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不能总被事故牵着走
2021-11-30张菊香
文 张菊香
安全事故猛于虎,谁都不愿意看到,更不愿意碰到。预测风险、排查短板、整改隐患、严密防范,杜绝事故发生,避免事故损失,远离事故伤害,是人的本能,也是对待安全生产应有的务实理念、科学态度、正确举措,是增强员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实中,一些企业在抓安全的过程中,往往被事故牵着走。即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时,总是痛心疾首、伤心不已、后悔不迭,调查分析原因、严厉追查问责、开展警示教育、排查整改隐患,可谓态度坚决、雷厉风行、紧锣密鼓。然而,一阵风刮过之后,许多人很快就好了伤疤忘了痛,安全生产之弦逐渐松弛下来,不再那么警惕、警觉、警醒,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又会慢慢抬头,“跑冒滴漏”等隐患又会渐渐露面,发生事故的潜在风险又会持续增多,最终由量变引发质变,再次发生新的生产安全事故,再次进入查原因、抓教育、追责任、查隐患的流程。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造成安全生产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始终处于波动不稳的状态。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发生事故之后,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严肃处理,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尽管如此,上述举措,仍然属于被事故牵着走的情形,是一种被动应急状态。安全生产所追求的,应该是未“亡羊”,先“补牢”,处处赢得先机和主动。古人云:“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止被事故牵着走,就必须把“防”字工作做细、做紧、做实。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源于意识,行为又决定结果。指导思想正确,行为就能保持规范;指导思想错误,行为就会发生偏差。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防止行为偏离正确轨道,是首当其冲的重要工作、先决条件。防止被事故牵着走,必须在正确意识的培养上下足实功夫、真功夫、硬功夫。企业要把全员安全教育贯穿日常与平常,通过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度机制、流程规程等教育,打牢理念与规矩基础;要加强先进典型、事故案例教育,引导员工对照先进对标对表,对照事故举一反三,增强教育的直观性,给员工树立学习的标杆,鉴照的镜子,为安全行为导航定位;要丰富教育形式,拓宽教育平台,开辟教育渠道,通过会议教育、谈心教育、在线教育、讲安全故事、组织安全征文、开展安全表演以及宣传栏、电子屏、宣传画册等,增强教育的新颖性、亲近性、可视性、灵活性、参与性;要拉长教育链条,延展教育覆盖面,坚持把干部与工人、机关与基层、一线与后勤 、科研与生产一切单元、所有员工全部纳入教育视野,做到全方位、全员化、全覆盖,以此筑牢意识防线,拨正意识方向,充分涵养“我要安全”的主动性。
安全生产是科学性工作,是技术活,不懂业务、不熟悉规程、不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依经验、凭侥幸、靠胆大、碰运气、逞能耐,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把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让小隐患引发大事故。俗话说:“淹死会水的,打死会拳的”。这里的“会水”“会拳”并不是真会,真正具备“水上功夫”“拳上本领”,而是只知皮毛的“半吊子”,因为缺乏自知之明,侥幸、逞能,最终被“打死”“淹死”。生命不可重来,安全生产没有后悔药,一切行为都必须建立在绝对可靠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能力培养牢牢抓在手中。要强化全员化、经常化、制度化业务培训、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应急演练等,把能力培养贯穿员工从业始终,做到新员工入职培训、老员工转岗培训、全员岗位适应性培训、企业发展前瞻性培训、关键岗位持证培训全面发力;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着力化解企业实训场地、培训教材、培训师资不足的矛盾,通过外部力量为培训工作架桥铺路、加油提档;要把培训的手电筒照向所有干部和工人,保证一个不落,坚决防止“灯下黑”;要坚持脱产培训、在岗培训、师傅带徒、个别指导、骨干示范、网络培训等多样化方式,切实提高全员“我会安全”的本领。
梳理近年来发生的诸如2020年3月7日泉州市欣佳酒店“3·7”坍塌事故、2020年9月27日重庆能投渝新能源有限公司松藻煤矿“9·27”重大火灾事故、2020年11月29日耒阳市源江山煤矿“11·29”重大透水事故等,都是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履行责任不严肃、不认真、不得力,责任面前麻痹、消极松懈、推诿扯皮、拈轻怕重、阳奉阴违、口是心非,是导致各类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每一起生产安全事故中,都可以发现责任不落实、不到位的影子。安全生产任务繁重、矛盾复杂、反复性强,不具备强烈的责任担当,在困难面前避着走、矛盾面前绕着走,不能挺起腰杆直面矛盾和问题,就必然会患得患失,影响执行力与工作效果。必须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与考核奖惩机制,用制度机制规范、引导和约束全员行为,压实各级责任,将责任履行与业绩兑现、岗位任用、职位晋升、先进评比等紧密挂钩,严格执行“一票否决”,让“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等制度规定真正落地、落实,坚决避免责任挂空档,增强执行力、规范性、严肃性,着力培养全员“我必安全”的自觉、自省与自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责任心再强、本领再大、蓝图再美好,没有丰富可靠的硬件作为支撑,两手空空,谁也不可能在平地上建起高楼大厦。同样道理,安全生产中如果没有可靠的足够的硬件打基础,制度再健全、技术再先进、措施再严密、管理再精细,也难保挂一漏万、东差西误,靠东补西凑、挪东就西,肯定保证不了安全稳定。确保不被事故牵着走,必须持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严格执行“三同时”规定,强化硬件设施的配套、维护、更新,全面提高硬件保障系数;必须加大劳动保护投入,及时足量配发劳动保护用品,不断改善生产作业环境,加强噪音、粉尘、辐射等治理,加强通风、保温、遮阳等改造,持续降低劳动强度,提升生产作业环境的舒适度、安全度。金钱不是万能的,但安全生产没有钱作后盾则是万万不能的。让硬件真正硬起来,必须保证充裕的资金支持。企业必须算明白算清楚安全生产投入与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账,通过职代会讨论审议等途径,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优先保证安全生产经费投入,真正做到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的效益一分不要,保安全的费用一分不少,在不断加大硬件建设投入上,全面铸牢“我能安全”的本质基础。
安全生产是系统性、精细性工作,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任何一个点位的松懈、任何一个举措的失当、任何一个标准的欠缺,都可能引发全流程、全局性事故灾难。做好安全工作,不被事故牵着走,必须在精细管理上用心用情用力。精细管好现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持续加强“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三基”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领员工群众站好岗、尽好责,以每一个局部安全实现全局安全;通过公开承诺、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安全生产联系点、承包点等,把安全生产责任向下传递,发挥全员主观能动性,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监督、有考核、有落实,避免安全管理上热下冷中梗阻现象,全面打通执行上的“最后一公里”,筑牢以班组为基础、以岗位为核心的安全屏障。精细排查隐患。安全生产永远在路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取得再多的成绩,也不能骄傲,实现再长时间的安全,也不能自满,必须树立问题导向,保持长期作战、连续作战的思想,保持居安思危的警惕,及时将成绩归零,在反复不断地查摆隐患、分析隐患、整改隐患、防范隐患中,推动工作持续向好。精细发挥科技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安全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许多时候靠出大力、流大汗,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唯有依靠科技的力量,才能突破瓶颈,释放以一当十的功效。企业必须注重在数字化、自动化、可视化、智能化上多下功夫,强化自动预警、自动监测、自动分析、自动控制,把员工群众从高风险环境、高强度劳动中解放出来,以科技为“持久安全”有效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