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中欣赏曲目的选择

2021-11-30穆启东

魅力中国 2021年50期
关键词:作曲家民歌高职

穆启东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9)

高职院校在近年的国家教育体系中,承担了重要的职业教育功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均开设了包括音乐鉴赏课在内的公共选修课供学生选择。由于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主要以技能培养为主,开设课程偏重专业课、实训课,对于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等课程的开设比重较少。音乐鉴赏等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丰富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有很大提升。高职教师在音乐鉴赏课堂中应注重学生的音乐知识积累,自身水平,选择适合高职环境的曲目进行鉴赏。

一、高职音乐鉴赏课程中音乐流派的选择

音乐作为艺术教育比较普及的一门学科,一直存在于各个学段的教学体系中,音乐鉴赏课程也是学生们选择较多、较为喜爱的一门课程。音乐欣赏的主体就是音乐作品,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欣赏,能有效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个人修养等方向的全面发展。

目前大专院校音乐鉴赏课程主要的几本参考教材中,欣赏的音乐流派大致分为中国民歌、中国民族器乐、中国戏曲、西方音乐等几大类:

(一)中国民歌:民歌即民间歌谣,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传唱度较高的有汉族的陕北民歌、河北梆子、苏北小调等,少数民族的维吾尔族民歌、内蒙民歌、回族花儿、云南山歌等。

(二)中国民族器乐:中国民族器乐起源于两千多年的周代,发展至今各种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中国民乐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三)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在元、明、清达到巅峰。中国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综合而成,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四)西方音乐:西方音乐是一个笼统的范围,以欧美音乐为主要欣赏对象,分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两大类。广义的古典音乐是指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作品,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流行音乐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起源于美国,基于大众音乐架构上发展起来的音乐。其风格多样,形态丰富,可泛指爵士、摇滚、蓝调、Rap、Hip-Hop、迪斯科、R&B 等20 世纪后诞生的都市化大众商品音乐。

二、高职音乐鉴赏课程中不同音乐流派欣赏曲目的选择

根据当下高职学生的特点,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欣赏作品的选择不宜过于深奥。应选择乐曲结构较为简单,旋律优美,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乐曲。笔者将根据上文提到的四个流派,列举一些作曲家及其代表作供读者选择。

(一)中国民歌

作为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艺术形式,有众多异彩纷呈的作品,在这一部分的赏析中,教师可根据课堂学生的家乡所在地,选择不同地区的民歌作品。1.西北地区:陕北民歌《兰花花》、新疆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甘肃民歌《花儿与少年》等。2.西南地区: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贵州“侗族大歌”、四川民歌《康定情歌》等。3.华北地区:河北民歌《小放牛》、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等。4.华中、华东地区:湖南民歌《浏阳河》、湖北民歌《龙船调》、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安徽民歌《凤阳歌》、江苏民歌《茉莉花》等。5.东南、华南地区:福建民歌《采茶扑蝶》、台湾民歌《阿里山的姑娘》、广东民歌《步步高》、广西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由于我国拥有众多少数民族,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少数民族耳熟能详的民歌作为欣赏,例如:维吾尔族《达坂城的姑娘》、朝鲜族《阿里郎》、蒙古族《鸿雁》、藏族《北京的金山上》。

(二)中国民族器乐

教师可根据乐器材质和演奏方式为学生选择篇幅适中,旋律性较强的曲目进行欣赏。1.弹拨类:古琴《梅花三弄》、古筝《战台风》、琵琶《十面埋伏》、扬琴《雨打芭蕉》等。2.吹管类:竹笛《春到湘江》、箫《关山月》、唢呐《百鸟朝凤》等。3.拉弦类:二胡《赛马》、《二泉映月》等。4.合奏类:《春江花月夜》、《春节序曲》等。

中国戏曲:目前中国文艺界公认的中国五大剧种为京剧(有“国剧”之称)、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黄梅戏、评剧、豫剧。由于中国戏曲种类较多,且大部分剧目篇幅较长,课堂中可选择戏曲中的知名段落并结合历史典故进行欣赏。1.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贵妃醉酒》取材于中国唐朝历史人物杨贵妃的故事,经过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创作、表演而广为认知,是梅派代表剧目之一。2.越剧:因其唱腔与众不同,又被国外称作“中国歌剧”,《红楼梦》是越剧代表作,但因篇幅较长,教师可选择著名的片段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一唱段作为欣赏。3.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天仙配》中的“谁料皇榜中状元”唱段是耳熟能详的黄梅戏唱段。4.评剧: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花为媒》改编自古典名著《聊斋志异》中的《子寄生》篇,课堂中可结合古典名著进行赏析。5.豫剧:发源于中原(河南开封),是我国流传较广的地方剧种之一,《花木兰》的故事全世界流传,豫剧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也可作为欣赏片段。

除中国五大剧种外,教师也可根据学校所在地,或邀请学生推荐自己家乡的戏曲,如西北的“秦腔”、广东“粤剧”、湖南“花鼓戏”等,使学生通过欣赏能够更好地了解各地文化、语言不同所形成的百花齐放的戏曲艺术。

(三)西方古典音乐

作为大众较为熟知的音乐流派之一,可选择的作曲家及作品较多,西方古典音乐根据时代与音乐特征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1)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为J.S.巴赫(德)、维瓦尔第(意)、亨德尔(德-英),他们三位并称巴洛克三巨匠。J.S.巴赫被誉为欧洲音乐之父,其作品对后世欧洲音乐产生巨大影响,他的代表作中,人们最为熟知的是俗称“圣母颂”的48 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第一首前奏曲;维瓦尔第是一位出生于威尼斯的意大利神父和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还是一名大师级小提琴演奏家,他所创作的四首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春》的第一乐章;亨德尔出生于德国,在意大利学习意大利歌剧和器乐音乐风格及写作技巧,后定居英国,他的作品篇幅一般较长,不太适于日常教学,可作为这个单元的补充欣赏曲目,如清唱剧《弥赛亚》,《大键琴组》曲等。(2)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古典音乐的高峰,以古典主义三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作曲家。海顿是奥地利作曲家,因为在交响曲和四重奏领域作出的贡献,获得“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的头衔。他是一位及其高产的作曲家,一生共创作了100 余首交响曲、80 余首弦乐四重奏、30 部左右的歌剧,以及弥撒曲和宗教礼仪曲、康塔塔、清唱剧等,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非常有名,很适合在沉闷的课堂中调节气氛;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一位世人皆知的作曲家,被后人称为“乐圣”,其背景在此不多做赘述,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月光奏鸣曲”是他们熟知的作品,可以选择第一与第三乐章进行赏析,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片段也可作为赏析,并以此曲来介绍西方交响乐队与合唱队的编制等;莫扎特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在短短的35 年生活历程里完成了600 余部(首)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他22 岁时创作的《小星星变奏曲》利用了人们熟知的儿歌“小星星”创作,诙谐幽默又能完美的体现出钢琴艺术的各种特色,非常适合刚接触西方古典音乐的学生。(3)浪漫主义时期产生了众多的各国作曲家,音乐风格多样且复杂,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舒伯特、肖邦、柴可夫斯基等。舒伯特是奥利作曲家,其被后世称为“歌曲之王”,可选择他的声乐作品合唱曲D.920《小夜曲》、独唱曲D.328《魔王》欣赏;肖邦是波兰钢琴家、作曲家,由于他的爱国情怀与钢琴作品的成就被人们赞誉“钢琴诗人”,他的作品《降A 大调英雄波兰舞曲》、《降B 小调夜曲》都适合初期接触钢琴作品的听众;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涵盖歌剧、芭蕾舞剧、交响乐、器乐等,他的作品篇幅都较长,课堂中可选择舞剧《天鹅湖》中的片段加以赏析,并选择一些其耳熟能详的器乐作品。

三、结语

在课堂欣赏曲目的选择上,教师也应当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可根据学校所在地区选择当地有名的乐曲加以赏析,或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有名的乐曲互相欣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音乐鉴赏课作为高职美育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堂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欣赏不同流派的音乐中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通过选取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音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将音乐与非音乐元素有效的结合,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助于提高其个人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作曲家民歌高职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长大可当作曲家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作曲家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