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高光效研究实现从“0”到“1”源头创新
2021-11-30瞿剑
湖南农业 2021年9期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基础研究提升作物种业科技竞争力》中获悉,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长期布局和支持下,我国作物种业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突破了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其中,合成生物学推动高光效和生物固氮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提出新的解决路径,驱动从“0”到“1”的源头创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新海表示,通过提高光合效率来增加产量潜力,将开启第三次绿色革命。“十三五”期间,在作物高光效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科学家对比碳三、碳四植物叶片结构,揭示碳四解剖学结构和生化途径进化的遗传调控网络,模拟碳四植物高光效回路的特点,设计并优化了6条新的光合作用通路,创制了一批具有类碳四结构、光合效率提升的水稻材料。
他介绍,在人工固氮体系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完成了首个根际联合固氮菌的全基因组分析,鉴定了参与固氮调控的新型非编码RNA(核糖核酸);首次解析了光依赖型类固氮酶的三维晶体结构,重构了根际联合固氮基因表达调控通路和碳代谢抑制调控网络;创建了耐铵泌铵功能模块与人工抗逆高效固氮体系,建立了根际微生物互作、智能传感与气候变化模拟等装置结合的田间评价技术平台。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自 然》)、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利用生物固氮部分或完全替代化学氮肥,可为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