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家乡够“野”,让你的世界更“甜”

2021-11-30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21年10期
关键词:胡焕庸条线乡野

麦 伦

最近网上审美流行“又甜又野”。

一个少年丁真,一匹白马珍珠,红遍了短视频、朋友圈和各大网购平台,引发四川理塘与西藏拉萨的旅游热点争夺战。

殊不知,这种网红“顶流”吸引海量拥趸并非偶然。充满野性和新鲜感的“他乡”,宛如别人家的灶台飘出的菜香,打破了都市人的审美疲劳,给我们带来意料之外的刺激。

“求诸野”:民间“知识分享”的秘密

古人云“礼失而求诸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乡野的村落和文化也在加速消逝。从这个角度来说,野,不仅包含了猎奇的自然生态,也蕴藏着我们现有知识结构缺失的传统智慧与古老生存之道。而这,正是我们打开中国民间知识分享奥秘的钥匙。

吴笛说起长白山挖野人参的技巧,就有很大一部分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

“老一辈人为什么说泉眼河流的地方人参多?是因为这一带有一种鸟,专门吃人参的参籽,这种鸟吃完参籽后喝水,它在水源周围附近,然后经胃消化,排泄,然后生长,所以说主要是鸟类传播参籽。”这成为吴笛跟随老师傅们“按图索骥”的法宝之一,在视频中屡试不爽。有网友感叹,这其中蕴含的推理思维,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启发,看了挺“解渴”。

数千年来,中国民间知识分享的“诀窍”不在于“读”和“写”,而在于“听”和“看”——在乡野江湖,口语、肢体化的表达,虽然没有文字,却在无形中承担了知识分享的功能。一代代人的积累,传承的过程极为缓慢,但文化惯性很是强大。

翻开中国历史不难发现,中国民间的知识分享素来说唱并用,很接地气。在网剧、电影尚未诞生的宋朝,宋朝百姓就通过观看“说话”大咖讲唱的灵怪传奇、悬疑公案、发迹变泰等“类型片”,来追踪社会新闻热点,掌握社会百科常识。在宝卷、鼓词、弹词等曲艺节目中,也能觅得唐代白话“变文”讲唱表演的踪影。

互联网时代,移动宽带的普及和直播技术的演进,创作者与粉丝之间更能够多地、同时线上互动,“老铁”们津津乐道刘妈的表演天赋,让天南地北的网友们“看”得出道理,“听”得响包袱。延绵千年的民间知识分享传统,在互联网上进一步实现了“野蛮生长”。

对于中国广袤土地上众多少数民族村寨、部落而言,乡野还承担着联系族群感情纽带的重任。每一次古老吟唱、每一个肢体舞姿不仅传承了族群的生存知识和技巧,亲情、友情、爱情也通过这种方式得以保鲜加固。

“甜野”生活:带着家乡,我拥抱世界

中国国土上,有一条看不见的线。这条线北起黑龙江省黑河,一路向着西南延伸,直至云南腾冲。这条线被称为胡焕庸线。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通过数万个数据一点一点在地图上摸索出这条线。

在这条斜线的两边,人口密度一边密集、一边稀疏,呈现冰火两重天;耕作的农田与放牧的沙地相互交错;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在这里交融碰撞。它更是一条生态脆弱带,熊猫、朱鹮、丹顶鹤在这里生活,地震、泥石流、荒漠化也在这里频现。

这也是当下中国的一条“巩固脱贫成果线”。2020年,中央宣布脱贫攻坚战全面收官。在这条看不见的地理线条两侧,众多乡民通过互联网改变着自己和家乡的命运,也为整个中国版图的巩固脱贫成果工作,带来了耐人寻味的启示。

佤山的岩龙通过直播或短视频卖野生蜂蜜,一来二去,今年销量差不多能有一万多斤。他说,不单单是因为自己致富,带着大家一起过好一点也让他心里很“甜”。“家乡太偏远,以前确实落后,有很多困难家庭,自己还是想尽量帮一把,帮他们多卖一点。只要有想学怎么直播或者卖货的,我都全心全意教他们。”岩龙说道。

村民们也逐渐意识到,家乡的“野味”原来可以“甜”到全国千家万户。

【思维魔方】

“散布在‘胡焕庸线’欠发达地区的短视频创作者们,除了物质层面的脱贫,精神层面也渐渐变得‘富足’起来。”当互联网为家乡的发展持续赋能,乡野间的“甜”传遍千家万户的同时,我们如何理解“延绵千年的民间知识分享传统,在互联网上进一步实现了‘野蛮生长’”这句话呢?

(选自新浪网2020年12月13日,有删节)

猜你喜欢

胡焕庸条线乡野
多种方法数角
送你一个乡野
春天的乡野
胡焕庸:一条线把中国分成两个世界
胡焕庸:一条线把中国分成两个世界
胡焕庸:一条线把中国分成两个世界
乡野闲时
有条有理填写数阵图
各地学者在沪探讨科学突破“胡焕庸线”
乡野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