地说。

最近央媒发文痛批了一款热门游戏,不仅将其喻为“精神鸦片”,还指出“任何一个产业、一项竞技都不能以毁掉一代人的方式来发展”。该文一经刊出便一石激起千层浪,若干游戏公司一夜间市值蒸发千亿元。对于该文的观点,有人额手称庆,也有人不乏担忧。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是无可厚非的,而作为父母与教育者,我们也应当同时关注到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背后的心理原因,并客观地看待电子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利弊影响。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电子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利弊参半的:它可能会导致儿童产生静坐、肥胖、暴力、焦虑、抑郁、孤独、视力下降、游戏成瘾等问题,但如果适时适度地接触内容适宜的电子游戏也可能会促进儿童的生理、动作、认知、情感、动机、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而且如果善加利用的话,它还有助于促进抑郁症、自闭症、多动症、阿尔茨海默病、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患者的康复……甚至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2020年还批准了一款电子游戏作为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处方药。

在《戒瘾》一书中,作者Mohammad 将成瘾定义为借助某种物质或行为习惯,来掩盖和逃离自己无法忍受的负面情绪。可见,儿童游戏成瘾的根本原因可能并非在于电子游戏本身,而往往在于孩子的某些现实需求(如温暖且有设限的亲子关系等)无法得到满足。因此,面对数字浪潮的冲击,将“互联网世代”完全置于“去电子化”的游戏真空中的做法恐怕并不现实。要抵制电子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消极影响,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携手,针对儿童游戏成瘾背后的心理原因有的放矢地展开干预。

猜你喜欢

电子游戏数字儿童
音频设计在电子游戏中的发展与使用研究
电子游戏的利VS弊
青少年应如何对待电子游戏
答数字
内置电子游戏的运动鞋
数字看G20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