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基建工作形势及腐败问题探究
2021-11-30张屹立
张屹立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纪检处,云南 昆明 650033)
1 高校基建工作新形势探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校的基础建设也在不断发展。由于高校发展过程中会涌现出很多的新建基础设施项目,伴随着高校基建腐败频发性、大额性特点,高校基建领域的违纪违规行为就难免发生。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仅仅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纪律审查这一栏目公布的高校腐败案件就有50余起,可见,腐败正在成为高校不得不重视的严峻问题,而腐败的高发点——基建工作更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形态。高校的基建项目都是围绕教学、科研等为中心发展的,而随着新形势下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科研需求的不断提高,基建项目也在不断发展与增加。因此,高校基建工作逐渐呈现出大且多、小且细的新形势,所谓大且多表现为投资相对较大,并且相应的大投资项目越来越多,如教学楼等大型单体。小且细表现为高校中各类零星工程,这些小工程越来越成为基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日常教学楼的修缮修补工作或者是广场地面运动场地面等的小修小补工作。相比较教学楼或者体育馆等大型项目的建设工作来说,这些小的修缮工作投入可能很低,但因其呈现出日常化态势也不容小视。
2 高校基建腐败的特点
2.1 普遍性特点
1)频发性。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城、新校区等建设方兴未艾,高校工程建设中的腐败案件也屡屡发生。某省在短短半年时间内,由于某建筑商案发,就有6所高校16位学校领导被查处,发生在基建环节的案件比率高达21%,已成为高校职务犯罪领域的重灾区。
2) 大额性。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教学资源、科研的需求,基建项目越来越呈现出大额性的特点,从一开始的几百万发展到几千万,甚至为上亿的投资,而在建设过程中,因为项目的大额性,腐败行为也就呈现了大额性的趋势。
2.2 特殊性特点
1)隐蔽性。部分项目的腐败行为隐蔽性变得更强,随着新形势下基建工作环节的合理化以及规范化,尤其是招投标阶段为主的重点管控基建工作阶段越来越规范,工作流程更加合理,各种前期中期后期的监控措施、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介入,政府结算审计的严标准、严要求更加使得腐败行为的发生难上加难,因此部分腐败行为也会通过新兴的方式,如微信、即时通讯软件等现代的通信手段来加以实施,隐蔽性更强,更加不易被监管。
2)团体性。高校基建腐败参与人员大多数是学校分管的校领导、基建项目领导人或其他直接经办项目人员,一般参与人员都会多次进行作案。如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刘代宁,在项目过程中先后10次收受人民币14万元、价值 2 000 元的超市购物券和1部高档手机,而所谓团体性,因为工作关系和私人关系,有少部分高校容易在上下级之间形成关系密切的团体,为逃避处罚,贪腐分子会将其他有关人员拉入团伙,避免自己受到处罚。
3 上述腐败问题的解决方式
打击腐败,需要加大腐败犯罪的成本,而审计绝对是打击腐败的重要方式。审计部门要对基建审计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定性,审计部门可以下达审计通知,对违纪行为作出一定的研判;对无权限作出处罚的违纪行为,要及时移送到其他有权限的机关处理。因此,查处基建腐败工作,需要审计部门利用现行审计手段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了解,财务、纪检部门等协同作战。纪检部门通过日常的执纪监督,加强相关腐败案件警示教育的力度,更直接地面对基建腐败,减少腐败案件,使腐败分子更为受到震慑,从而能消除他们的侥幸心理。
治理基建的腐败并不简单,高校一定要利用好跟踪审计这一有效手段,在基建工程开始前、过程中、结束后,做好全方位的审计工作。要达成这些目标,高校纪检、审计一开始就要提高认识,树立好责任意识,要对加强高校基建廉政建设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此外,还必须加大廉政教育工作力度,对基建部门关键的人或关键的事件加强廉政教育以及审计的力度,对日常所产生的问题,审计人员要及时了解审查,对可能发生的问题绝不放过。
3.1 发挥好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事前作用,预警腐败
打击腐败不如预防腐败,做好预警工作可以更好地达成所需效果。审计工作提前介入,关口实现前移,对工程的设计、立项、预算、招投标、合同等阶段进行审计监督工作,能从源头上对基建项目进行更好的控制。
加强立项的审查,要看立项的整个过程是否合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材料审批等是否具备合理性,还要重点审查初步设计的审批等是否合理、进行了足够细致的论证,论证是否合理,是否实事求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初设等有关文件的编制、审批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是否有正常的手续,是否有越权审批等。
同时,高校要加强工程造价实施的管理。项目的预算必须合理,项目的资金也要真实有效。审计部门要对工程项目的预算进行合理性的有效审核;了解其中的工程量的多少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多算或少算的情况;对套项时候的准确性也要有初步的审核过程,选用定额准不准确;并且要对编制依据是否合理作出判断,以及检查资料、手续等是否齐全有效。
3.2 发挥跟踪审计的事中作用,预防腐败
从以往发生的腐败案件来看,施工管理以及购买材料等环节,都是发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因为施工过程如发生工程量的变更、隐蔽工程的覆盖、大批量的建筑材料采购等,都容易给一些腐败分子制造贪腐机会。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事中控制,发挥自身能动性,在这些重点环节发生时,积极介入监督,对需要变更的工程量进行多方审核,对大批量的建材采购等也要履行好相关的手续流程,审计部门或所聘请的第三方造价咨询机构应主动在施工中参加各类现场会议,并且对现场作出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较为宏观地发挥事中作用,在施工过程中有效控制腐败行为的产生以及蔓延。
目前大部分高校是纪检监察与审计的分署办公,这样能更加有效地推进工作,有力推动监督检查的开展;纪检监察人员应该对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备与材料采购等招标及合同签订的合规性进行重点监督检查,通过招标备案制度的执行等相关备案工作方式,更好地对整个过程进行掌控监管。而审计人员或是第三方造价咨询人员应该掌握实际施工中的相关情况,对发生了变更或者需要变更的工程量和费用等,要及时进行审核,及时与其他主体,如施工方、监理方等沟通,以更好地保证发生的工程量或是费用变更的真实与合理。如果在现场发现了问题,应该及时报告工程管理部门,由工程管理部门负责进行处理,审计人员还应该严格把控工程进度款的支付,为结算审计提供依据。
3.3 发挥跟踪审计的事后作用,严惩腐败
在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任何腐败的个人或团体,都会将贪腐的资金进行转移,一些个人或者团体,在完成了腐败行为后,往往会千方百计地将贪腐资金进行转移从而隐藏他们的贪腐行为,审计部门应进行有效的事后审计,对整个基建的情况进行宏观分析,并且对最终的完工情况、工程款结算等进行把控,把握住资金流动这条主线,并且纪检监察部门等相关部门也需要积极重视群众的举报等,对最终查处的案子涉案人员要严惩不贷,产生足够大的震慑作用,从而遏制腐败,更好地发挥审计作用 。
3.4 发挥跟踪审计的疫苗作用,遏制腐败
要发挥跟踪审计的疫苗作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总结;对发生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以及出台办法预防问题的再次出现;对基建中发生问题的部门,要积极帮助其改正并且防止问题的再次出现;对于审计中出现的典型案例,要积极总结,积极开展警示教育强化结果运用;而对于其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案例,更要认真总结,汲取经验,防止再次发生,真正起到审计过后能够预防相应的腐败问题发生的作用,从而使审计能够真正有效地成为反腐的疫苗。同时要加强审计的透明度,尤其是基建项目的审计,过程跟踪审计等环节,建立透明的审计机制,如审计公示、审计结果公示等,更好地促进所有环节在“阳光”下运行,也能更好地保证相关的审计工作开展。
3.5 发挥相关实施细则的准绳作用,根治腐败
遏制基建腐败,要具体到措施,高校可以不断完善高校基建项目采购、招标等工作的信息公开制度,使这些容易让贪腐分子有可乘之机的重点环节暴露在“阳光”下,接受大众的监督,不断加强警示教育、廉政谈话的力度与广度;在此基础上,可以实施高校基建重大事项决策记录本,由专人负责对招标文件的编制、公开比选等环节进行相关的工作和会议记录,保证这些环节的廉洁与公正。重大事项必须由会议决定,如工程的招标,工程量的变更等,均要基建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等多方共同把关,形成会议纪要等。此外,高校需要健全信用机制,对于本校中曾经查处过的基建工作中的腐败参与人员,以及一些参与其中的施工单位等,要取消他们再次参与资格;在信用机制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终身负责制,让项目的决策者、参与者以及各方质量主体,真正担起该有的责任 。
总之,新时代下的高校基建工作形势越来越复杂多变,腐败问题的防治仍然任重而道远,但只需各个参与部门、参与单位齐心协力,协同作战,相信一定能还高校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