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入侵对园林的危害及防治对策研究
2021-11-30常桂霞
常桂霞
(聊城市东昌府区古楼办事处,山东 聊城 252000)
一、美国白蛾概述
美国白蛾作为一种重要的检疫性害虫,以幼虫蚕食叶片进行为害,严重发生时,仅残留表皮成网幕,致树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慢慢枯死。该虫除了可以为害梨树外,还可以为害苹果、桃、李、杏、樱桃、核桃、柿、杨、柳等多种果树及林木。现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地。美国白蛾具有传播速度快、繁殖能力强、取食量大、危害寄主植物多等特点,同时缺乏原产地天敌的有效制约,因此常常在新传入地暴发成灾,对农作物、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不仅影响造林绿化效果以及农林业生产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工业、旅游、加工、运输、出口等行业的稳定,给农林业关联的其他产业发展带来较大负面影响。自1979 年发现以来,分别于1984 年、1996 年、2004 年和2013 年4 次被列入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或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并作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在疫情区组织开展了防治工作[1]。
二、美国白蛾主要特征
美国白蛾成虫白色,体长12~15 毫米,翅展23~34 毫米,复眼黑褐色;雄虫触角双栉齿状,黑色,越冬代雄成虫前翅背面有较多的黑褐色斑点,第1 代成虫翅面上的斑点较少;30 果树医院2021 年第4 期雌虫触角锯齿状,褐色,前翅翅面上很少有斑点,甚至没有。卵近球形,直径约0.5 毫米,有光泽,初产时淡黄绿色,近孵化时变为灰褐色,常数百粒排列成块状,单层。幼虫体色变化较大,黄绿色至灰黑色,头部黑色;低龄幼虫体色较浅,老龄幼虫体色较深;背部两侧线之间有一条灰褐色至灰黑色宽纵带,背中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为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为橙黄色,毛瘤上生有灰白色长毛;老熟幼虫体长28~35 毫米。蛹长纺锤形,体长8~15 毫米,暗红褐色,腹部各节有凹陷的刻点。茧褐色或暗红色,由稀疏的丝混杂幼虫体毛组成[2]。
三、美国白蛾主要传播途径
美国白蛾传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自身短距离传播,主要依靠老熟幼虫爬行以及成虫飞翔。幼虫活动主要跟食物有关,当食物短缺时,老熟幼虫下树寻找新的食物源,一般可爬行500m,即使在水上漂流数小时后,遇到机会漂到岸边仍能存活;成虫飞行能力不强,一次飞翔距离在100m 以内,每年可自然扩散35~50,遇到大风天气传播距离可扩大。另一种是通过人为活动长距离传播,主要以各种虫态,随着寄主植物、农林产品、货物包装物、填充物、铺垫物及附着在交通工具从而传播,这也是其主要传播途径。
美国白蛾传播主要特点是:1.传播时间:一年四季都能传播,8、9、10 月美国白蛾二代、三代交替发生较多,是传播蔓延的盛期。2.传播货物:几乎所有货物都能携带美国白蛾,但以农林产品为最多,尤其是木材、水果、草纸品、包装物。携带疫情的机会与货物存放地点有关,一般存放在居民庭院、建筑物周围的货物比空旷地存放的货物携带疫情机会多。3.传播工具:海、陆、空所有的交通运输工具都能携带传播疫情,但以带货的车、船、飞机携带疫情可能性最大。4.传播虫态:美国白蛾的卵、幼虫、蛹、成虫都能随着交通工具及其货物进行传播。
四、美国白蛾入侵对园林的危害
(一)林业发展
通过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实际调查分析,在美国白蛾发生的老疫区中部分地区常常是大范围发生灾情,林区内大量树叶被吃光,还存在周期性爆发性的特点;在新疫区发生的情况是跳跃性出现,常常是单株不连续的情况发生。
(二)经济林果
美国白蛾对林业经济发展有严重影响,种植经济树木数量越多,就越容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一方面导致防治成本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会影响果品品质,导致果农无法对外销售和经营,林业经济会受到严重制约,给林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绿化景观
美国白蛾入侵会导致绿化树种及道路树种也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绿色甬道具有较强的流通性,因此区域性暴发的可能性也随之提升。一旦出现区域性暴发,园林中的绿色甬道以及城区的绿化景观均会受到损害[3]。
(四)对外贸易
美国白蛾是世界性的检疫虫害,如果受到美国白蛾入侵,地区的木材、林果以及其他出口贸易将会受到较大的限制。尤其是检测到美国白蛾后,出口的货船会被拒绝入港,将会导致地域的贸易产品输出和进口受到诸多限制。
五、美国白蛾防治方法
(一)完善美国白蛾防控制度
美国白蛾防治原则为“属地管理、各负其责、区域协作、社会参与”,由所在政府具体负责防治工作,林业部门做好技术指导,相关部门做好协同配合防治。基层护林监测人员,一旦发现疫情及时汇报,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具体的疫情迅速做出反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封锁疫情区域,各方协调统一防治、联合作战,全面清除美国白蛾,遏制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4]。
(二)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通过对病虫进行诱杀或是机械组合病害树木等方式完成对病虫害的防治,由于这种方式能够收获较为理想的效果,且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在当前的城市园林绿化管护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1.摘除卵块。在美国白蛾产卵期,组织人员摘除卵块并集中烧毁。2.剪除网幕。美国白蛾幼虫1~2 龄期,需要每隔2 天检查一次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发现后用高枝剪连同附近小枝一同剪下,集中烧毁或深埋。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出。3.阳能杀虫灯诱杀。在部分林场、种苗基地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挂灯处要求无高大障碍物,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飞蛾,集中处理诱到的成虫,可在一定程度上消减成虫产卵的数量,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4.围草诱蛹。在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树干离地面1 米以上处围树干捆草把,要求上松下紧围绑,诱集下树化蛹的老熟幼虫,化蛹期间每隔7~9 天,更换一次草把,解下的草把集中烧毁或深埋。
(三)生物防治
1.林区释放白蛾天敌。周氏啮小蜂作为一种寄生峰,是美国白蛾的天敌。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通过在孙武湖生态林场、李鹊种苗基地每年投放周氏啮小蜂3 万枚,实施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措施。目前看,周氏啮小蜂防治效果明显,因其具有个体小、飞翔力强、寄生率高的特点,达到了生物控制美国白蛾的效果。2.喷洒生物农药。开展生物防治过程中,美国白蛾在2~3 龄时选择白僵菌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或者苏云金杆菌500 倍液进行叶面喷施,防治效果比较理想。另外,可应用性信息素干扰雌雄成虫的正常交配,阻断成虫产卵链条,降低其后代基数。
(四)化学防治
1.喷药防治。美国白蛾幼虫出现时期,随时观察,一旦发现幼虫网幕,立即对林区用高压喷雾器喷洒25%灭幼脲2000 倍或18%阿维菌素3000 倍,控制幼虫网幕扩散或漫延。2.喷烟防治。喷烟防治过程中需要选择无风的天气,在早晚(或阴天全天)利用弥雾机对郁闭度大的林分喷烟熏杀美国白蛾。3.飞机喷药防治。依据有关监测数据和美国白蛾发生动态,科学分析美国白蛾发生发展趋势,制定飞防方案,在美国白蛾幼虫为害期实施飞机集中喷药防治,药剂可选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灭幼脲类等无公害农药,可大面积消灭幼虫,压低虫口基数。
(五)加强检疫
美国白蛾虫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交通运输工具远距离传播,因此必须做好各项检疫工作,防止其发生范围扩散蔓延。首先划定疫区,设立防护带,严禁从疫区调出苗木、木材、水果等。一旦从疫区调入苗木,必须严格检疫,发现有美国白蛾必须彻底销毁[5]。
(六)严格实施防治责任制度
通常情况下,在一些老疫区要以控灾为主,推行精准防治;新发疫区应严防暴发成灾。建立健全美国白蛾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强化美国白蛾与杨扇舟蛾统筹统治,形成防控合力,提高防控成效。制定科学防治策略,严防防治盲点和漏点。倡导科学用药,规范用药,严防产生次生灾害。对于当地林业防治管理部门,秉承“谁经营,谁防治”的管理责任制度,林业主体对所属的森林和林木,有法定责任做好有害生物的预防、治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需要加强对当地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充分调动林业从业人员和管理者的积极性,将防治措施建设与林业、生态建设纳入发展规划中去。还应该构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责任制度,将美国白蛾的成灾率及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目标与政府考核评价指标联系在一起,更好地做好美国白蛾的预防工作。
(七)做好白蛾疫情监测普查
各地要加强日常监测,准确掌握辖区内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发布生产性趋势预报指导开展防治工作。严格执行病虫情联系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畅通高效。要强化重点发生区和预防区定点监测,确保疫情一旦传入能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处置。积极推广信息素诱集等成熟技术,持续开展精细化监测预报技术试验试点,推动建设跨区域精准监测预报网络,破解基层监测最后一公里突出问题。首先,在白蛾的网幕期每一个月对辖区内易感染的植物进行巡查,调查的重点是有人员频繁活动的地方,以及与白蛾发生地区有货物运输往来的车站、货物集散地、农贸市场和养殖区域等。对于往来车辆的公路铁道两旁和沿途村庄、饭店、旅馆、废弃品收购站周边落叶阔叶树木等,采取详细巡查的方式,检查白蛾存在的隐患。其次,在美国白蛾幼虫网幕期对管辖区域内的所有寄主植物、可能寄主植物全面普查。第三,采取合理的调查方式和方法,以踏查、性诱捕器和灯光引诱等方式,调查辖区内寄主植物是否有美国白蛾的生存痕迹。详细检查是否存在幼虫取食痕迹和成虫、卵块等虫态存在的迹象。一旦发现就应该详细探查该范围内林木受到伤害的情况,立即采取措施做好防控[6]。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园林绿化工程不仅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还能够优化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林木病虫害作为影响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加以防治,进而更好地保证人们日常生活环境的质量。如在园林中发现了美国白蛾病虫害,应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避免美国白蛾病虫害范围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