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1-11-30刘京磊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19期
关键词:管控岗位行政

刘京磊

(济南市历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这既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了足够的资源,推动了单位的发展,也对其内部控制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关注自身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以促进单位更好的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定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指组织机构为实现控制目标,将机构原有规章制度及新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和执行方法整理成内部控制手册,发现经济业务中的风险点,并实施预防和控制的管理手段的集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及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有其特殊性。因各单位履行政府职能不同,如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行政执法职责,有的履行市场监管职责,有的履行医疗卫生服务职责等等,导致其风险点不同,内部控制管控方式各异。此外,由于地区政策不同,标准不统一,也导致各单位内部控制具体流程不同。

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内控工作的开展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需要,也是廉政建设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可以使单位依法履职,规避风险,提高管理水平,并可以有效控制财政支出。

(一)有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

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维护财政经济业务的秩序,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严格贯彻实施内控制度,可以促进单位扎实做好基础业务,合理保障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保障各项资产的安全性,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逐步推动财政工作更加规范、科学,信息化程度更高,使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及时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尽早实现现阶段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规划目标。

(二)有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廉政建设,保障经济业务活动

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行使内部权力、实现依法行政、推动廉政建设。内部控制能够保障经济业务活动在全流程监督下决策、执行,并保障适度分离,可以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协调配合,加大保障力度。

(三)辅助行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事业单位开展内控建设,优化完善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内控体系,可以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推动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目标的实现。

(四)推动公务人员工作作风建设

通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全面梳理单位现有的支出事项,即单位所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可以实现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管理的规范有序,并可以在单位内部完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机制,用制度和流程规范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通过对各项经费支出实施预算管控、归口管控审批管控、程序管控、标准管控、单据管控等管控方式,可以实现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管控,推动单位公务人员作风建设的常态化。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未持续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由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内控制度未引起足够重视,加之上级督导检查不及时,导致内控制度建设形式化。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推进,政策制度不断更新,部分事业单位开始转制,人员分流,原来承担的公益服务业务调配给相关事业单位,导致部分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发生了调整,但其未将上级核增业务纳入内控制度中,单位内控制定人员也未根据上级要求和在征求有关科室意见的情况下,对《内控规范工作手册》中有关制度变化的进行持续调整或完善。

(二)岗位设置不健全

财务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规模较小,人员编制不足,导致岗位设置不健全,分工不科学。为预算编制、收入支出、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经济合同等主要经济业务活动和人事、财务、行政等主要经济管理活动制定的相应业务流程及岗位职能描述不明确,导致定期轮岗制度难以实现,且难以有效实施必要的替代措施;申请、内部审核审批、业务执行、信息记录及内部监督等不相容岗位做不到完全分离;由于人员编制不足,关键岗位人员不可避免的担任出纳、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支、债权债务记账工作;为工作便利,常由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全部票据、印章及密码设备,或者网上支付业务账号、密码、优盾由一人掌握。部分单位科室承担项目专业性较强,由于财务部门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对于专用材料、专用设备等资源的采购、保管、使用等岗位完全由承担项目的科室管理。岗位设置不健全,造成不相容职务无法做到相互分离,且审核流程缺失,最终导致不合规行为的发生。

(三)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监督

由于未认识到内控规范对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即使组织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对内控的执行情况也缺乏监督,导致内控落实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部分单位未设立独立内审、纪检监察等内部监督机构或者专职岗位,缺少监督执行的客观条件;有的单位虽然设置了相关机构,但内审部门、内部纪检监察职能不独立;内审岗位、内部纪检监察岗位存在兼职从事其他业务等现象,导致监督执行瑕疵。有的单位内部审计制度、纪检监察制度不完善,缺少相应的业务流程、岗位责任书,导致有关部门或人员未履行相应职责。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问题的改进建议

(一)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的变化情况持续修订内控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每年应根据上级要求并综合考虑有关科室制度的变化,整理发现新的风险点,并提出有效规避措施,针对新增业务制定相关制度,确定岗位职责,绘制业务流程图,并对《内控规范工作手册》进行调整或完善。

(二)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确保单位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数据共享、“互联网+”融合渗透到各个行业,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也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的有效手段。

行政事业单位要有独立的信息化建设环境,要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引入相应的信息设备,如财务软件、硬件设施等。同一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应采用同一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等财政业务处理软件,实现预算编报模块、资金使用计划报批支付模块、工资表编报模块、账务处理模块、资产管理模块、预决算公开模块、财政监督预警等全面覆盖,以有利于便捷的分析比对数据。同一级别、同一系统的财务收入费用、预算收支要相互可比。应使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可以通过数据库掌握第一手资料,以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做出决策。

软硬件由专业人员负责,要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确保平台的有效运行及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加强部门间的交流,保证信息传递及时,数据能够共享,以为决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还应以预算为主线、资金管控为核心,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要求出具单位收支分析报告,逐渐建立完善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应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财政监督预警,实时监控单位收支业务,及时发现财务、收支等各方面的问题,起到内部控制监督作用。

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应在集体讨论研究前提下,通过专家有效论证,并结合必要的专业咨询做出决策,完善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保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三)加强内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

全面熟悉掌握财政部、省、市、区关于内控规范工作的各项文件要求并严格按此操作,其中涉及预算、收支、合同、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六大经济活动的业务控制流程必不可少。加强对本区(部门)所属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工作的监督检查,通过调度、通报方式,对内控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作为年终考核依据。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单位内部控制报告,检查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将内控规范制定较好且内部控制度实施确有成效的单位选做内部控制工作示范单位,总结提炼联系点内部控制工作经验、成果,组织实施困难、未见成效单位与其共同学习探讨,共同进步,进而全面做好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四)加强内控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组织内控工作人员学习上级通知文件,组织参加专家讲座,邀请高校教授传授内控规范理论知识等方式,系统学习内控规范知识,为内控工作做好知识储备。让财务、内审等内控工作人员积极到各科室学习,掌握一线业务流程。引进内控规范方面专家指导内控工作,培养内控工作人才。加强内部控制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做好内部控制报告的编报、审核、分析和使用等工作。通过年度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带领内控工作人员评价分析出现的内控工作重点问题及难点问题,指导内控工作人员开展内部控制问题整改工作,逐步提高内控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五、结束语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已逐渐凸显,而我国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也为内控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法规环境。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工作人员职责分工尚未完全明确等问题,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流于形式,未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鉴于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不断加强对内控制度的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找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遏止,从而显著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质量,降低经济业务风险。

猜你喜欢

管控岗位行政
行政学人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多端联动、全时管控的高速路产保通管控平台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失控还是管控?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