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穆加贝时代中国与津巴布韦农业合作探析
——基于PEST 视角
2021-11-30常伟阚庆云王微
常伟,阚庆云,王微
(1.石河子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的内陆国,农业是其支柱产业,曾有非洲的“面包篮子”之称。2000年穆加贝政府实施的“快车道”土地改革,使得津巴布韦国民经济陷入泥潭,成为非洲最贫困的国家之一。为恢复农业经济,后穆加贝时代津巴布韦继续奉行“向东看”政策,积极与中国开展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的大框架下,中国不断深化与津巴布韦的农业合作与交流。一些中国农业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赴津投资,合理开发利用津国农业资源,带动了当地粮食产量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为突破津巴布韦农业发展困境做出了贡献。2019年6月首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的成功召开,8月29日中津农业合作论坛的顺利举办,均使得研究中津农业合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就当前而言,中国具有较先进的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且在农机装备、化肥、农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但由于资源禀赋限制,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农产品。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相关数据,2020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2468.3 亿美元,其 中 出 口760.3 亿 美 元,进 口1708.0 亿 美元,贸易逆差947.7 亿美元。另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到12月,我国粮食累计进口额14262.1万吨,同比增加3117.5万吨,增幅达到27.97%,其中大豆进口数量达10032.7万吨,比2019年的8851.3万吨增长13.3%。津巴布韦尽管农业用地资源极为丰富,但由于农业技术落后,加之西方长期制裁,致使其社会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局面。中国和津巴布韦关系较为友好,深化中国与津巴布韦的农业合作,不仅有助于开拓农产品进口新渠道,进一步保障我国农业安全,也有助于津巴布韦克服西方制裁所带来的相关困难,保障其农产品需求,改善其经济状况和国际收支状况。从这种意义上讲,继续推进和深化中津农业合作对于中津两国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国与津巴布韦的农业合作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沈晓雷对津巴布韦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在津投资的农业企业进行了研究,认为津巴布韦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机械化水平低、有效灌溉能力低、农资严重不足等问题,中资企业与津进行农业合作,为津巴布韦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带动了当地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并得出结论:在津国财政无力扶持农业发展的情况下,开展农业国际合作、吸引外资投资是实现津国农业发展、解决津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必然选择[1]。刘爽和王宇欣通过SWOT 分析,指出中津农业合作中存在津国农业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当地政府政策支持等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农场基础设施不健全、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不足、经营风险大等不利条件,建议中国企业在津进行农业投资时,依托中国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制定科学的种植制度,提高机械化水平,建设生态农场进行多元化生产,注重科技合作,提高风险意识[2]。刘晓辉和刘速洋在《津巴布韦农业发展经验研究及中津农业合作建议》 中,对津巴布韦“快车道”土改前后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建议中津双方从农资贸易、经济作物种植、粮食增产技术运用、农机具贸易、农业科研交流以及畜牧业生产等方面开展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3]。蒋和平在分析津巴布韦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津巴布韦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健全、农资投入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缺位、农产品市场不健全等问题,建议从以上几方面采取措施并加强与中国的农业合作以改善津国农业落后现状[4]。刘晓辉认为中津两国合作是中国与非洲全方位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国情相似,合作前景广阔,合作领域广泛,同时指出,由于津巴布韦国内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农技推广不足、耕地缺乏统一规划、短期内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出中津农业需要长期合作[5]。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表明,中津农业合作前景广阔,一方面可以带动津巴布韦农业复苏,实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国农业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但总体来看相关研究多集中于2017年之前,已有文献对后穆加贝时代中津农业合作研究较少。2017年末,津巴布韦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并进入后穆加贝时代,津巴布韦现政府已将农业列为其支柱产业。
鉴于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视角,针对后穆加贝时代中国与津巴布韦农业合作问题开展研究。
二、津巴布韦农业发展概况
(一)津巴布韦地理概况
津巴布韦位于非洲东南部,东邻莫桑比克,南接南非,西邻博茨瓦纳、赞比亚,是一个内陆国,国土面积39.08万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约3328万公顷[6]。截至2019年1月,津巴布韦人口1690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3.2 人。津巴布韦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铬、铁、铂金、金、钻石等,煤蕴藏量约270 亿吨,是非洲大陆仅次于南非的第二大煤炭生产国,铁蕴藏量约2.5 亿吨。铬和石棉的储量均很大,铂金储量位居世界第二。
(二)津巴布韦农业概况
1.农场类型及农业生态区划
津巴布韦农场以村社农场(黑人传统集聚区)、旧定居者农场(1980年独立后形成的黑人社区)为主,另有A1 型农场(2000年土改后形成的农场)、A2 型农场(小型黑人农场)、小型商业农场和大型商业农场四种形式。其中,村社农场有120万个,户均2.1 公顷土地,吸纳就业人口781万人;旧定居者农场75569个,户均5公顷土地,吸纳就业人口45万人; A1 型农场145775个,户均5 公顷土地,吸纳 就业人口87万;A2 型农场16387个,户均100~200 公顷土地,吸纳就业人口10万;小型商业农场8000个,户均100~200 公顷土地,吸纳就业人口5万;大型商业农场有1154个,土地规模大多在800~1000 公顷之 间,吸纳 就业人口0.48万人[3]。
津巴布韦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2℃,年平均降水量685mm[7]。按照土壤状况和降雨量,津巴布韦耕地可划分为5个农业生态区。生态Ⅰ区为专业与多样化生态区。该类农业生态区位于东部。农场以大型商业化农场为主,农业生产以果蔬、花卉和集约化畜牧业为主,低海拔无霜区种植咖啡、坚果。生态Ⅱ区为集约化农业区。这类农业区主要位于津东北部,土壤为砂壤土,占国土面积约15%。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750~1000mm。农场以大型商业化农场为主。作物生长季节主要是夏季。该地区多种植烤烟,另有蔬菜、水果、大豆、花生、咖啡等作物。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高粱为主。生态Ⅲ区为半集约化农业区。该类农业区位于中部偏北地区,土壤为酸性砂土,占国土面积约18.7%。该区年降水650~800mm,但多为暴雨。夏季热量丰富但降水不足,常出现干旱天气。农场以村社农场为主,作物以种植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还有一些主要从事畜牧养殖业的大型商业农场。生态Ⅳ区为半粗放农业区。该类农业区位于东南和西北地区,土壤为酸性砂土,占国土面积的37.8%,降水量少且不稳定。农业活动以粗放型畜牧业为主,种植勉强维生的谷子、高粱。生态Ⅴ区为粗放式农业区。该类农业区位于东南和西北地区,土壤为贫瘠砂土,占国土面积的26.75%。该地区降水量少且极不规律,不利于种植业生产。
津巴布韦的农业生态Ⅰ区、Ⅱ区、Ⅲ区是津巴布韦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主产区,这三个区域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土地改革前,这些优良的农业区土地被划归欧裔农场主,不允许当地人在这些区域拥有土地。快车道土地改革将欧裔农场主暴力驱逐后,优质土地得到重新分配,被独立战争老兵集团和亲政府人士瓜分。但由于获得土地的黑人缺乏专业技术知识,没有资金购买设备、化肥等原材料,政府未能提供相关培训和补贴,加之干旱等气候条件影响,最终造成了目前津巴布韦大量优质土地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甚至荒芜的局面。
2.劳动力资源
津巴布韦劳动力资源丰富。2019年,津巴布韦15~64岁之间劳动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半数以上,津巴布韦国内成人识字率高达92%[8],是非洲诸国中国民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高识字率使得中国企业进入津巴布韦后,无论是在职业技能的培训方面,还是在新技术的推广上均存在较好的基础。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
津巴布韦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高粱、大豆、花生等,过去曾被称为“南部非洲谷仓”。津巴布韦主要经济作物有烟草、棉花、咖啡、甘蔗和烟叶等,津巴布韦烟草享誉世界,烟草出口是其主要外汇收入来源之一。
三、中津农业合作的政治环境分析
(一)津巴布韦政治环境变化
1890年,津巴布韦沦为英国在南非的殖民地,五年后,英国将其正式命名为南罗德西亚。英国政府于1923年接管该地并掌控着津巴布韦最优质的资源与核心利益。1964年,南罗德西亚的白人右翼势力联结在一起,组建了一个独立于英国的政府,新政府以伊恩·史密斯为首。这一时期津巴布韦46.5% 的可耕地掌握在6000 名白人农场主手中,他们还控制着75% 的矿产和土地,掌握了先进种植技术和销售渠道,而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黑人,则因为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占领和缺乏劳动工具而处在濒临破产的艰难处境。在这种情况下,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以及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于20 世纪60年代先后成立,并积极组织武装斗争以反对白人的种族主义统治。1979年,在英国的主持下津巴布韦各派均参加了伦敦制宪会议。同年9月,独立运动领导人穆加贝与白人当局达成协议,即《兰开斯特宫协议》,协议规定允许津巴布韦在1980年2月举行民主选举,作为交换,穆加贝向英国政府作出以下允诺:第一,十年不进行土地改革;第二,为确保《宪法》 不被修改,在议会中保留20个白人议席。1980年2月底,民盟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同年4月18日南罗德西亚获得独立,定国名为津巴布韦共和国,民盟领导人穆加贝担任总统。
1980年后,津巴布韦进入穆加贝时代。在津巴布韦与宗主国英国进行《兰开斯特宫协议》 谈判时,英国允诺分期拨付4400万英镑给津巴布韦,以此换取穆加贝“不土改”的承诺。穆加贝靠着这笔赎金,补贴安抚躁动黑人,并希望通过平稳过渡后,以白人农场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吸纳黑人剩余劳力。独立后十多年里,津巴布韦经济发展较快,但这些是建立在极其脆弱的基础上的,津巴布韦经济繁荣对于大多数黑人意义并不大,他们迫切期待“ 打土豪、分田地”,让自己生活迅速获得改善。“快车道”土地改革前夕,津巴布韦政府在种族和解基础上推行的渐进式土改政策进展缓慢,仅在214.5万公顷的土地上重新安置了约7.5万个家庭,未能解决黑人民众对土地的诉求。1997年,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单方面削减并最终停止了《兰开斯特宫协议》 所规定的补贴[9]。在这一大背景下,穆加贝政府已在事实上不可能通过对于白人农场主土地的高额赎买,满足广大黑人的土地诉求[10]。
2000年后,穆加贝开始推行“快车道”土地改革,没收白人农场主绝大部分的土地,并将其分配给退伍军人以及黑人贫民,这一改革标志着津巴布韦的土地问题被最终政治化[11]。2007年底,他又通过法令,对白人农场主隐藏、破坏农机具拒不交公的行为予以严惩。到2010年,白人只有198个农场,仅占耕地总面积的0.4%[8]。这一系列做法引起西方国家的集体制裁、援助中止、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失效、经济负增长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津巴布韦产业凋敝,经济陷入泥潭,人民生活困苦。自2002年起,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津巴布韦领导人采取了禁止入境等制裁措施。2005年初,美国将津巴布韦列为全球6个“暴政前哨国家”之一[12]。2008年3月津巴布韦举行大选,穆加贝再次当选,美国不承认这一选举结果,要求穆加贝下台。2017年11月津政局发生突变,穆加贝在各方压力下辞去总统职务,姆南加古瓦就任总统,津巴布韦进入后穆加贝时代。姆南加古瓦政府转变了执政理念,开启了以缓和民族关系、加强执政党团结与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反腐工作等为主要抓手的政治改革,在政治领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津巴布韦仍面临一些挑战与不稳定因素。2018年末2019年初,津巴布韦面临严重的石油短缺危机,为缓解燃油供应压力,遏制日益猖獗的非法燃油交易,津巴布韦政府于2019年1月12日作出决定:从次日零时起汽柴油价格大幅上调,此举引发部分民众不满。反对党“争取民主变革运动”与津巴布韦工会等组织动员民众上街游行示威,发起“ 津巴布韦停摆”运动。“津巴布韦停摆”运动对该国本已脆弱的经济构成了沉重打击。津巴布韦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席贾邦威指出,“停摆”3 天给国民经济造成了至少3 亿美元的损失[13]。
(二)中津双边政治关系
民族解放运动期间,穆加贝等人曾得到了中国的大力 支 持[14]。1980年4月18日,津巴 布 韦独立当天,两国即宣布建交。在涉及核心利益问题上,两国均相互支持,共同反对外来干涉。中国反对外国干涉津巴布韦内政,支持津巴布韦维护主权。津方奉行“向东看”的发展战略,视中国为全天候伙伴。中方一直呼吁西方解除对津制裁。2017年11月24日,姆南加古瓦继任津巴布韦总统,继续奉行“向东看”政策[15],上台后访问的首个非洲大陆以外的国家就是中国。2018年9月,姆南加古瓦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时明确表示:津巴布韦坚决拥护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津巴布韦将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津巴布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勤劳的人民,现在迫切需要中国的投资、技术、设备和经验,津政府十分欢迎中国企业来津投资。近年来,中国不仅不断加大对津直接投资,还不断扩大对津国际援助的范围,如多次派医疗队和农业专家组赴津,帮助津巴布韦建设医院、学校和水井等重大民生工程,对津进行粮食援助,针对津国劳动力特点开展人力资源培训,支持津巴布韦国内在建的机场、发电站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向其提供政府优惠贷款[16]。2019年3月下旬,津巴布韦东部地区遭飓风“伊代”袭击,给当地带来严重灾难。中国政府不仅在津巴布韦抗击洪灾时,及时提供了多边和双边紧急援助,还为该国灾后基础设施恢复工作提供了多种援助。这些官方支持援助项目,均有在津中资企业的深度参与。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政府不仅向津巴布韦捐助了大量抗疫物资,还为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的新冠肺炎定点诊断治疗医院——威尔金斯医院的升级改造提供资金支持。此外,中国援津医疗队还多次对津方医护人员进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后穆加贝时代中津关系已由全天候友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为中津农业合作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契机,增加了中国企业到津投资的信心,更有利于中国企业落地津巴布韦。
四、中津农业合作的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 增长缓慢,通货膨胀严重
2000年以来,津巴布韦GDP 逐年缩减,人均GDP 也随之下降,经济长期处于负增长状态,该状态一直持续到2008年并在2008年跌至低谷。按现价美元计算,2008年GDP 仅为44.16 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7.67%,人均GDP为330美元,年增长率为—18.49%,通货膨胀率高达200000%,央行发行了面值高达100万亿元的津巴布韦币,津巴布韦元几乎变成了废纸。津巴布韦政府在2009年2月,废除了本国货币津巴布韦元,改流通美元、南非兰特、欧元等九种货币,此举使得通货膨胀得到了一定缓解,通胀率趋于稳定。2009年下半年开始,津巴布韦经济开始有所好转,呈现缓慢增长态势。
后穆加贝时代津巴布韦经济状况虽有所改善,但经济形势依然严峻。2019年,津巴布韦发布了新津元,结束了十年没有本币的局面,但新津币并未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表示,津巴布韦2019年遭遇的严重旱灾,使得该年粮食收成仅有2018年的50% 左右。2020年又遭受新冠肺炎疫情打击,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于2020年4月8日发表声明:津巴布韦现有770万人处于口粮不安全状态,面临粮食严重短缺的人数从2019年年底的380万上升至430万,津巴布韦经济下行压力大,通货膨胀率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二)投资环境有所改善
津政府2007年推出本土化和经济授权法案。这一法案要求津本地人必须在由外资或津籍白人控股的、在津资产超过50万美元的企业中,持股51% 以上。安津公司在津投资运营钻石矿,投入了上亿美元的资金。2016年,穆加贝政府以外国矿企令津损失150 亿美元钻石收入为由禁止其继续采矿,并要求所有进出矿区的人和物资必须得到矿业部的批准。津政府这一行动不仅直接逼迫企业停止生产,还导致了整个矿企上至管理层下至矿工群体的混乱。安津公司将津政府上诉至津巴布韦高等法院。为重燃外国投资者对津巴布韦经济恢复的信心,促进外国投资流入,2017年12月7日,津巴布韦财政部长帕特里克·奇纳马萨在向议会作2018年财政预算报告时明确表示,该国本土化法律将会被修改。新法案于2018年4月起实施。安津公司在与津巴布韦政府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拉锯战后,终于在2019年4月20日获胜。2020年8月8日,安津钻石矿业公司在Chiadzwa地区的钻石项目正式恢复生产,姆南加古瓦总统等政要出席了恢复生产启动仪式,并表示政府决心恢复钻石行业的生产力,为发展经济带来福音。
(三)对外贸易处境艰难
津巴布韦出口以烟草、黄金、铬铁、镍、铬、钻石等初级产品和矿产品为主。由于其商品生产力低下,约55% 的基本商品和其他必需品均由国外进口。自2000年实施快车道土改以来,津巴布韦国内农业产量急剧下滑并发生严重的粮食危机。又因受到西方国家严厉制裁,对其烟叶出口带来负面影响。2000年至2018年对外贸易市场贸易额在GDP 中所占比重呈不断缩小趋势。据津巴布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津巴布韦进口额为40.83 亿美元,出口额为26.11 亿美元,贸易逆差为14.72 亿美元。2018年,进口额为51.89 亿美元,同比增长27.09%,出口额32.11亿美元,同比增长22.98%,贸易逆差为17.78 亿美元,贸易逆差扩大。据津巴布韦《2020年货币政策声明》 相关数据,截至2019年底,津巴布韦在2019 财年共获得68 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其中大部分来自出口收益。
就中津双边贸易而言,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8年中津双边贸易额为13.35 亿美元,对津出口商品总值为44566万美元,自津进口商品总值为88962万美元,对津贸易逆差44396万美元。2019年中津双边贸易额为13.43 亿美元,对津出口商品总值为36881万美元,自津进口商品总值为97419万美元,对津贸易逆差60538万美元。2020年中津双边贸易额为13.99 亿美元,对津出口商品总值为52467万美元,自津进口商品总值为87395万美元,对津贸易逆差34928万美元。这表明中津贸易对于津巴布韦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2018年,中国对津直接投资18.6 亿美元,成为津巴布韦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另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在津巴布韦已有将近19.34 亿美元(折合约125.8 亿元人民币)。津巴布韦政府还积极在交通、水利、通讯领域与中国进行合作。中国涉农企业到津投资,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劳动力,对初级产品开展纵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改善津巴布韦在对外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五、中津农业合作的社会环境分析
(一)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
首先,土地改革后农场原有灌溉设施损耗严重,农场建设及经营资金欠缺,使得小型水库和节水灌溉设施等建设不足,导致灌溉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进而影响农作物产量质量。尤其是园艺作物以设施化栽培为主,对灌溉设备的要求较高。其次,津巴布韦电力供应存在较大缺口,且电力不稳定,停电现象时有发生,并且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最后,农场田间道路缺乏统一规划,交通运输网络系统不发达,不利于农用物资及农产品的输入与输出。
以安徽农垦集团在津的皖津公司为例,位于西马绍纳兰省的省会奇诺伊的温亚尼农场是皖津公司一期项目的两个农场之一,该农场距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西北120 公里。该农场旱季种植小麦,雨季种植大豆、玉米。从农业生态区划来看,温亚尼农场属于Ⅱ区,为集约化农业区,适宜种植农作物。在2011年初皖津公司落户温亚尼农场时,该农场已基本荒芜,杂草丛生,农场地下管线已全部报废。皖津公司入住项目区一个月后农场才开始恢复种植。温亚尼农场出产的粮食主要卖给津巴布韦国家储备粮库,以满足其国内粮食需求。皖津公司各农场为津巴布韦当地市场提供了超过10万吨的粮食[17],为津巴布韦粮食安全做出很大贡献。2018年4月5日,津巴布韦共和国总统埃默森·姆南加古瓦在访问我国的时候专程来到安徽,并在访问安徽农垦集团时指出安徽农垦在津巴布韦发展得非常好,愿意提供更多的土地给中方项目,并希望项目实行全产业链、全产业化的发展。2017年后,津巴布韦政府不断向欧洲发出土地承租友好信号,允许欧洲白人以租赁土地的形式重返津巴布韦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二)社会治安与卫生条件较差
津巴布韦较高的失业率使得社会治安受到很大影响。频繁失业的津巴布韦黑人,经济能力低下,没有足够的收入去维持日常开支,最终选择去偷盗。皖津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也曾多次遇到过汽油、除草剂、电缆被盗的情况,给公司带来困扰。
除社会治安问题外,当地卫生条件也同样需要注意。因下水道和供水系统多年失修,即便哈拉雷也无法保证给市郊地区供水,居民只能依靠露天水井和钻孔取水。2008年和2009年该国曾爆发严重的霍乱疫情。中国企业进入津巴布韦时必须要注射接种霍乱疫苗及寻找干净水源。津巴布韦还存在严重的艾滋病问题,国内高达20.1% 的人携带着HIV 和艾滋病原体,艾滋病感染率高达24.6%。高艾滋病感染率致使人均寿命急剧下降。2020年初,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受经济及医疗水平限制,津巴布韦国内缺少检测试剂,确诊能力低,严重缺乏口罩等防护物资。津巴布韦虽在2020年3月30日采取了21 天全国封禁措施,但仍存在较大疫情感染扩散风险。此次疫情增加了失业率、贫困率等,加剧了社会不稳定程度。
六、中津农业合作的技术环境分析
从宏观来看,津巴布韦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以人力和简易工具为主,机械化率非常低[4]。2014年,津巴布韦每公顷耕地拥有的拖拉机数量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收割机数量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2]。在快车道土改后,由于农业投入不足,2019年津巴布韦75% 的农民缺乏适用的农业机械,部分大中型农场农业机械也存在数量不足、品种单一等问题。津巴布韦国内缺乏专业农业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基础薄弱,农机人才稀缺,再加上国内经济困难,政府连年财政赤字,无力为津巴布韦农业科技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农机自给水平低下。为改变这一现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包括政府提供25% 的特殊补贴用于购置农业机械设备或农用建材。进口的农用设备免增值税,农机免5% 的关税等,这为中国农机产品进一步拓展和巩固市场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
从微观来看,津巴布韦农业生产以农户和家庭小农场为主,农民购买能力较低,比较中意简易便宜的农机产品,价格低廉、结构简单、单项作业、中小马力农机装备是津巴布韦农机市场的主流需求,而中国农机产品恰好能够很好地满足其需求。津中两国政府经协商出台了“烟草换农机”的方案,即津巴布韦每年向中国出口的烟草总额由之前的5 亿美元增加至6 亿美元,新增的1亿美元用于专项购买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农机设备。根据这一方案,由津巴布韦政府按照约定将烟草提供给中国中烟集团旗下的天泽公司,再由天泽公司将烟草提供给中烟集团,中烟集团将收到的烟草进行加工,然后销往市场,获得资金。中烟集团将资金用于购买中联重科的农机,最后由天泽公司将等价的中联农机交付津巴布韦政府。在此方案下,中国的农机产品已经进入津巴布韦市场并投入使用,使得当地农民对中国农机有了一定认知度,这为中国农机企业和农机产品进入津巴布韦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体来看,对于津方而言,应依托中国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制定科学的种植制度,提高机械化水平,建设生态农场进行多元化生产[2]。中津双方在农资贸易、现代农业技术贸易、农业科研交流等方面合作潜力很大。
七、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后穆加贝时代中津两国关系良好。虽然后穆加贝时代津巴布韦存在GDP 增长缓慢,通胀严重、对外贸易处境艰难、基础设施不健全、社会治安有待改善、卫生较差等问题,但该国政府出台了多项保护外资企业的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到津投资发展,中津两国农业合作存在较大合作空间。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鼓励民间资本到津巴布韦投资农业。中国对津巴布韦的大量无偿援助,对于津巴布韦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但也应积极拓展商业领域的合作关系。中津农业在商业领域内有较大合作空间。中国农业企业赴津投资,可以为津巴布韦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合理开发津巴布韦广袤的土地资源。在中美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结合国内农产品需求结构在津巴布韦组织相关产品生产,将质优价廉的农产品返销国内,不仅可以改善贸易结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美贸易争端对我国农业的负面影响[18⁃19]。
其次,深化已有合作,不断延长产业链,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中国企业在津巴布韦生产出的农产品大多以初级产品或粗加工后的制成品销往市场,如在合同种植形式下生产出的棉花、烟叶等。初级状态的产品附加值低,只有引进精加工器械,充分利用津国丰富的劳动力,对初级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企业才能获得更丰厚的利润。
再次,研发适应津方需求的农用机械、良种等农业物资。津巴布韦土层土质、耕种方式、气候水文等均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农机企业应根据津巴布韦耕地特点研发新产品并注重使用培训及售后维修服务,在满足津巴布韦农机市场的同时,为我国农机企业进军非洲提供有力支持。津巴布韦农作物育种技术水平低下,缺乏抗灾能力较强的良种,中国育种技术较成熟,在津巴布韦建立良种培育中心,根据津巴布韦实际气候、水文、土壤条件进行研发,建立和完善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6]。
最后,积极做好相关风险防控工作。由于津巴布韦货币体系不稳定,通货膨胀长期存在,在与津巴布韦合作的过程中,可考虑通过国家层面,引导津方合作者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以此规避相关风险。鉴于津巴布韦国内社会不稳定,中国企业与津巴布韦合作时,要了解并遵守津巴布韦的法律法规,在津巴布韦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从事农业经营活动。当自身利益受损时,也要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在卫生方面,也要做好相应疾病控制及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