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是个急脾气
2021-11-30牟书
牟书
家有急脾气的宝宝,父母应对起来筋疲力尽,而且非常担心他的这种脾气会让他长大后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岁多的兵兵性子特别急,说出门就马上要出门,连穿鞋的时间都不愿意等;说吃饭就要立刻吃饭,让他先洗手他坚决不肯……如果父母不能立刻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大哭大闹,有时候还会尖叫、打滚。
宝宝的脾气为什么这么急?
● 这是宝宝的发展特点
宝宝在刚出生时,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他的一切行为都是按照“立即满足需要”这个原则来行事的—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觉,这是宝宝的天性。从1岁开始,宝宝开始慢慢接受“有些需要可能无法立刻满足”这个现实,开始学习等待,这个过程要一直持续着。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脾气急、不能等待,很正常。
● 急脾气是天生的
虽然宝宝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急脾气,但有些宝宝明显比另一些宝宝更容易着急。急脾气的宝宝对外界充满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新事物,在要求得不到满足、行为被限制或者被强迫做某种行为时,他更容易表现出不安、抗拒或拒绝。急脾气宝宝的这种气质特点是天生的,主要与遗传有关。虽然宝宝的脾气天生就不同,但是后天的环境对急脾气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 平时需求满足不够
如果父母给宝宝的活动安排不合理,就有可能导致宝宝的需求变得特别强烈,从而表现得特别着急。比如,父母带着宝宝外出玩耍,五六个小时之后才吃到东西,这期间宝宝已经非常饿了,在面对食物的时候自然更容易着急。
● 平时需求满足过度
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则是平时父母对宝宝的需求过度满足,也会造成宝宝的急脾气。满足过度是指有些父母在宝宝还没有表现出饿、渴、累的时候,就已经给宝宝提供了满足,这样无微不至的照顾会使宝宝从未产生过紧迫的需求感,因此当宝宝真正有需求产生(比如特别饿)又无法及时得到满足时,就会非常害怕,认为这样是不正常的,只能通过拼命哭闹希望能够马上摆脱这种状态。
积极应对急脾气宝宝
1.理解发展特点
急脾气作为一种天生的性格特点,与慢性子对应,各有好坏。只是1~3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宝宝自控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急脾气的宝宝更容易让父母有所困扰。父母要看到宝宝在急脾气表现背后蕴含的能量,比如急脾气的宝宝可能更活泼,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更愿意主动做事,自主性更强……当父母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全面去看待宝宝时,就更容易帮助宝宝顺利度过这个阶段。而且父母可能还会发现,接纳度提升了,宝宝的脾气好像也没那么急了。
2.合理满足需求
父母需要细心观察宝宝的表现,从中发现他的需要。对于不那么迫切的需要,可以适当让宝宝等一会儿。比如宝宝想玩水龙头,妈妈可以说:“等妈妈拖完地再陪你玩。”适当的等待练习可以培养宝宝的耐心。但对于迫切的需求,比如宝宝特别饿,特别渴或特别害怕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立刻给予满足,以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
3.逐渐建立时间观念
3岁前,宝宝几乎没有时间概念,对他来说,“等3分钟”聽起来跟“不去做这件事”几乎是一样的效果。因此,父母在平时要帮助宝宝建立时间观念,而且在早期最好能用一些更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时间,比如给宝宝一个沙漏,告诉他:“这些沙子都流下来,就是3分钟。”还可以一起做具体的事情,比如吃饭时粥太烫,妈妈可以对宝宝说:“你拿着勺子,咱们一起数10下,就可以吃了。”等宝宝熟悉时间概念之后,再开始经常使用“3分钟”“半个小时”来描述时间,而且需要让宝宝将时间长短与具体做的事情逐渐联系起来,比如:“咱们先穿好衣服再出门,这大概需要3分钟。”“爸爸还有20分钟到家,我们一起来玩拼图,把拼图拼好,爸爸就回来了。”
4.适当转移注意力
如果宝宝想马上出门,却不愿意等穿鞋的时间,父母可以把穿鞋变成一个有趣的游戏,比如说:“我们把小鸭子穿在脚上吧!”或者:“我们来比赛,看谁穿得快。”引导宝宝将注意力从出门转移到穿鞋这件事本身,减少宝宝等待的焦虑。
5.用故事引导
当宝宝开始对故事感兴趣的时候,父母可以在日常教育中用有趣的故事引导宝宝认识到急脾气的坏处。例如,有个父母根据宝宝做事着急的特点,从日常生活取材,自编了一系列小故事,讲述一个急性子小朋友和一个慢性子小朋友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趣事,每天晚上作为睡前故事讲给宝宝听。这种教育形式寓教于乐,让宝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