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赋能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重点方向

2021-11-30夏杰长王鹏飞

江西社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高质量医疗

■夏杰长 王鹏飞

数字赋能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普遍特征,推动数字经济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理论研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服务效率和公平程度,还可以通过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鉴于我国数字经济赋能公共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从信息不对称、集体行动和交易成本等理论视角出发,要着力从数字技术服务化、公共服务数字化和数字赋能效应化三个方面剖析数字经济赋能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面对数据安全、科技理论、数据鸿沟和平台垄断等制约因素带来的挑战,重点应在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和智慧养老等三大领域加强数字经济对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引言

2021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刊发文章明确指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1]这意味着,公共服务将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2020年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社会大众对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和均等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际上,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使人民群众公平均等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既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实现方式[2]。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指出的“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我国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3]。

数字赋能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普遍特征。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特别强调,要加快数字化发展,促进数字赋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并把数字赋能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所以,推动数字经济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理论研究就成为数字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服务效率和公平程度,还可以通过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来消除公共服务的获得性壁垒、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进而促进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3]。因此,研究数字赋能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明晰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发展现状

1.基本特征。当前,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已成为公共服务建设应遵循的新标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应以数字化建设为方向推进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区块链、3D打印等数字技术的进步与渗透成为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数字赋能即数字经济赋能,是指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予各领域新的发展动力。由于数字经济赋能自有的颠覆性、超速成长、平台经济、网络效应等新特征,所以在转型过程中也必然会赋予公共服务新的特征,比如:无边界、全天候、平台主导等。考虑到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提供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等特征,应用场景和实现手段就成为数字经济影响公共服务质量的主要途径。

2.发展模式。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到来,数字经济正向各个领域不断渗透扩散,已有文献围绕数字经济在许多领域或不同产业的实现进行了研究,包括农业、工业、制造业等[4],但数字赋能影响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或作用机理仍未被完整阐释。因此,有需要基于国内外经典案例的分析对比,总结数字技术推动国家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字赋能影响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框架。

数字赋能在公共服务各个领域的发展模式并不相同,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具体分析每一类公共服务(几大公共服务重点研究领域:如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智慧养老等)中的数字化建设模式,具体包括建设主体、服务内容、服务主体、服务范畴和服务机制等维度。例如,在数字赋能医疗卫生服务方面,互联网医疗根据建设主体划分为五种基本建设模式,主要包括互联网企业、IT服务商和医药类企业的共建模式以及政府和医疗机构的自建模式两类[5]。从服务内容来看,目前互联网医疗主要有四大服务模式,包括在线问诊、医药电商、健康监测管理、互联网企业[6]。

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可以带来三个“度”:精度、尺度、温度。一是大数据的精度,公共治理的精准化服务。以疫情防控为例,无论是在疫情早期还是防疫常态化阶段,密切接触人员追踪、高风险地区出入管理、防疫物资供给与分发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二是数字化治理的尺度,加强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三是技术的温度,“科技适老”等科技伦理成为共同关切。老年人数字融入的困境凸显,“科技适老”成为政府、技术平台和家庭的共同关切。

(二)战略重点

基于公共服务的基础性、享有的普遍性和实施的公平性等主要特征,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取向。自我国开创“新经济”以来,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7]。基于福利经济学和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社会发展极其重要。但目前来看,我国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有一定差距,还需充分发挥数字赋能的带动作用,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差异,防止“数字鸿沟”导致“公共服务鸿沟”,应使“数字鸿沟”转化为“数字机遇”,并不断收获“数字红利”。

1.战略主体。从主体角度看,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企业和个人为公共服务的四大供给主体。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五大基本原则之一是由政府主导,同时揭示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特征。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政务服务不断发生变革,正在向数字政府转化。已有研究发现,在线政务服务为营商环境带来了“数字红利”,但我国东部与西部之间仍存在“数字鸿沟”。因此,建设数字政府在促进公共服务高质量均等化的过程中将是一大重点。

2.战略领域。从领域角度看,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应以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重点战略领域,包括社保、教育、养老、医疗和文旅等领域,打造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数字文旅、养老平台等数字化公共服务建设。在推进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促进重点领域实现均等化的任务是重中之重。

3.战略群体。数字赋能深入日常生活,深刻改变了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但特殊群体的数字化生存问题却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老年人群体、低收入群体、低文化群体、低技能群体(尤其是数字技术接受困难的群体)等。借鉴各国解决“数字鸿沟”及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的思路,将特殊人群作为解决“数字鸿沟”及“公共服务鸿沟“的主要对象,再结合我国的本土化情况,给予恰当的资金投入及资源分配,让特殊人群更多地接触数字技术和数字化公共服务,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和途径来克服和弥合“数字鸿沟”及“公共服务鸿沟”。例如,可以从特殊群体对数字技术的接纳难点和自身素质两方面入手来了解特殊群体理解、掌握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服务的现状。

4.战略区域。由于信息技术设施建设的显著差距,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是阻碍数字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最主要壁垒,并且这也关乎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再考虑到规模庞大的农村人口,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在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探究如何重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消除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例如,从村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角度出发,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

(三)存在问题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迅速崛起的数字技术成为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数字经济的本质是降低信息不对称并重塑已有不合理的价值分配模式,将数据转变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即短期内的价值重塑与长期的价值创造。事实上,数字经济赋能公共服务并非一蹴而就的质变过程,而是伴随着技术应用、发展理念和模式业态的革新而逐步演变的,但数字经济影响公共服务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还并不明晰。鉴于此,探究数字经济赋能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与作用机理十分必要,包括:数字经济赋能是否可以通过降低服务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管控成效及智能化等途径来促进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除此之外,探究数字经济赋能是否会给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数字技术与各大领域/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热点,数字赋能影响公共服务发展的重点领域还有待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大数据与公共服务、养老医疗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等。

三、作用机制

(一)理论视角

尽管关于数字经济与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是数字赋能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仍较为匮乏,特别是数字赋能的理论来源、治理机制等相关研究综述性较多,理论分析较少。为此,本文从信息不对称、集体行动和交易成本三大理论视角出发,就政府供给、市场资源配置、政府与市场互动以及技术创新影响等方面开展数字赋能影响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研究。

1.信息不对称理论。数字赋能可以有效缓解需求侧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信息需求问题。数字赋能有利于将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诉求进行数据归集,然后基于全流程的追踪和服务,实现公共服务需求的精准对接。也就是说,通过对需求信息的精准汇总和公共产品使用者的技术锁定,数字技术可以根据社会数据资源实现公共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服务。

数字赋能可以有效提高供给侧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信息匹配问题。数字化增加了信息规模和可用性,而数据收集、存储和分析的日趋成熟也有助于公共服务提供者了解公民需求,进而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数字赋能不同于传统技术,通过数据分析为服务者和提供者提供了交互式参与的可能。这不仅有利于公共服务提供者了解公民需求,更有利于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服务变化,即由传统的“意识驱动”(要为公民提供服务)向“数据驱动”(如何能为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升级。

2.集体行动理论。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集体行动所产生利益的升级,数字赋能将对外部成本和决策生产成本产生重要影响。数字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公共产品供需匹配的时空限制,进而深刻影响了集体行动组合下的公共产品成本问题。

数字技术改变了需求侧对公共服务集体行动的选择行为。数字赋能增强了公民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知识交换程度,缩短了传统的地理和时间阻隔,使得人际交往的频率和密度增加,集体行动所达成的共识或不同意见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集体行动的成本因数字赋能加快共享目标的快速形成而大幅降低。为此,基于集体行动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来探究数字赋能对组织成本的影响机理,分析数字技术影响下因组织成本改变导致的公民集体行动变化的机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数字技术丰富了供给侧对公共服务集体行动的应对策略。数字赋能改变了公民表达公共服务诉求的方式,公民可以凭借形式多样的数字化平台充分表达个人需求。个人汇聚形成的集体行动形成了社会共识,进而更有利于公共决策的合理化。数字赋能影响下,公共服务供给不再是基于供给方的认知,而是将供需互动纳入充分考量,集体发声也会促进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3.交易成本理论。公平和效率是公共服务的两个方面。在公共财政预算一定的前提下,降低公共产品的交易成本就成为公共服务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公平和效率统一的关键问题。而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提高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来降低公共服务交易成本。

数字技术可以减少公共服务需求侧的交易成本。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已经从基本满足向高质量和个性化转变。同时,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不仅包括服务质量,也包括在服务过程中的供给效率。基于数字化的智能化技术应用,特别是计算能力、算法等不断迭代出新,通过数字赋能降低公共服务提供的交易成本,进而最大化的接近资源配置最佳状态。

数字技术可以降低公共服务供给侧的交易成本。数字赋能影响下,公共服务供给时间明显缩短,产品或服务被分解为若干模块并按照一定程序组装并交付给公民,使得公民能够在更短时间内享受到优质公共服务。除此之外,数字技术不仅可以通过对社会数据的有效利用来实现对公共服务诉求的快速回应,还可以通过减少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来控制公共服务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公共服务的交易成本。因此,数字技术可以通过精准匹配来降低供求双方公共产品的交易成本。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算法实现公共服务产品的精准供给和个性化供给。

(二)内在机理

1.数字技术服务化。以“互联网+”为主的数字赋能将冲破原有固化的利益体系,成为治理主体打破信息孤岛和信息垄断的重要手段,社会公众也将通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价值链过程来实现资源整合[7]。因为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公共服务需求进行精准识别,不仅能够以较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方式获得海量社会成员行为和状态数据,降低统计误差、提高需求辨识的精准度,还能够通过对数据的结构化改造和关联性挖掘发现社会个体乃至群体的行为轨迹及特征,揭示其中的一致性规律并预测公共服务需求,进而提高决策的前瞻性[8]。周瑜认为,数字技术应用改变了公共服务的范畴边界、数字化减少公共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网络化使公共服务中的集体行动成为可能、智能化降低公共服务供需匹配的交易成本[9]。数字技术的可编程性、服务性、同质性和可增强性特征不仅为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提供便利,还较好地为公共服务的价值共创提供了技术支撑[10]。

2.公共服务数字化。在数字技术及其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的推动下,公共服务领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正被重新塑造,数字技术正成为创新政府治理的新动力[11],因为大数据可以有效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决策的科学化、供给的精细化和体系的现代化。李仪和李勇坚指出,数字经济时代公共服务决策模式发生巨变,政府通过分析掌握的海量数据能够快速发现事物潜在的变化趋势,推动公共服务决策过程智能化[12]。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的模式主要有:包括政府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电子政务和数字政府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大数据用于政策分析等)、政府业务外包(政府委托企业开发和运营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公共部门与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如杭州交通局与阿里巴巴共建城市大脑、工商总局与腾讯开展战略合作等)、商业服务对公共服务部分替代或补充、商业服务完全替代准公共服务[10]。在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数字赋能推动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从单一转向多元、供给动因从管理转向服务、供给内容从粗放转型精细、供给方式从分散转向协同、供给绩效评估从封闭转向开放[13]。也就是说,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过程可以有效推动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供给模式、驱动模式和应用场景向多元化、平台化、多样化和个性化转变[9]。

3.数字赋能效应化。刘邦凡等基于省级数据实证表明,从实际效能看,数字技术能够带动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的发展[14]。尽管数字技术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但其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实际效果及其前置条件还有赖于进一步验证。因此,数字赋能影响公共服务的因素也得到了研究关注。于保荣等重点研究了筹资机制、制度环境、供给体制、需求特性四大因素对于数字效能的影响[5]。罗长远等指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影响了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在线教育)的潜在用户,一方面使得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迅速攀升,另一方面改变了用户主体,增大了中小学生群体占比[15]。吴迪等认为,影响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发展成效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突发公共事件、政策法规、技术手段等,而内部因素则主要在于技术升级和应用场景[16]。

(三)作用路径

1.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实现途径。首先,数字经济可以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匹配效率和服务效率。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提高供需匹配精度、降低交易成本和拓展服务边界等途径来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其次,数字经济可以提高对公共服务重点群体的识别精度。数字技术可以精准识别困难群众、进城务工人员和留守家庭等重点人群对医疗卫生、基础教育、文体健康和公共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需求。再次,数字经济可以有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实现。标准化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数字技术不仅可以促进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制定,还有助于构建普惠性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提高非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化。促进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优质化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内在要求。首先,数字经济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数字经济与服务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非基本公共服务的服务效率,数字技术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算法整合大数据提供的海量信息和分散资源来提高非基本公共服务的服务质量[17]。其次,数字经济有利于丰富产品供给模式。数字技术通过共享平台的打造可以盘活社会优质的非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再次,数字经济有助于满足多层次需求。数字技术的精准化特性可以实现向个体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产品,进而满足不同群体对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层次需求。

图1 数字经济赋能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

四、制约因素

在公共服务的不同领域,数字经济赋能促进其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也略有不同,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大数据与公共服务、养老医疗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等。例如,互联网医疗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环境和政策的束缚、医疗监管和法规体系的不健全、机构间信息交换及共享程度不高、相关配套条件和设施不成熟、大数据安全性不足等;在线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遇到的壁垒主要包括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鉴于此,我们从数字鸿沟、科技伦理、数据保护、平台垄断四个方面来探讨数字经济促进公共服务高质量的制约因素。

(一)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一直是信息时代的最大挑战和信任基础。数据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多方权利与诉求的平衡。围绕数据议题的讨论存在多元视角,个人视角关注数据权利的保护,产业视角关注竞争、创新、发展,而国家视角关注国家数据安全和在全球的数字竞争力,这三个视角之间又紧密互联,彼此互动。江小涓认为,基于社会责任的治理需要,政府应该对企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网络空间进行介入和治理[18]。

(二)科技伦理

在数字经济运行过程中,人被化约成数据,程序设计者们面对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数据。这样经过层层化约,判断的权利就被交给了算法。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排,可能就会把人性的东西排在后面。麻省理工学院部署了在线实验平台——“道德机器”(Moral Machine),实验结果显示,公民希望自动驾驶汽车在危急情况下更加倾向保护人类而不是保护动物。自动驾驶事故中的道德选择只是人工智能系统可能面临的道德选择中的一个案例。在探索人工智能伦理准则落地的过程中,成立人工智能道德委员会成为许多公司的选择。作为行业内的先行者,微软推出了人工智能伦理准则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科技向善”被国内一些互联网公司写入使命愿望。从发布人工智能伦理原则、成立人工智能道德委员会到推进科技向善项目、提供人工智能伦理服务和工具包,科技公司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伦理机制各种落地形式的多样化。

(三)数字鸿沟

伴随着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入推进、互联网普及率逐年上升,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缩小。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缺少信息使用经历等原因,大多数农民无法广泛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而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能够帮助农民制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生产和销售计划[19],进而促进农村地区农业向非农业的就业结构转型[20]。然而,由于不同群体之间在获取数字资源或掌握数字技术上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在农村地区的数字鸿沟正在由“接入鸿沟”逐渐变成“认知鸿沟”。

(四)平台垄断

在数字经济的发展初期,由于缺乏成熟的反垄断监管机制,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竞价排名、“杀手并购”“二选一”等平台垄断行为。数字经济的垄断在具体特征上,如企业行为、进入壁垒等方面,与传统意义上的垄断有所差别。Orbach研究发现,亚马逊的用户服务和定价策略是邪恶的、掠夺性的和排他性的。从历史上看,人们习惯于通过一些深刻的观点攻击或维护大企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竞争的保护[21]。

五、未来的研究重点

数字化与各大领域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热门话题,在涉及的服务业、教育行业等多个产业中,数字赋能在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和智慧养老领域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一)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医疗是数字赋能推动医疗服务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多被认为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22],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发展历程及现状、发展成效、现实困境与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从建设主体来看,目前互联网医疗主要有五种基本建设模式,包括互联网企业共建模式、IT服务商共建模式、医药类企业共建模式、政府自建模式、医疗机构自建模式[3]。从服务内容来看,于保荣等认为,目前互联网医疗主要有四大服务模式,包括非互动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模式、互动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模式、医药电商模式和健康监测管理模式[5]。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分类说明各参与主体(政府、医疗机构、企业等)在服务中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微观上研究着重强调了各参与主体的使用感和体验感,明确互联网医疗呈现出的契机以及发展路径。

数字赋能医疗行业发展维护了公共服务在居民健康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使不同地区人民群众平等地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国互联网医疗呈现出由政府、公立医院、互联网企业和患者组成的三角四方关系结构,满足了患者的多样性需求,提供方便快捷的就医体验[23]。石晶金等通过分析在疫情防控中互联网医疗的主要应用领域,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我国医疗机构先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被动状态,提升了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服务效率[24]。然而,互联网医疗发展同样面临挑战,主要包括现实制度环境和政策的束缚、医疗监管和法规体系的不健全、机构间信息交换及共享程度不高、相关配套条件和设施不成熟、大数据安全性不足等[16][25]。

朱岩认为,基于人口众多和网络支付的领先优势,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发展空间巨大,医疗金融、公立医院互联网和平台化发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26]。何雪松等对比国内外互联网医疗的应用现状,认为互联网医疗行业未来将在市场需求、信息技术、政策法规、资本介入这四个因素驱动下得到快速发展[27]。吴义天等在借鉴荷兰基层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改革医保支付制度、将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明确信息安全与医疗责任界定、推行线上线下协同诊疗、实现医疗产业全链条在线化等政策建议[28]。

总结而言,互联网医疗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数字赋能促进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目前,鲜有学者研究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内部作用机制,尚未从整体大局的视角去梳理互联网医疗的产业体系,无法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内部改革升级提供理论指导。除此之外,关于互联网医疗的顶层设计和监管方向的政策制度仍有待完善。

(二)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是数字赋能融入教育行业的表现,是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和设备对学生实施远程教学活动的教育模式。在线教育是信息技术普及的结果,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在线教育迎来了较好的发展契机[29]。然而,在线教育也面临挑战,包括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数字技术的掌握程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缺乏经验、在线教学内容的设计、获取在线教学内容的权限等[30]。整体来看,在线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在线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线教育资源供给、在线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在线教育的影响等相关问题。

在线教育从出现起就伴随着争议,许多学者认为在线教育向众多不发达地区和弱势人群开放了大量优质资源,缩小了教育差距,促进了教育的平等发展。然而也不乏学者认为在线教育不仅加剧了原有的不平等,还产生了新的不平等。有学者认为,在线教育有重构当前高校教育格局的潜力,也有学者认为在线教育会加剧新的教育不平等。许亚锋等发现,即使是网络公选课虽然丰富了学习资源,但并没有使不同社会阶层特别是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受益[31]。罗长远等也发现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成绩差距较大,因此,在线教育可能进一步拉大同一地区不同家庭条件间的教育差距[15]。薛二勇等认为在线教育通过技术条件、学习准备、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等核心要素多方面影响教育公平[32]。王佑镁等引出“数字智商”的概念,提出未来发展要以数字智商为基础构建在线教育体系框架[33]。

(三)智慧养老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借助数字技术开展养老服务势在必行。从智慧化养老的五个发展阶段来看,智慧养老服务内容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互联网+”健康信息管理服务,二是“互联网+”生活照料服务,三是“互联网+”精神慰藉服务,四是“互联网+”信息交互系统,五是“互联网+”养老产业延伸服务。[34]

总体而言,智慧养老在平台建设和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对于智慧养老服务的群体需求和顾客满意度等情感方面的研究还较为欠缺。

综上可知,虽然数字经济在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和智慧养老等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效,但在理论研究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下一步,可以基于各个重点领域具体分析数字赋能过程以及过程中的不足,得出更加细化、个性化的研究结论。总体来看,未来可以从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公共服务可达性、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等方面来思考数字赋能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以便为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和评估依据。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高质量医疗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