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加味泽泻汤治疗内耳眩晕的临床价值探讨
2021-11-30蒋明涛
蒋明涛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南 株洲,412000)
内耳眩晕也被称作梅尼埃病,耳鼻喉科患者较为常见,反复性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闷及耳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这是内耳膜迷路发生积水,导致出现的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在对内耳眩晕患者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目前比较普遍的追求西医疗法,比如服用氟桂利嗪进行药物治疗,但如果采用加味泽泻汤进行联合治疗,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可以获得更高的临床价值,取得更高的疗效,复发率也会显著降低。本次研究详细治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院2017 年1 月-2018 年2 月收治的50 例内耳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且满足梅尼埃病诊断标准。根据患者住院尾号的奇偶数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 例。其中,观察组:15 例男,10 例女,年龄18-65 岁,平均年龄(45.23±4.89)岁;对照组:16 例男,9 例女,年龄19-66 岁,平均年龄(45.51±4.96)岁。排除脑震荡、低血压、高血压、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药物中毒、贫血以及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的患者。两组数据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氟桂利嗪治疗,每次10 mg,1 次/d,共治疗1 个月[1]。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泽泻汤治疗。加味泽泻汤基础配方如下:泽泻18g,云茯苓18 g,生白术12 g,法半夏12 g,陈皮8 g,山萸肉3 g,生地黄12 g,川牛膝12 g,生牡蛎15 g 以及钩藤15 g 等。如患者肝肾不足,则增加女贞子12g,枸杞子10 g,旱莲草12 g;如患者兼脾虚,则增加党参15 g,薏苡仁15 g 以及生甘草59;如患者兼郁热,则增加黄连12g,胆南星6 g 以及山栀子10 g;将以上药物加入500 ml 水,煎服,1 剂/次,2 次/d,连续治疗1 个月[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复发率。将疗效划分以下四个级别:“痊愈”,治疗后,患者的眩晕、恶心、呕吐、耳聋及耳鸣等症状全部消失,生活恢复正常;“显效”,眩晕症状基本控制,耳鸣消失,但依然伴有听力减退的症状;“进步”,眩晕症状显著好转,依然伴有轻度听力障碍或者耳鸣;“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痊愈率+显效率+进步率=总治疗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表示计数数据,采取x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对两组患者进行2 年的随访,对照组患者出现4 例复发,复发率为16.00%;观察组患者0 复发,对照组复发率显著低于观察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于内耳眩晕症的发病机制,内耳病理改变可能由于内尔迷路内淋巴积水,导致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内淋巴生成过多并影响吸收,最终导致出现内腔、迷路水肿扩大,内耳末梢出现缺氧、变形等情况[3]。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除了要运用西医疗法以外,还要注重发挥中医的功能,可以联合采用加味泽泻汤治疗,对于治疗内耳眩晕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应用大剂量泽泻与云苓,能够增强利水的作用,有效消除内耳迷路水肿症状;生地黄、山萸肉以及川牛膝等,能够发挥出较好地补肾、利尿作用;生牡蛎与钩藤,能够起到较好的平肝、熄风以及潜阳安神等作用;石菖蒲,具备辟秽、化湿豁痰以及祛蒙清窍的作用;丹参,具备养血安神、活血祛瘀的作用;党参、生甘草、薏苡仁等,能够发挥出健脾、利水、胜湿的作用;枸杞子、女贞子以及旱莲草联合应用,能够共同发挥出滋水涵木、滋补肝肾的作用;胆星,具备清热、化痰以及熄风等作用;山栀子,则能够有效去除三焦之郁火,与黄连联合应用,共同发挥出泄痰饮、清郁热的功效[4]。可见,加味泽泻汤的整个药方中的中草药都有着重要医药功能,在治疗内耳眩晕方面,可以体现出调肝理皮、健脾化饮、温阳利水以及补益肝肾的功能,这样可以促使患者内耳淋巴液能够更好的循环畅通,迷路水肿有效消除,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标本兼治的独特优势。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泽泻汤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因此,采用加味泽泻汤治疗内耳眩晕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进一步增强疗效,同时降低复发率,促使患者更快的恢复身体健康,应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