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21-11-30郭海宏
郭海宏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青沙山林场,青海海东 810900)
0 引言
20 世纪末,世界各国都以自身具备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为基础吸引旅游者到该地区进行森林生态旅游,希望通过旅游业提高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存在超过森林资源承载力限制,不能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项目以及缺乏地方特色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还是要从生态方面入手,用创新、绿色的发展理念做好森林生态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1 森林生态旅游
针对森林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而言,其主要是指在森林这一特定的生态系统内,将环境、经济、社会效益为前提和目的,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环境,以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自然景观为主,结合人文、社会景观等现象,满足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欲望,实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资源给人们带来的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健身养生等旅游活动,减轻人们在城市中生活的压力,使其产生回归自然本性的意境,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也起到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功能,促使人们主动、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达到科学、文明的旅游方式,最终实现该地区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2 森林生态旅游现状
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森林资源,占地面积较广,且各个气候区都有分布,主要的特点就是环境带有复杂性、生物类型较多、群落种类多样、自然景观丰富、历史遗迹较多等,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家级森林公园总经营面积达720 万hm2,高等植物32 万种,各类旅游接待设施约40 万m2,游览路线15 万km,已形成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体系。以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为例,其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属青藏高原东部干旱区,为高原大陆性气候,共有包括回、汉、藏等12 个民族;化隆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倾斜,辖区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黄河从中流过,水量充沛,且全境自然资源丰富,包括土地资源、水力资源和矿藏资源,还包括野生动植物和药用价值较高的植物;县内有宗教文化游览胜地,人文资源丰富,包括夏琼寺、旦斗寺以及生态园等。
3 当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不合理
随着森林生态旅游热的兴起,各地在森林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开发与保护策略,各地政府的市场定位不清晰,存在盲目开发、过度利用的情况;部分地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没有针对森林生态资源的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存在资源开发的粗放和盲目性,导致景区投入运营之后出现游客较少、收入较低成、产生经营难、环境保护困难等弊端;且有的地区政府过于重视森林旅游资源带来的经济利润,一味追求经济利润,忽视森林生态资源的最大承载力和恢复能力,导致森林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不仅会加大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且不利于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 基础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
森林生态旅游并不是仅有森林资源就可以发展起来的,还需要具有配套的基础设施与服务,但是这些基础设施的数量也不宜过多,商业气息不宜过于浓厚,如果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度较大,森林的自身修复能力受到破坏,影响生态系统中各动植物之间的平衡,不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另外,交通以及服务设施等人为建筑的增多,会破坏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统一性和自然性。
3.3 游客时空分布不均匀
由于工作日人们的生活过于忙碌,很多人会选择在节假日和休息日出游,导致节假日与休息日森林生态旅游比平时火,外加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森林生态旅游的产业发展。虽然如今的交通建设比较完善,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是如果游客时间分布不均匀,节假日游客过多,一方面会超过森林资源的最大承载力,大批游客会直接踩踏步道两侧地面,甚至是探索尚未开发的森林自然资源,容易出现土地板结,加剧土壤的侵蚀速率,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历史文化古迹原貌以及森林水资源;另一方面游客大量投喂现象,会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加快其繁殖速度,从而引发食物链的改变等。而如果游客空间分布不均匀,外加游客的思想素质水平不一,存在乱折、乱扔、乱画等破坏自然资源的情况,并且会导致景区内的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
3.4 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森林生态旅游是当前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这也激发了旅游副业的发展。但很多地区的政府忽视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考察,一味照搬其他区域的景区模式,引入不适应本地自然环境的动植物,售卖没有地域特色、较为大众化的旅游纪念品,导致全国大面积森林生态旅游模式雷同。景区自身的竞争力不足,缺乏品牌建设,对游客产生不了吸引力,尤其是在外地游客中的知名度较低,就会降低其旅游欲望,拓宽不了市场资源,从而出现恶性循环,不利于森林生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会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
3.5 景区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保证游客在景区游玩的一切基础和前提,当前在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旅游设施不完善,维护工作不到位,部分警示牌和步道扶栏未能及时修缮等;管理机制落后,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旅游、林业、地矿、农业、环保等多部门,但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权责意识不清,在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矛盾和纠纷,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等;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景区设施经营和维护意识不足、卫生清洁情况较差等都会导致游客的满意度低,从而影响游客的消费体验,出现较差的旅游口碑宣传。
4 促进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解决对策
4.1 制定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制度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借助现阶段的智能化、信息化平台,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达成,实时共享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便在第一时间进行解决;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控制审核景区的开发计划,使其明确旅游管理容量,结合海东市的气候条件,做好季节性旅游工作的防范处理;明确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森林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的发展,在享受旅游业带来利益的同时,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注重森林资源的保护,不断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2 严格把控森林生态旅游的规划管理工作
森林生态旅游依托于丰富的森林资源,政府以及景区管理部门首先要对旅游市场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科学评估旅游者的需求,明确该地区珍稀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以及现有的自然状况,尤其是海东市的天然森林资源全部纳入天然林保护范围,所以一定要做好开发过程中的保护工作;其次,合理设置旅游配套设施,包括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严格把控森林生态资源的最大承载力,遵循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分析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正负影响;最后,建立环境监测设施,实时控制单日游客数量,有效限制游客活动,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3 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过程中的主体是人,一方面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科学规划和创新森林资源的管理模式,使其拥有专业的生态资源保护、环境、林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其服务意识,能够做好森林景区内部环境的清洁和保护,提高其职业素质,不断提升游客的满意度,给旅游者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加大森林生态旅游环保宣传和生物多样性宣传的力度,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破坏生态系统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利用森林文化引导旅游者进行绿色旅游,在森林生态景区内做到不乱扔垃圾、不折枝折花、不乱投喂等,适当引入植树造林活动,让人们体验到保护自然环境的乐趣。
4.4 开拓市场,创新景区品牌建设
独特、令人印象深刻的景区品牌是景区发展的必要条件。以青海省为例,当地政府可以结合海东市现有的森林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资源,来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景区和观光项目,如利用科技馆中先进的技术,向游客展示青海具有的丰富动植物品种,地质变迁以及历史文化和宗教特色,对人们进行科普知识教育;将青海省的历史文化作为特色,形成青海旅游品牌,发展周边明星产品,吸引外地游客,并树立诚信经营的形象,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以此激发各地旅游者产生旅游欲望,最终实现青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5 总结
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把控森林生态旅游的规划管理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好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中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管理,不断开拓市场,创新独具特色的景区品牌建设,能够切实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快森林生态旅游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