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医学大局,明确定位,拓展空间
——第三届全国叙事医学高峰论坛综述
2021-11-30邹明明
邹明明
2021年10月30日,由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叙事医学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临床医务人员、医学生660多人参与了此次会议。另外健康届、人民日报网、广东科技出版社等媒体也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的开幕式由深圳市人民医院耿庆山院长主持。作为会议的主办单位之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党委副书记张广清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到,为了进一步提升医院的照护质量、提高患者的就医满意度、切实回应患者之苦痛,拥有八十年建院历史的南方医院从2018年起以叙事医学作为医学人文建设的主要抓手,在叙事医学实践、教学、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医院成立了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以及医院教职工的叙事医学协会,为叙事医学在院内的传播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期望未来进一步提升叙事医学研究与实践的总体水平。《医学与哲学》杂志名誉主编杜治政教授首先代表医学与哲学杂志社祝贺会议的顺利召开,祝贺叙事医学事业蓬勃发展。他说,叙事医学在我国实践并不长但发展很快,这是因为叙事医学抓住以理解病人为中心、医学温度不够的痛点来完善和充实现代医学,叙事医学为完善现代医学的不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叙事医学在中国已经形成气候,形成南北两方呼应的形势,同时他提出两点希望,一是进一步扩大叙事医学的辐射面,使更多的人,特别是医生重视叙事医学;二是开些小型的会议,有些问题需要讨论,通过讨论形成一些共识,引领叙事医学的发展。未来,《医学与哲学》杂志也愿意与大家一起推动叙事医学的发展,推进医学更好地为大众、为健康服务。
2011年是中国叙事医学发展的元年,《医学与哲学》杂志是国内最早发表系统介绍叙事医学研究的杂志之一,2011年发表了2篇论文[1-2],截至目前共发表有关叙事医学的学术论文112篇。201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举办的第一届叙事医学研讨会,当时只有60多人参会[3];2019年在佛山举办的第二届会议有近500人参加[4];2021年召开的第三届会议参会人员已经有660多人,与以往两届会议参会人员相比,此次会议参会人员的主体是临床医务人员。叙事医学虽然引进我国比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的叙事医学研究专家、学者、临床医生不断开拓了叙事医学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1 叙事医学理论研究的开拓
由于特殊原因,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没能到现场参加会议,但录制了音频,由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部杨晓霖教授代讲主旨发言《奥斯勒的故事与叙事医学》,发言围绕奥斯勒的多重身份,通过讲述奥斯勒与患者、医生同事、家人、患者家属不同维度的故事,阐述了奥斯勒如何运用自己的叙事素养开展生老病死认知教育,进行温情陪伴和哀伤辅导,进行心身全人疗愈,化解因患者死亡可能导致的矛盾危机以及用可能性艺术治愈患者,提出医学是不确定的科学和可能的艺术,是细读聆听和回应的艺术,想象力的艺术和同理心的艺术,发言以奥斯勒的名言“行医是一种最不容易修成正果的修炼”与各位医护人员共勉,倡导将叙事医学作为在行医这场修行中助力医护人员成长的重要人文养分。郎院士认为叙事医学是最为重要的、最能体现医学人文精神的现代医学人文落地模式,它使整个医学变得更人道、更人性、更人文、更有情、更有理、更有效,医患和护患通过叙事医学实现心身相遇,实现共同决策,使我们离精准医学越来越近。
在此次会议召开之前,医学与哲学杂志社联合国内推动叙事医学的几位专家一起,向全国开展叙事医学实践单位的医务人员做了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990份。基于问卷的调查结果,以及多年对叙事医学的理论研究,杜治政教授以《叙事医学:十个提问,一个设想》为题做了主旨发言。第一个提问:应该如何定位叙事医学?叙事医学是通过疾病叙述的故事强化医者对患者的情感,是理解患者甚于疾病观点的强化,扎根于临床,不宜将叙事医学理解为医学人文学,而应该是一门临床学科;第二个提问:叙事医学的目标是什么?直接目标当然是建立医患间的共情,而根本目标是要将影响生命和健康的非生物因素组合为一条完整的医疗线从而改善医疗卫生实践;第三个提问:叙事医学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是要减轻或克服当代医学“情”的不足,激发患者的潜力;第四个提问:如何理解叙事医学的要素和原则?叙事医学似应将反思、互动纳入其中,反思、互动、倾听、归属是叙事医学四要素;第五个提问:如何理解医患之间的共情?共情有相对与绝对共情之分,医患虽同处于医学境遇中,但终究在身份、责任、知识和情境等方面都是不同的两个主体,医生的共情常常是理性的、相对的;第六个提问:如何为叙事医学着陆点的平行病历定位?平行病历在叙事医学中十分重要,意在弥补现行病历对患者的倾诉、感受、医患互动、医生诊治主观感受与反思的忽视,被认为是叙事医学的着陆点,但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护人员没有时间来写,建议先从病房、内科等开始,从年轻医生做起,调整医生的工作时间,让临床医生真正回归临床;第七个问题:能否在所有领域推广?调查表明,叙事医学几乎适用医院的所有科室,但对于肿瘤科、内科和老年科似乎更合适;第八个提问:叙事医学能否融入现行体制性医疗程序中?叙事医学能否站住脚,取决于是否能纳入现行的医疗程序,调查显示医护人员认可叙事医学融入到医患关系的调节、护理、临床查房、疑难重症会诊、现行病历中,而平行病历纳入现行病历是关键;第九个提问:叙事医学是否应贯穿于诊疗全程?叙事医学从倾听患者故事开始,随之而来的是医生反思、医患协商、共同决策、愈后评估,等等,叙事医学不应止于疾病开始的叙事,而应贯穿医疗全程;第十个提问:叙事医学应否、能否向前行?叙事医学应沿着起始的思路,继续向医患对话、共同决策、患者参与、医患同心合力的医疗前行。对于叙事医学的未来,杜教授提出的设想是:以叙事医学为切入点,扩展叙事医学时空领域,吸收这些年在心理、社会、人文医学诸多方面的成果,以平行病历为中轴,从叙述、倾听、反思疾病的故事开始,将医患互动、共同决策、患者参与、患者感受、医患共行的故事均行纳入,构成一条与现行科学的医疗并列的,以心理、社会、人文等影响生命和健康的非生物因素为主要内容的平行医疗,将平行病历发展为平行医疗,与生物医学的科学医疗相对应,构成对人的身与心、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合一的全人医疗,实现既有生物学层面的患者个体化,也有患者心理、社会、个人特质层面的个体化,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双方满意的医疗服务。杜教授认为,实现这一目标虽然难,但经过努力,待以时日,仍有可能实现。
2011年11月4日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召开的叙事医学座谈会对我国叙事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王一方教授的报告《叙事医学:步入深水区》以此时间为起点,回望了叙事医学在中国的十年,可以说从星点微光到荧光带,亮点频频,一是表现在叙事逐步呈现出类型意义,如癌症叙事、安宁叙事、ICU叙事、护理叙事,等等;二是揭示了叙事医学的本质特征,技术-人文双轨并行,从并包到并重;三是融入教学,教材、参考书、案例库逐步建立,教案、教学方法不断翻新,叙事医学未来的发展已进入深水区。文本、影视、虚拟还原、人文实验室,都是未来十年叙事医学有待拓展的空间,平行病历、复述-再现、共情、反思、医患和谐也将从1.0延申至2.0,步入慢病时代叙事医学也将拓展新的医疗观,引发新的叙事价值。
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唐金陵教授的报告《医学的进步需要人文的帮助》抛出几个话题,什么是疾病?为什么患者越来越多?谁应该是医疗决策的拍板人?医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们为什么质疑不断?20世纪以来,科学武装了医学,仪器颠覆了医学的概念,彻底改变了医学的实践模式,今天医生所看的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未来的风险”,“病人”经常没有现时的病痛,如只是在仪器下发现身患肿瘤,对于患者来说,仪器的诞生使患者失去了话语权,现代医学需要人文把正其道,而叙事的力量正是针对医学中的利益冲突。
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张曦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从规则、媒介和患者角度对病历的批判性考察》,病历是医疗部门记载病情、诊断和处理方法的记录,作为一种档案文体引入检查程序。标准病历的规则性体现了近代医疗知识专业化、体系化、规则化的要求,分析性、物质性的思维主导了病历的构成,但同时也展现了对患者缺乏同理心、缺乏整体认知思维的缺点。平行病历具有突出的媒介性,其内核在于利用文本的隐喻性,敞开医疗过程中被现有科学话语所遮蔽的内容。从前现代病历,标准病历再到平行病历,病历发展变动的核心在于聆听患者的声音,而这一要义未来很可能会促进平行病历与标准病历的融合。
2 叙事医学的临床实践开拓
中日友好医院的张凌医生是一位资深的叙事医学临床实践者,从2013年开通自媒体,本人同时也发动进修医生记录治疗过程,反思医疗现状与工作中的不足,患者讲述与疾病共存的故事。她的报告《叙事医学在肾透析病人管理中的应用》讲到,通过叙事医学,医者能客观、真实地聆听和记录患者故事,与患者共情,培养深度诊察能力;患者能记录自己的诊疗历程、患病后身心的困境及应对措施、向医护倾诉治疗需求、获得外界支持,最终达成医患共同决策。叙事医学带来了医疗实践的转变,看病也要看人,在诊疗实践中,有两个专家——医生专家和患者专家,医生掌握专业技能,患者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早在2013年开始开展全员书写平行病历,截至2019年,共累积3 043份[5],陆夏医生也很早就参与到平行病历的书写,他的报告《相信文字的力量:平行病历的人性与温度》总结了书写、阅读平行病历的收获。为何医生越来越冷?同情心被侵蚀,傲慢心逐渐膨胀,不畏艰难的担当日渐丢失,自己刚入职时也曾经历傲慢与不自知,在接触、书写、阅读平行病历后发生了改变,包括作为书写者促使进行深入而持久的思考,作为阅读者可以从别人的文字中获得启发、温暖和力量,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建议医生多读疾病故事,通过平行病历培养叙事能力,但需持之以恒。
3 叙事医学在医院管理中的开拓
叙事医学同样可以在医院管理、文化建设、医学服务质量提高等方面发挥作用。杨晓霖教授以《医院叙事生态与和谐关系构建》为主题做大会发言,报告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医院叙事生态,医院叙事生态是由医院管理者、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的叙事素养和叙事关系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叙事系统。和谐的医院叙事生态对医护人员个人心身健康和职业发展、患者及其家属全人健康的实现以及医院整体和谐关系构建意义重大,可以全面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力。在医院管理中融入叙事医学理念,可以让科室里的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就像天堂里互相帮助、互相滋养的人一样,建立生命共同体关系,能互相依赖,和谐相处,健康快乐地工作和成长。全球叙事转向中也出现了叙事管理学,未来也是叙事医学有待进一步开拓的空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刘军教授的报告《人文医院建设中多维叙事空间构建的实践和探索》,介绍了医院以叙事医学为抓手推进人文医院建设的工作,明确叙事医学传播的主线和策略,紧扣主题坚守、视角多元和载体创新;关注医学发展进程和医疗服务过程中人的情感和诉求;纪实与故事相融的叙事风格;综合运用新闻报道、短视频、MV、微电影、人文丛书等多种方式,建构医院多维度人文叙事空间。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徐桂华教授的报告是《医学人文素质培养与实践》,学校在教学中一直关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关怀能力,包括价值判断能力、情感交流能力、身心调适能力、精神支持能力、健康帮助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共情能力,而叙事医学是使这些理念得以落地的重要抓手,具体可以从规范行为、转变观念、转换模式、优化流程等方面展开。
在圆桌会议中,几位从事或参与到医院管理的专家对叙事医学在医院管理中如何发挥作用进行了分享。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叙事医学专委会陈德芝名誉主任委员分享了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在推进叙事医学融入临床方面所做的工作,上海推进叙事医学的方式是以学会为依托,面向医学院校和医疗行业,以建设“伦理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渐进式深入,目前已建有12个叙事医学实践基地,其中叙事伦理查房、安宁疗护叙事实践基地更是独具特色。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王华峰副院长介绍了国内首家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和叙事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历程,从最开始的不被理解,到逐步改变认识,再到现在全面推广,短短两年,开展线上线下活动100余场,参与人数多达50万,内容涵盖医护人员身心关爱、患者家属哀伤辅导生死教育、疾病叙事科普、病友故事分享,等等,中心被评为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标准基地,叙事医学真正使患者、医务人员、医院管理者受益。南方科技大学盐田医院施培瑶副院长介绍到,作为基层的三甲医院,也一直在做医学人文相关的工作,但对于医学人文到底如何在医院开展,常常感到碎片化、表面化、形式化,医学人文的活动是不是就是举办一次讲座、组织一次培训、做一次礼仪竞赛?叙事医学理念的引入使医院感觉到医学人文落地真正地找到了抓手,近期组织了几次叙事医学师资班的培训,开展了志愿者的招募工作,未来还将筹建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生命健康叙事分享图书馆,医院将会在此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真正使叙事医学发挥作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陈滨副教授、宋慧娟主任护士也介绍了医院实践叙事医学的情况,医院从2019年开始叙事医学研究和实践工作,先从培育叙事素养、叙事能力入手,组织相关培训,同时成立了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成立了医院叙事医学协会,协会成员有200余人,可以说是覆盖了医院的各类人员,举办了医学人文书籍读书报告会和两届叙事故事分享会,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叙事医学成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虽然会议只有短短的一天,但由于实际筹划此次会议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多方努力,出席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临床医生从理论拓展、临床实践开拓、医院管理三个大方面不断丰富与拓展叙事医学的研究领域,形成了叙事医学研究的本土化特色,展现了我国叙事医学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的大好局面;与会者认为,力争将叙事医学,首先是平行病历融入现行医疗程序,是叙事医学能否走得更远、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把握现代医学的长处和短板,以叙事医学为中轴,整合人文社会医学多方面的成果,形成与科学医疗相对应的以健康、生命相关非科学因素构成的平行医疗,为大众提供最满意的医疗服务。叙事医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热切地期盼我国叙事医学迅速、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