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音乐元素在本土原创音乐剧创作中的实践研究*
2021-11-30龙轩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文/龙轩(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客家人创造的客家文化遍布全球约80 个国家和地区,广东省是客家人主要聚居的地方;客家音乐是客家人民的魂之所系、根之所在,是中华民族音乐中一块绚丽的瑰宝。客家音乐以客家山歌为载体。是客家人表达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1]。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深感中国传统文化是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信心,是当今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
因此,基于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对客家山歌传承的责任,笔者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为了既保持山歌的特色,又让山歌更好地融入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我们首先想到了将客家山歌音乐元素融入音乐剧的作品创作中,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强化了音乐教育综合能力“本土化”和音乐创作“本土化”的学术研究探索,也是客家山歌“多元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本土音乐元素融入音乐剧创作是历史的呼唤
综艺节目《声入人心》把音乐剧带入公众视线,引起了广泛讨论。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在外国原创音乐剧及其中文版不断上演的同时,中国原创音乐剧日益繁荣,作品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40 年来,中国原创音乐剧以丰富的本土化音乐作品、独特的艺术理念、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为发展核心,探索如何唤起民族自觉的审美视角[2]。
在经历了西方音乐剧多元化艺术运营生态的深远影响之后,如何以现代的艺术实践理念激发地域性文化艺术元素,使其蕴含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性与本土化的共融中充分呈现,值得当下艺术创作者与管理者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本文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探索原创音乐剧中客家音乐的实践与传承,更加完整地归纳本土音乐文化内涵,将本土音乐元素融入当代音乐创作,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意蕴。
二、客家音乐元素在原创音乐剧创作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推动本土化艺术风格的音乐创作技术发展。要实现原创音乐剧中客家音乐的本土化发展,创作者需要更多地了解本地音乐作品的创作和运用客家音乐风格的创作方法,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广府文化、潮州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客家音乐的多样性对本土原创音乐剧的创作者来说是很有启发性的,可以有效地融入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成为音乐剧创作的素材和取之不尽的源泉。
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学习与吸收西方优秀经典音乐剧剧目的基础上,让青年一代爱上本土音乐剧只是初步的目标,更深一层的是引导当代青年以流行音乐文化为媒介,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已经有不少高等院校结合当地或自身高校的发展背景,成功地孕育了一批原创音乐剧剧目,如北京大学的《大钊先生》、上海音乐学院的《梦临汤显祖》、浙江音乐学院的《梦·寻李叔同》等。在学习和吸收西方经典音乐剧剧目的基础上,让年轻一代开启本土原创音乐剧的合作下。
丰富现有音乐剧的唱法。长久以来,客家文化在音乐、戏剧、舞蹈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客家山歌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独一无二、不可多得的瑰宝。将客家音乐运用至音乐剧中,对于增强音乐剧民族性、特色性,赋予本土音乐剧的地域特色具有重要作用。
构建现代本土音乐剧框架。客家音乐的元素来自具有地方文化和血统的民间传说,也可能反映了基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文化。作为创意音乐剧,它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和艺术魅力。
从传统剧本题材中挖掘现代意义。讲述中华传统美德的中国古典文学、红色文化和现代剧目,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许多原创的音乐剧,如音乐剧《梁祝的继承者们》也是根据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而来[3]。
三、国内音乐剧未来可期
音乐剧诞生于欧洲,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莎士比亚的早期喜剧《仲夏夜之梦》不难发现,人们通过歌舞来表达人物的欢乐、悲伤和哀愁,到19 世纪奥芬巴赫创作的小歌剧,以及百老汇音乐剧的诞生,西方音乐剧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具体表现在:西方音乐剧已经形成一种“商品”文化占领了市场;音乐剧作为一种政治宣传手段,早期就开始服务于政府;西方国家大量资本投入在音乐教育上,比如修建音乐学院,奖励出色的艺术家,举办音乐艺术沙龙等。相比之下,我国的音乐剧真正开始是在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相比西方国家起步较晚。1982 年,中央歌剧院在北京上演了《现在的年轻人》,被称为是“中国音乐剧元年”。国内音乐剧创作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
笔者通过走访客家山歌传承人、民间艺人,参与民俗文化表演、文化活动等,对从化地区客家山歌保护性的收集和整理。课题组特地邀请了从化区客家山歌非物质传承人、76 岁高龄的罗邦暖老先生以及目前还活跃于从化地区山歌演唱的几位老人进行音乐视频采集,四位老人热情地为我们现场演唱了具有从化地域特色的客家山歌仿梅调、过山拉、劝世歌、庙歌、情歌以及独特的吕田出嫁歌(哭嫁);与此同时,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更是将客家山歌带入课堂,邀请专门从事客家山歌研究的专家、学者进校为学生讲授客家山歌的文化魅力;音乐表演专业安排专门实践课程,邀请广州市著名客家山歌唱作人丘昆京老师担任主讲人,编排了客家山歌《我们当代大学生》说唱版,并参加在从化区凤二村举办的2020 年首届广州从化文化艺术节——广州市客家山歌邀请赛获得金奖,担负起了让客家山歌从民间到高校转换的责任。
综上所述,音乐剧在英国和美国等一些国家具有比较成熟的舞台,但我国音乐剧发展缓慢,多是将国外音乐剧形式直接搬用、模仿创作等。
实践证明,只要有合适的题材和形式,客家山歌是可以有效地融入符合现代审美的音乐剧作品中,得到年轻一代人的喜爱和演唱的,如何抓住当下流媒体盛行的网络时代的时机,认真提取客家山歌的精华,剔除“土”的元素,笔者认为,客家山歌在新时代音乐剧创作中是大有可为的。
四、客家音乐元素在原创音乐剧创作中的实践步骤
将客家音乐融入原创音乐剧的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来源于对国内外音乐剧发展和当代高校音乐实践的清醒认识,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倡议,也是对本土原创音乐剧的美好希冀,必将进一步推动客家山歌的流行化、集成化和合理化的发展。
(一)建立世界与民族的对话体系的本土化创作路径
当西方“进口”的音乐剧作为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越来越被中国大众理解和接受后,想要继续满足本土市场观众的审美需求,依托音乐剧的消费潜力,单纯地靠海外引进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国内音乐界的人士开始思考如何制作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化作品。
(二)客家音乐元素在地域音乐剧创作中的涌现
中国音乐剧的民族创新探索阶段主要靠创作者和推动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他们独特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形式,通过音乐、表演和人物角色等因素集中表现本地方独特的艺术气质。
(三)推动客家音乐元素在音乐剧创作中的技术发展
从现有高校音乐作品教材中不难发现,除了《彩云追月》等部分广东地区音乐作品外,基本鲜有入选,客家音乐更是寥寥无几。将客家音乐元素融入音乐剧的创作方式多样,推动以客家山歌元素融入现代作曲手法创作的新型艺术形式的发展。
(四)坚定区域文化自信,以忠实的传承者形象推进客家山歌在原创音乐剧中本土化实践建设
音乐剧“进口”于西方,是一门综合性剧场艺术,它融合了音乐、表演、舞蹈等形式。如何将传统戏曲应用到当代美学中,如何培养年轻观众群,成为近年改进传统地方戏曲的重要课题。且不论电影版粤剧《白蛇传·情》等这些所谓“传统戏曲”改革和实践是否成功,但无不体现了现代传统文化艺术和戏剧艺术在当下对继承和发展的诉求。
(五)让原创音乐剧中客家音乐元素在艺术构思阶段落地生根
任何一个受欢迎的艺术作品,都需要一系列复杂的艺术构思,想要原创音乐剧得到观众的认可,创作欲望是始于生活,作品也要融入生活。流行音乐、客家音乐等存在大量的相似的文化符号、价值和理念,具有融会共通的良好基础。
笔者致力于通过对音乐剧的创编,如原创乡村振兴题材音乐剧《红荔飘香》等,打造成将客家音乐元素融入原创音乐剧创作中的实践典范,使客家山歌与通俗音乐不仅是独立的音乐风格,更是形象与意境相通的新时尚。[4]
(六)五大实践途径引领原创音乐剧中客家音乐的运用
第一,创新是构建客家音乐在原创音乐剧中实践的第一动力,创新必将推动现代原创音乐剧中传统客家音乐的创新发展。[5]第二,协调就是解决音乐实践中各学科的壁垒,灵活使用音乐配器、唱腔、舞台调度等手段,增进各学科的沟通协调。第三,绿色创作就是坚持绿色健康的社会价值导向,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保留并传承。第四,开放是原创音乐剧中客家音乐实践的应然选择,推动优秀音乐剧作品的传播,才能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发展。第五,共享是原创音乐剧传播的灵魂,展示现代音乐剧中传统客家音乐“兼善融通”的勇气和决心。
五、在创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克服传承困难,加强创作实践
对于大多数学校及音乐团体而言,音乐剧编排仍然很困难。资金匮乏、原创剧本不尽如人意、没有专业的戏剧音乐作曲家等都限制了编排工作开展。
然而,东方自由式笔触的审美风格不仅为表演者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给观众留下了更持久的印象。如何将客家音乐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审美,音乐剧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结合现代审美,创新创作手法
在音乐剧创作过程中,要兼顾现代年轻听众的聆听习惯,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将现代词汇和当代唱法融入传统客家音乐中,同时在保留客家独特风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6]
六、本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剧创作融合的创新途径
(一)方法创新:以成果为导向,以原创为中心,持续改善
以原创客家山歌音乐剧《红荔飘香》为例,探究传统文化与音乐剧融合的可行路径。《红荔飘香》是由广州市从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麦翠云编导牵头创作,由她本人执导、编剧,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教师负责作词、作曲、编舞,是学校“音乐理论研究与舞台作品创作团队”制作的第一部音乐剧。全剧时长40 分钟,原创客家山歌4 首、原创主题歌曲1 首、演员10 名,为适应不同的演出需求,分为完整版、精制版、扶贫版等多个版本。
(二)视角创新:结合客家音乐元素,创作主题音乐
音乐剧艺术中的音乐创作难度很大,因为它侧重于叙事功能,因此作曲家需要在理解音乐的同时进行戏剧性思考。原创音乐剧《红荔飘香》的自由抒情作曲手法,可作为作曲和音乐教学的参考,鼓励师生改编或创作。
(三)理论创新:从传统剧本题材中挖掘现代意义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从解读传统题材主题,用现代思维来展示反西方传统音乐剧的多样可能性。与商业音乐剧最大的不同在于,大学音乐剧不必承受市场压力和票房压力。师生一起进行创造性的研究,获得启迪和提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