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研究

2021-11-30贾学梅

魅力中国 2021年50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社会化农业

贾学梅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贾庄镇农业办公室,山东 商河 251619)

引言: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近年来,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引导推动下,不断探索创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了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巩固完善了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稳定发展。但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农业社会化服务还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内容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农业社会化其实质就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单个农户无法将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和培育良种、防治病虫害、跟踪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产品结构等工作全部统筹兼顾。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小农户生产,帮助小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事,丰富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以服务过程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公益性机构和经营性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整体情况来看,两种服务机构还未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准公益性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难以满足农业装备改造的需求,这就需要公益性机构协调经营性机构共同发挥作用,但很多地方政府系统的公益性机构积极、主动性还不够,未能充分发挥“统”的作用。另一方面,经营性服务组织的服务需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盈利。需要行政机构或者作为自治组织的村委会发挥组织农民的作用。目前,服务组织通过行政机构对接农民的渠道仍不畅通,一定程度影响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进程。

(二)为农服务领域不够拓宽

当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主要侧重于农机服务、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产前、产中服务,而现代农业急需的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物流及金融、保险、信息等产后服务还有待加强,普遍存在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领域不够广泛、服务形式不够多样等问题。服务领域无法匹配各农业生产主体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三)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不足

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开展服务受结构性问题制约,服务动力不足,导致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各部门对基层农户、企业等生产一线的复杂多样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统筹不够、了解不足,农业技术培训、示范等科技服务难以满足各类农业生产主体的实际需求,服务效果有待提升;农技指导人员中一部分是从农民转变而来的,文化水平偏低,近几年招录的乡村振兴助理专员文化水平达到大专以上,但专业技术水平却不高。从而造成基层农技服务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不高

农业社会化服务类型多,技术结构复杂,一些特定领域农业社会化服务缺乏制度规范和有效的市场监管制度。多数经营性服务组织和农户之间还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空间和内生动力。服务组织在实施服务过程中如果出现服务质量、数量等方面的纠纷,没有完善的政策和仲裁机构去协调处理此类争端。导致服务质量标准总体偏低。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相关对策

认真贯彻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战略性农业服务大产业,聚焦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和服务小农户,按照引导、推动、扶持、服务的思路,大力培育服务主体,拓展服务领域、规范服务行为。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以服务引领、带动规模农业生产经营的快速发展。

(一)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强化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各类资源的产权制度,营造有效的农业信贷、保险市场环境,激励农业金融机构创新。在农业经营适度规模化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构建高效的农业风险治理制度。为农村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奠定基础。

建立基于产业链的社会化分工与专业化合作的治理模式。依托农业产前环节的要素、技术、服务供给,构建专业型、综合型行业组织,营造规模经济环境;其次,依托农业产后环节,围绕农产品贮藏、加工、物流、营销等方面,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产后供给体系;最后,形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产业制度与政策。

助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遵循市场逻辑的小麦农机跨区作业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小麦农机跨区作业最初由经营机构自发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政府提供转场交通便利、保证燃油供给、提供结算服务等政策措施,为这种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实现了服务组织通过行政机构对接农民的服务渠道。鼓励各类服务主体加强合作,组建服务联合社,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服务组织体系。促进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协调发展,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二)拓宽服务领域,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大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聚焦为生产者生产经营过程提供的耕、种、收等中间服务;为适应新的科技和经营模式提供的科技推广等人力资本服务;促进产品交换或价值实现提供的市场营销、品牌塑造等服务;为保障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高效运转提供的现代的信息传递、物流、商务活动、金融、保险等服务;为整个生产经营提供的财务会计等管理服务。加大对社会化服务的引导支持力度,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引导服务主体积极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探索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有效方法路径,助推“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基本模式,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全产业链的覆盖率和支撑。

鼓励服务主体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化服务。把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的重要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有效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我镇2021 年粮食种植面积89045.43 亩,全程生产托管面积6528 亩,多环节生产托管面积28095.7 亩,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三)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供给,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我国农业发展处于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关键时期,推动农业技术的综合应用,大幅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需求迫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以加强科技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质量为导向,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更好地扩散到田间地头。为更好发挥农技推广机构作用,推动服务功能从农业技术服务向农业公共服务拓展,国家鼓励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派驻人员、挂职帮扶、共建载体、联合办公等方式,为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供全程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指导服务,以此来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数字农业创新应用,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为专业优质的专项服务和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全过程现代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数字技术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应用,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主体要发挥合力,特别是要鼓励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充分发挥作用,探索农业科技前沿、开展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助推技术融合,带动小农户发展,推动服务与科技深度融合,引导服务主体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农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渠道,分区域、分行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部门、广大服务主体和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定期组织农民群众开展相关技术教学工作。通过广播、微信、宣传栏、入户宣传等一系列线上线下宣传活动,组织农业技术人员积极主动与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普通农户等对接,开展“不误农时、助农丰收”服务。为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确保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供给,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规范服务行为,增强服务能力

强化行业指导。鼓励相关部门、服务主体、行业协会等以县为基础,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强化服务过程指导和服务效果评估。加强服务价格监测,防止价格欺诈和垄断。强化服务合同监管,推广使用示范文本,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农户权益。建立行业自律组织等,促进规范发展,增强服务能力。

结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民持续增收以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构建组织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全产业链覆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社会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