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培养
2021-11-30崔丽萍
崔丽萍
(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引言
顾名思义,法律意识就是以法律为中心的意识,既是一种社会共性思维,又是一种思想概念,指向的是群众对现行法律的理解程度和认可程度,牵涉到对法律内容和制度的了解,以及对制度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包括对自我行为的法律评价。对于中职学生来讲,其自身的法律意识主要集中在法律这一领域中,是不同思想和思维的总和。法律意识是建构法治国家的灵魂和纽带,也是群众守法自律的精神支撑,充分体现了群众的综合素养,能够在内心和行动上予以强大的约束。这也就意味着,法律意识对于中职生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应当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更加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一、分析中职学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基本现状
(一)知识来源并不在学校
中职学校的教育具有明显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特点。而法律教育更多集中在公共学科这一层面上,所以课时量相对较小,学生的法律教育无法更加深入。学校传授的法律知识给学生本身带来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大多数学生都是从新闻媒体上了解一些热门法律事件,他们知识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自己的社会经验。
(二)缺乏法律认知
中职学生是中考失利的群体,从他们失败的原因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校期间并不是非常优秀,甚至不遵守纪律,而学校在面对这些行为的时候,都是从纪律的角度对其进行管制和拘束,并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进行提醒。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即便是进入到中职学校,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不良行为的危害,所以也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涉及哪些法律知识。
(三)守法自觉性相对较低
尽管中职学生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他们遵守法律的意愿却并不十分突出,或者说,很多中职学生并不具备守法的自觉性,例如私拿他人信件,把生活中的法律现象视作玩笑。而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这些问题,主要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社会教育的缺席,现阶段,社会中不守法的现象可谓层出不穷,一些不守法的行为也的确脱离了法律责任的追究,长此以往,很多群众也习惯了一些不法行为的存在,甚至自己也加入其中。这种较为混乱的社会风气也影响了中职学生对法律的自觉性和敬畏心,他们会模仿一些不自觉守法的行为,并认为自己的活动是个性的展现。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不守法行为较为多样,而中职学生一旦与之接触密切,他们头脑里的法律知识也会变得更加稀薄,即便是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问题,也会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只要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足够隐蔽,就不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惩戒,这种危险的心理往往就是中职学生误入歧途的根源所在。而且,学校法制教育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一般情况下,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只是停留在基本的理论层面上,教师并没有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只是让学生分辨一些简单的违法犯罪行为,但这种方式只会让学生消极守法,并不能真正的激发出学生的自觉性。
(四)调查结果
近些年来,关于中职学生守法意识的调查层出不穷,大多都是以问卷的形式为主,内容涉及公法,私法,理论法等多个层面,主要就是针对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程度进行判断。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中职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并不十分稀缺,但他们的掌握程度却较为浅薄,实践应用更是屈指可数。而从群体的违法倾向来看,大概有27%左右的学生有违法的倾向,40%的学生有厌学的心理。并且,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也与社会一些不良人员来往密切,加大了学生从事不良行为的可能性。这也说明中职学生的法律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二、分析中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知识了解不足
法律知识是以法律为核心的基础知识,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并没有设计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大多都是以法律道德与修养为主题,但这门课程中牵涉到的法律知识是相对有限且浅显的,都只是一些附带性的内容,所以学生真正接触法律的机会是相对有限的。再加上很多学校也没有打造较为专业的教师队伍,只能由思想政治学的教师为学生讲解一些皮毛,所以学生也无法构建系统性的框架和体系,即便是领略了一些碎片性的知识,他们也无法得到有序的应用。
(二)价值观不确定
近些年来,功利主义价值观在中职学生中的传播变得更加广泛,金钱和权利已经成为许多中职学生的内心渴望,他们也没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在使用社交软件的时候,为了博取眼球,获得更多的点赞和关注,一些学生也会想方设法把自己打造成网络红人,发布一些低俗甚至是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信息,也正是在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使得社会的秩序逐渐混乱。除此之外,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日益上涨,大多都是以社交软件为平台进行传播的,当事人之所以会使用公众平台,就是看中了其广泛性和迅捷性,目的就是为了向周围的人叫嚣,由此来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但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学生缺乏良好正确的价值观,导致学生很容易受社会上的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从事违法行为。
(三)家庭因素
目前,很多中职学生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父母的工作压力尤为沉重,所以也并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家长的重点就只是在于学生的成绩和温饱,没有重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引导,他们不能分析学生思想的变化规律,所以很多意识上的错误,也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甚至有些家庭自身也存在道德沦落,教育失败,不完整等问题,这种特殊情况导致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会出现问题,包括粗暴教育,棍棒管理,溺爱娇惯,袒护放纵,姑息迁就等等,由此一来,学生自己的性格也会变得更加孤僻,他们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分析中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价值
首先,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上文中已经提到,法律意识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中职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也必须要塑造更加坚实的意识形态,树立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法律意识也是中职学生所需要的。中职学生本身就是社会的重要群体,他们的年龄小,但身份却尤为特殊,对法律的理解并不十分到位,也没有在之前接受过系统的法制教育。而从心理上来讲,中职学生的情感还相对脆弱。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是家庭的宠儿,是中考的失败者。所以,无论是从为人处世,情感弥补还是性格磨炼上,中职生都更需要法律意识的熏陶。
再次,法律意识的培养牵涉到国家法治建设。依法治国本身就是我国的宏观目标,而这一目标实施的关键就是依托于良好的法治环境,中职学生即将在不久的将来踏上工作岗位,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法律素养也必然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中职学生的法律信仰不坚定,意识淡薄,社会就会获得更多的不稳定因素,法治环境也会受到干扰和污染。
最后,中职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是相对薄弱的。尽管部分中职学校的确开设了法律基础课,但那也只是非法律专业学生的选修课,中职学生可以了解的专业法律知识非常有限。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影响下,即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法律问题,也很难保持冷静和镇定,容易采取一些相对过激的方式,最终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四、分析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方法
(一)做好法律理论的分析和引导
法律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职校生法律教育的周期相对较长,仅通过几年的理论灌输,并不能够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延伸和拓展,要从法律理论政策出发,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性的分析,并用理论去引导实践,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有序的适应当下的法治环境,激发出他们内心的主动性。
(二)保持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
法律的社会形象本身就是至高无上的,具有绝对的权威和公信力,所以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保持敬畏和尊重,要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地位和价值,只有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更加严谨的态度,真正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用法律原则和规则来指导自己的社会生活,感受到法律教育的必要价值。具体来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法,法律教师除了是学生的法律指导员,同时也是学生的点灯人,必须要坚持言传身教的原则,在实践的过程中认真对待法律教育,让学生也可以受到鼓励和感染,加深学生对具体条文的认知和理解。除此之外,学生需要在课堂的引导下逐步积累信息。现实生活中的不法现象的确存在,但要让学生意识到违法行为迟早会接受法律的制裁,引导学生展开辩证探究,让他们剖析这些现象中隐藏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问题,逐步积累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提高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可与肯定,体会到法律的神圣性。
(三)做好课程的延伸和拓展
学校应当提高对法律教育基础课的重视和关注,必须要构建更加完善的框架和体系,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把碎片化的知识充分融合到一起,形成自主的脉络和思维导图。同时,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自身法律教育的水平,壮大现有的法律教师队伍,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适当增加课时数量,让学生可以充分吸收知识并融会贯通。此外,教师和教研组也要及时关注教材更新状况,相对于其他教材而言,中职法律教材具有更加明显的社会实践性,只有时刻保持前进的脚步,才可以让法律教育不落后于时代[1]。在这里,教材的选择应当以新版本为主,避免让学生接触一些过时或者是废止的条文,防止他们误入歧途。还有,教师在课堂实践的时候,也要注重与生活的对接和联系,选择那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辨析,并整理小组的意见,由此一来,学生也会展开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他们会从更多的角度出发,去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
(四)做好校园文化的引导
校园文化是每一所学校的必修课,中职院校应当通过校园网,公众号,校内广播,宣传板报和横幅等多种形式,及时更新法制教育的内容,塑造积极向上的法律氛围和风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思想上的感染。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要设计法律宣传月,法律教育专版[2]。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完善学生人格的应有之策,也是磨炼学生法制意识和道德修养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理论的分析和渗透,尊重与敬畏之心的培养,社会化的延伸与拓展,文化的塑造这几个角度,论述了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方法,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在未来,学校也要注重法律养成教育,要把法律意识和学生的自觉行为相结合,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懂法、守法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