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与中职语文教育研究
2021-11-30马桂宏
马桂宏
(迁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 唐山 064300)
教育事业是需要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的,这种发展与进步不仅体现在教师个人专业教学能力和整体教学素质的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对整个教学思维和基本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提升。一直以来,国家教育部门针对中职语文教学工作在教育理念和具体教学方法的应用方面作出了长期的努力和坚持探索,这也就进一步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个人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更新,特别是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贯彻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在其一生的研究中,对于教育提出了很多优良的观点与科学方法论。作为中职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与准确性,对其教育思想有一个深入分析并在实际教学中予以贯彻和应用。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解析
针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我们首先对其主要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其关于教育发展的一般观点与看法,在明确这一理念的前提下,对其教育思想进行充分地解读与分析,从而实现对其教育思想的有效理解和应用。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归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语言和文字是传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在相关主体传达个人思想感情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这两种基本形式。只有牢固掌握了语言和文字这两种最基本的工具形式,学习者才初步拥有了学习更加深奥且专业的知识的能力。第二,语文学科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陶行知先生认为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是离不开语文的,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语文学科是国民基础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语文学科虽然和数学等自然学科不同,具有浓烈的人文主义气息,但恰恰是语文学科的出现和应用最大程度上联系了社会体系中的每一个人,语言的出现催生了团队协作意识,而团队协作意识更是直接将人类由普通的灵长类动物一跃升为了世界的主宰。因此,以语言学习为主要代表形式的语文学科便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第三,对于阅读,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要学会选书。选择一本优质的读物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对学生个人阅读素养进步与提升所产生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而紧跟着选书,我们更要善于学会读书和用书。选书只能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我们阅读行为的最终质量,而读书和用书主要体现的是我们对相关知识的有效吸收和最终应用。阅读行为应当表现为选书、读书和用书这三个方面的有效统一。上述三个方面是对于陶行知先生基本教育思想的部分总结,并非涵盖了其全部的理论研究体系和相关内容。但即便仅仅接触了陶行知先生一部分的研究成果,对我们开展语文教学工作也会造成非常重大的意义和启发。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分析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对其教育思想的详细分析与解读,我们也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以及语文学科实际的教育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一,陶行知先生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方式,这一点是非常准确的。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质的学科,交流功能是其拥有的一个重要功能。而相关主体开展一系列的交流行为,很重要的一个立足点便是语言工具的有效使用。语言工具分为具体的语言和相关的文字,因为这两种最基本的形式都能确保个人的意见准确无误的传达到相关主体,从而增强整个沟通行为的有效性。我们对语言和文字这两种基本形式进行深入剖析,便能总结出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点——汉字。汉字不仅仅是文字的另一种称谓,同时也是支撑整个表达交流行为顺利开展的重要客观物质因素。语言表达交流也好,文字表达交流也罢,虽然具体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是最根本的理念与最核心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相关主体能够准确理解自身的意图。而让相关主体理解自身意图的最主要的方式便是汉字了。因为汉字是我们思想情感表达的载体,每一个汉字都有着对应的含义,将不同汉字蕴藏含义进行有效联系才能最终梳理出相关主体真正的表达意图。因此,汉字在整个汉语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样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第二,教学合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是一项非常基础的学科,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其投入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关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传授学生相关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形成独立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经验和方法。所以每一名教师必须形成良好的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便体现在教与学的有效统一,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其获取语文知识的相关方法进行科学的指导,尤其是重点处理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和行为。以中职语文教学为例,中职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这种现象更是有一定存在的。指导他们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端正其学习态度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并不亚于语文知识的传授。这是因为如果学生不能拥有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正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方式即便再优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效率也是非常一般的。第三,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更是一项需要结合具体的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优化更新的工作。每一名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人员必须要认识到个人的教学能力要随着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而进步,只有确保个人的专业教学能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符合相关时期的教育发展要求和基本背景,才能保证整个教学工作落实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例如,当下阶段,我国政府部门明确提出了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一方面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学习生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生学习负担的减刑并不意味着整个学习质量的下降,甚至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教师要努力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所以这对教师本人的专业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应当成为教师不断提升个人教学素质的重要依据。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经过上文阐述,我们已经初步明确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当下教师如何理解这些教育思想。所以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般建议和方法。
(一)明确汉字的基础教育地位
明确汉字的基础教育地位是我们落实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步骤,也是强化学生语文课程学习工作的基础一步。掌握相关汉字是学生在小学时期便需要完成的重要学习任务。经历了九年的义务教育,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常用的汉字,但是这种掌握相对于庞大的语文汉字体系是相对不足的,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仍然要进一步明确汉字的基础教育地位,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对汉字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力度。例如《离骚》这篇文章便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作为一篇文言文,《离骚》在整个中国文学体系中都占据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充分掌握这篇文章的所有知识点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重要任务。而在这篇文章中,存在着大量的生僻汉字,这些汉字的读音、翻译和书写需要学生牢固掌握。针对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作出如下安排:在课程预习阶段首先要求全班学生家政篇文章中的生字和生词标注出来,结合课下注释和语文字典掌握它的读音和汉语翻译,并通过练习的方式进行书写,将相关的生字生词在预习阶段一一攻克。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遵守教师的教学指令顺利落实这些任务,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工作正式开展之前首先检查每一名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状况,对学生进行督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汉字学习是非常重要且基础的。
(二)教学合一的有效贯彻
教学合一主要加强学生语文知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不仅能够充分吸收相关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关于知识学习的科学方法。只有保证学生拥有科学的知识学习方法,教师教学工作开展的效率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对学生而言同样是非常有利的,因为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质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产生重要指导意义,甚至会成为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受益的宝贵财富。我们不妨结合《离骚》这篇文章做详细阐述:教师在教学工作之前首先要求学生通过预习的方式梳理整篇文章,将文中出现的生字和生词一一解答,从而为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做完这些准备性工作后,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特别是将文章中一些非常重要的语句和表达进行统一整理,帮助学生准确认识整篇文章的主要结构和脉络。在结合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后,归纳整篇文章的主旨思想。这一套教学流程涵盖了整个文章的教学工作,教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保持这种思路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潜移默化的指导学生形成对语文学习工作的一般方法的认识,这也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不仅是充分响应国家教育理念和整个教育行业向前发展的趋势的要求,同时也是向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的必然结果。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能力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注重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在每一次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都要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尤其是对于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掌握效果。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果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某个问题,这便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教师教学方法的缺陷和专业教学能力的不足。教师本人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针对性调整,有助于实现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第二,自我反思行为的开展。除了和学生加强互动之外,教师也要制定一个明确的教学反思计划,特别是当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状况与个人在准备阶段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对比,核查是否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这也有助于教师本人汲取教学经验,查漏补缺,提升个人的专业教学能力。
三、结语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关于整个语文教育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对我们每一名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本次文章关于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解读以及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研究告一段落,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当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不断提升个人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