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研究
2021-11-30白亚丽
白亚丽
(大连交通技师学院,辽宁 大连 116013)
在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更加凸显,其可以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具有较强的公益属性和社会职能。在开展各项服务中,资金是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为了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财务内控的关键性和功能性更加重要,通过科学的内控管理,可以规范人员行为和资金使用,避免出现贪腐行为,有助于肃清单位廉政氛围,对发挥单位的服务职能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
一、行政事业单位落实财务内控的价值
(一)确保信息真实
在开展财务内控中,会对单位内部所有财务信息开展综合性的分析、审核以及统计,在工作人员的审查和监督下,确保所有财务信息可靠真实,避免发生财务信息失真的情况。同时,真实的财务信息不仅能够杜绝贪腐行为,还能够为单位制定各项决策和利用资金提供依据,有助于单位开展各项服务工作[1]。
(二)促使制度完善
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逐渐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了确保财务健康,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制定以及完善,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财务内控属于一项基础性工作,将其落实到单位日常管理中,能够及时发现财务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促使相关人员不断改进和优化,进而突出制度的时代性、有效性以及针对性。
(三)规避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虽然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能,但是在运营中依然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诱发财务风险的因素较多,如果没有科学预防和规避,容易为单位发展带来阻碍。财务内控的职能为监督和控制,其可以对单位运营情况和财务健康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关应对和规避措施,有助于单位规避财务风险。
(四)规范人员行为
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通过对各项资金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发挥单位的服务职能。通过财务内控能够规范人员的行为,避免资金使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升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的质量,避免存在管理漏洞和资金流失,具有预防贪腐的价值。
二、行政事业单位落实财务会计内控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
在落实财务内控中,要秉承客观性的基本原则,在开展各项监督和管理活动中,人员不能以个人主观意识为判断依据,要立足于客观事实和数据报告,客观、真实的体现单位财务情况,为领导提供决策数据。
(二)适应性
基于不同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在落实财务内控中,在遵守国家规定和标准要求下,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内控手段和实施途径,促使财务内控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和外部环境,切实发挥其监管职能。
(三)全面性
财务内控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具体落实中,单位要将其贯彻到各项业务工作和经营活动中,确保所有信息全面、真实、客观、可靠,保证单位资产不受损害和流失。同时,财务内控还要全面体现单位近期的经济活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明确分析[3]。
三、行政事业单位强化财务会计内控的相关措施分析
(一)强化内控意识
意识是开展所有行为的基础和指导,只有具备一定的意识,才能将其落实到行动上,因此,在强化财务内控中,单位要注重意识引导,通过合理的途径和方式,促使所有人员形成内控意识,积极配合相关人员完成内控工作。首先,单位主要领导要发挥领头作用,主动学习财务内控方面的知识,在开展各项内控工作中,领导要起到指导以及纠正作用,给予工作落实以指导性建议;其次,组织单位内部所有人员定期学习财务内控知识,促使人员认识到财务内控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与自己利益的相关性,进而在工作中积极配合财务人员做好数据收集工作;最后,财务人员也要提升自身的内控意识,严禁财务内控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争取上级领导和所有员工的支持。
(二)完善制度体系
财务内控的落实需要以健全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基于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和社会职能存在差异,单位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发挥制度在各项工作中的规范和指导作用。首先,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要建立内控制度,做好资产的审核以及预算工作,尤其在采购新设备或者新仪器之前,为了避免发生盲目采购或者资金浪费的情况,要建立论证考核制度,确保资金的应用价值,对于所有固定资产都要建立台账制度,避免固定资产无故流失;其次,制定财务数据信息收集制度,对产生的所有财务信息都要第一时间整理和收集,确保所有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既定制度的要求下实现财务信息公开、透明;最后,各项制度都要严格落实到操作层面,如果发现制度不合理可及时更正和完善,所有人员都要严格遵守制度,通过制度规范人员行为[4]。
(三)加大监督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健康是其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基础,而想要发挥财务内控的价值,单位则要强化监督力度,通过科学的监督手段,确保各项资金应用合理,真正实现专款专用,避免发生挪用公款以及私设金库的问题。首先,单位内部要成立审计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人负责牵头,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抽调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人员,在既定的审计标准下,落实各项审计工作;其次,推动审计工作常态化和制度化,在审计监督的规范下,及时发现单位财务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汇总相关信息,确保监督管理有的放矢;最后,对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和重点环节进行重点审计,完善和优化评价体系,实行财产岗位轮换和会计稽查等制度,充分发挥财务内控的监督职能[5]。
(四)提升人员素质
财务内控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繁琐性以及规范性,对于工作人员的各项能力、知识基础、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人才是推动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支撑,单位也要给予人才储备建设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方式强化人员能力,促使其更好地胜任财务内控岗位。首先,在建设财务内控队伍中,要适当提升选材门槛,对财务人员适当筛选,以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高技能作为选材标准,优化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能力结构,保证人员能力符合岗位要求;其次,对所有人员开展深刻而有效的岗位教育,教育内容和培训形式要贴近岗位要求,内容涉及财务知识、内控方式、思政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促使教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鼓励工作人员利用平时岗位工作和业余生活,主动学习、不断提升,通过终身学习强化个人技能;最后,制定人员考核体系,明确具体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实现考核评价透明化和量化,并且将考核作为人员晋升、职位变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促使所有人员都以严格的标准规范自身行为,以端正的态度对待财务内控工作[6]。
(五)注重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财务内控的主要内容,但是当前一些事业单位对这一功能缺乏正确认知,没有认识到风险评估的价值和作用性,在发生财务风险后,难以采取及时的措施应对,因此,财务内容要将风险评估作为优化重心,发挥其预测风险、规避风险以及应对风险的作用。首先,财务人员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突出财务内控风险评估的作用,结合单位运行情况,建立风险评估制度体系,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开展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财务风险,明确风险因素和风险点;其次,对单位财务情况开展动态风险监测,强调财务内控的独立性,定期出具风险评估报告,为领导制定各项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最后,根据单位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提前制定应对措施,避免发生风险后可及时应对,同时,将预防阵线前移,加强单位财务数据分析,发挥财务内控规避风险的职能[7]。
(六)开展信息管理
信息技术目前已经在财务会计领域获得深度应用,财务信息化也成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事业单位要重视信息管理的价值和优质,实现财务内控信息化。首先,根据财务内控的需求引入相关信息设备,加强设备维护管理,为内控管理提供物质支撑;其次,工作人员要熟悉各种信息化操作,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和信息化知识,便于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最后,建设财务内控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所有财务数据的平台化管理,提升财务数据透明化程度。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职能,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服务,单位稳定运行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财务内控是确保单位财务健康的关键举措和关键手段,单位领导和所有人员都要树立正确而科学的内控意识,基于单位具体情况落实各项优化举措,发挥财务内控的监管职能,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透明性以及真实性,推动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