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研究

2021-11-30朱阁

科学与信息化 2021年21期
关键词:劳动力劳动者岗位

朱阁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3

引言

中国的人工智能行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技术不断成熟,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下,由于许多企业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对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人工智能应运而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讨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这一说法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实用意义,它通过模仿劳动者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实现机器的智能思考,代替人进行工作。由于人工智能超强的工作能力与超高的工作效率,所以它适用于非常广泛的工作领域[1]。

1 劳动者就业需求

每个人都可能会有就业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其中就业是第二个层次的内容,即安全的需求。这个需求是在满足了第一层级生理的需求的情况下,人们慢慢在社会中沉淀,学会了使用更高级的技能,对生活的需求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需要长期的稳定的发展,这种更高层次的发展不再停留在基本的生存需求上,而是对更加美好的物质精神生活的向往,在社会中更好地立足等。就业是大部分人所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问题,当他们能够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后,开始对就业有更高的要求,真正的发挥其所长、运用其技能,向更高生活质量迈进,为自己甚至家庭等重要成员谋取一定的利益,实现自我价值。

劳动者就业的需求不受年龄条件的限制,不论是青壮年还是低龄全能老人,都希望可以自主选择就业,并能够顺利就业。而现实表明,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不胜数,学历素质等水平也算得上社会中等层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应达到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但事实却不尽人意,每年都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风潮,就业岗位供不应求,顺利拿到本科文凭后还是只能在家靠父母甚至无所事事。其次是低龄全能老人,这个劳动者群体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各方面技能可能已存在退化趋势,但不得不承认,一辈子的就业生存等经验也足以让其在老年生活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年龄的工作,比如部分企事业单位有专门提供给弱势群体的岗位,这类岗位工资水平不算高,但也足以达到社会最低水平以上的标准。然而,这类工作岗位少之又少,无法满足大部分劳动者。这里仅从年龄上说明了劳动者对劳动岗位需求之大,还有其他许多方面,也都能说明此问题[2]。

劳动者对就业有着迫切的需求,且劳动者资源与社会现实存在着诸多的不匹配。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普及下,劳动者被解雇和有关岗位的增加等问题都有待协调与解决。

2 人工智能的应用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

2.1 消极的“替代效应”对劳动者的影响

“替代效应”是经济学领域的价格调节理论,它是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斯勒茨基,1880-1948)。此概念亦可引申到人工智能这一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会给劳动者就业带来消极的“替代效应”,即在稳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劳动力成本不变,人工智能在企业普及应用,替代传统劳动力精准计算与作业,并提高原有的工作效率,这样对于企业来说,既不需要发放这部分人工劳动力工资,大大降低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也不需要考虑作业的难易程度,定好战略追求经济效益就好。所以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裁员,人工劳动力从此失业,这不是劳动力本身的问题,是社会进步必然带来的部分不平衡[3]。

除此以外,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饱和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企业为了节约劳动力成本和提高效率,在使用人工智能后进行裁员,他们会根据有效合同给予劳动者一份失业保险单,使其保障目前生活水平质量,不至于让他们猛然陷入经济危机。但绝大多数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因已经习惯了此类岗位,再就业相当困难,甚至会发现无法融入新的社会情境,不能够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认知,无法直接再就业,这便造成劳动力再就业难、频繁跳槽、无稳定收入来源等社会问题,劳动市场也会随之产生结构性矛盾,引发一系列问题。

虽然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许多机遇,但由于社会中的劳动力多样复杂,也会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等条件的限制,无法更好地与人工智能时代进行接轨。即使是受过更高教育的当代大学生,也需要专门学习有关人工智能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原理,要想真正引领人工智能,就要把握好其各方面功能与机制,时刻准备着人工智能给劳动者就业带来的冲击[4]。

2.2 人工智能解放劳动力的积极影响

人工智能的应用,一是为了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降低劳动力成本,二是为了解放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高危行业劳动力,让其拥有高层次低风险等岗位的选择。人工智能的应用在诸多领域可以替代劳动者运作,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不排除大量高危作业的可能,伤亡事故常发也给相关企业带来了诸多困扰。据统计,2019年3月,全国发生建筑工程事故43起,死亡人数55人,重伤人数8人。人工智能在高危行业的发展与应用,让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了较大保障,企业免于承受伤亡事件带来的经济赔偿压力。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使得许多劳动力从中解放出来,有利于促进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缩短劳动时间,减轻工作压力,让大脑和体力充分休息,挖掘与发展其他潜能,创造更有益于社会的有价值的劳动成果,提升整体幸福指数[5]。

2.3 人工智能对劳动者就业的机遇

人工智能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给劳动者就业带来了重大机遇。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首要力量,催生着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同时也滋生了许多新型职业,拓宽了工作岗位的供给领域。例如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需要专业管理人士进行指挥操控,这是一项并不简单的工作,需要操控者对人工智能知识进行全面了解与集中学习,通过大量实务与经验积累,才可能掌握对人工智能的操作技能,向其输入编程下达命令等,实现劳动者主观能动性与人工智能客观可操作性的优缺互补。所以,抓住人工智能的应用给劳动者就业带来的机遇,取得人工智能发展的先机,实现人机共舞;接受新时代新技术发起的挑战,做好各种可能结果的对策准备,从容的适应人工智能时代[6]。

3 促进人机协作发展意见建议

人工智能是由人类劳动所创造的,它终将会服务于人类,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提升更高的生活质量,所以在这个人机共处的社会,努力实现人机协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工智能之所以被广泛运用,逃不过传统的生产工具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包括落后劳动者与陈旧生产机器。对于一般劳动者或知识水平有限的劳动者来说,不仅是陈旧机器自身存在的一些功能性缺失,而且也存在着机器操作难度大、操作不灵活等不足,所以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需要改头换面,运用人工智能进行生产操作,也更需要有职业技术水平高的劳动者来胜任这份工作。由于此条件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低等收入劳动者甚至中等收入劳动者的就业难度,使之更难融入社会环境,拉大与知识分子或高等收入劳动者之间的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不论是社会中的何人,都应成为人工智能的“主宰者”,而不能被人工智能这个新成员置之千里之外。为了更利于人类接受与掌控,人工智能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同时降低了操作难度,不再必须依靠高阶人才才可以妥善运用,只要在入职之前集中培训,便可以掌握对人工智能的操作管理,从而有效促进了人机协作[7]。

除此之外,要意识到在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下,未来工作的本质变化的很快,即使觉得走在了技术前沿的时候,但其实被劳动者掌握的技术可能已经被淘汰了。现如今的许多就业技能培训系统仍是比较古老的学徒制,这样的系统有待与现代化体制契合,而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借鉴一种新型金融工具,即“工作抵押”,抵押劳动者的未来劳动力,这种抵押由劳动者将产生的未来劳动力作为专有担保。在人工智能占有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机会的时代背景下,大量劳动者就会失业,而很少数劳动者能够在短期内再拥有下一份工作,那么这些劳动者没有工作了又该如何?在这个系统中,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企业就有了新的方式作为合作的契机,如果劳动者能够在此机构中学到一些技能,企业就会发来没有约束力的雇佣意向书,双方进行供需匹配,在最终被雇用后,这个企业也会获得一定的税收减免。这些意向书对于工作抵押出借方也具有同样的意义,培训学校需要根据赞助企业的特定要求来制定技能培训方案,这样做既是为了贷款条件,也是为了让劳动者在此报名,赚取一定的报名费。这种方法对人工智能占用劳动者就业岗位使得劳动者失业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不论是低收入者、中等收入者还是高等收入者,都有学习对人工智能基本的操控与管理的机会,促进劳动就业岗位的创新与转型,与人工智能技术互补,促进和谐发展[8]。

4 结束语

技术的发展总会产生双刃影响,而人类创造发明新科技的初衷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本身。机器替代劳动者而出现的社会问题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毕竟高效率、低成本的机器可以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失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缺少工作的机会,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需要快速的提高与发展,如果劳动力的培养方式没有重大改变的话,那么科技发展的速度将会远远超过劳动者的适应能力范围,劳动者的进步跟不上科技的进步,才最终是导致劳动就业市场不平衡的关键所在。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

猜你喜欢

劳动力劳动者岗位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在云端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