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丘和明基于《血证论》治血四法论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

2021-11-30王礼琼陈鹏古学奎何靖指导丘和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四法麦冬五脏

王礼琼, 陈鹏, 古学奎, 何靖(指导:丘和明)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广东广州 51040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1]。现代医学多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术等方法[2]治疗ITP,近期疗效较显著,但多数患者会出现耐药、激素依赖、免疫功能低下、骨髓抑制、胃肠道症状等副作用,远期疗效欠佳。依据ITP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中医学“血证”“紫斑”“肌衄”等范畴,现代中医将ITP名称定为“紫癜病”[3]。丘和明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84年起担任全国中医血证急症研究协作组组长,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血证专业学术带头人。丘和明教授临证60余载,上溯歧黄之道,下承各家学说,学验俱丰,遵古而不泥古。在临床中借鉴清代唐容川《血证论》的学术思想[4],将其中的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用于ITP的治疗,可使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血小板计数达到安全水平,甚至恢复至正常水平,使患者逐渐摆脱激素依赖。以下总结丘和明教授基于《血证论》治血四法治疗持续性或慢性ITP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ITP提供参考。

1 以《血证论》“治血四法”论治ITP的理论基础

1.1ITP病机以五脏亏虚为本,火热妄行为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瞤、瘛、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閟之病生矣。”《血证论》言:“血证气盛火旺者,十之八九”。以上论述均说明了热邪致病的表现。《证治准绳·幼科·诸失血症》的“有气虚而邪热乘之,则血不得循流故道,渗于诸经,亦生走失之证”,以及《黄帝内经》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则均指出了正虚外邪攻袭为发病的重要因素。丘和明教授基于中医典籍,认为ITP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即五脏亏虚为本,火热妄行为标。五脏中,脾主统血,脾虚失摄而致出血;肺主气,肺虚而血滞;心主血脉,心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肝藏血,主疏泄,肝不藏血或疏泄不及,则血溢脉外;肾藏精,精血同源,肾精亏虚或阴亏火旺,迫血妄行,久则阴损及阳。火热有实热、虚热之分。实热者或因外邪侵袭,从阳化热;或因情志过极,恼怒伤肝;或因饮食伤中,湿热内蕴等。虚热者多因久病虚损或素体阴虚,导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丘和明教授强调五脏亏虚中以脾气虚、肝肾阴虚最重要,因肝脾肾与血的生成运行密切相关,且长期服用激素易损伤脾胃,消耗肝阴肝血及肾精[5]。

1.2《血证论》治血四法切中ITP病机治血四法首见于由唐容川的《血证论》,是指“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治血原则[4]。唐氏提出治疗血证“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既与好血不相合……必亟为消除,以免后来诸患,故以消瘀为第二治法。止血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须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阴者阳之守,阴虚则阳无所附,久且阳随而亡,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唐容川[6-7]认为止血时可优先采用降气法,如选用枳壳、半夏、厚朴之降气类药随症加减;祛瘀需根据三焦辨证选方;宁血时重视各种动血原因,辨因施治,强调宁血必宁气,宁气必宁冲;补血分五脏与阴阳,从阴阳而言,强调滋补阴血的重要性,从五脏而论,认为先补肺胃为要,且要先补肺。丘和明教授谨守ITP本虚标实病机,认为ITP的治疗应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治标采用止血、消瘀之法;治本采用宁血、补血之法。

2 以“治血四法”论治ITP的临床应用

2.1 止血为先,以收敛止血、凉血止血治之丘和明教授推崇唐容川“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的思想,认为治疗ITP时首先采用止血之法,即“血之原委,不暇究治,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景岳全书·血证》曰:“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血证论》云:“血证气盛火旺者,十之八九。火热相搏则气实,气实则迫血妄行;泻火一法,除暴安良,去其邪以存其正。”丘和明教授认为出血多是由于血热和体虚作祟,或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止血应以凉血止血及收敛止血为主,凉血止血药可选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小蓟、茜草、藕节、槐花、地榆等,收涩药可选海螵蛸、地稔、仙鹤草、棕榈炭等以收敛止血、扶正补虚[8]。丘和明教授尤擅采用黑色药如十灰散、地稔、熟地黄等以止血,取“红见黑即止”之意。此外,丘和明教授强调对于呕血、吐血、脑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出血症状,应及时采用现代医学抢救手段如输注血小板、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等,病情稳定后再配合中医辨证用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可使患者最大获益。

2.2 辨因消瘀,忌用破血之品《血证论·瘀血》曰:“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离经既久,则其血变作紫血”。丘和明教授认为离经之血便是瘀血,瘀血致病贯穿ITP疾病过程的始终,瘀血为患者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的主要原因;瘀血的发生主要与出血致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有关。针对出血致瘀者可投以止血药,即使用止血法;针对气虚血瘀者补其虚,主以补血法收功;针对寒凝血瘀者,临床常以子宫寒凝血瘀多见,血止之后应以消瘀为先,此时瘀血不去,新血难生,旧血亦不能自去。治疗寒凝血瘀者可依据《黄帝内经》提及的“血者喜阴而恶寒,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以温药治之为宜,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此外,丘和明教授强调,临证消瘀当忌用莪术、三棱等破血之品,以防加重出血。

2.3 宁血即祛因,重在宁心肝肺现代中医学认为ITP[3]的病因如下:感受风、热、燥、火等外邪;情志过极,或肝郁化火,或肝火犯胃;饮食不节,或滋生湿热,或脾虚不摄;劳欲过度、久病体虚,耗伤五脏气阴。丘和明教授基于ITP的病因,提出宁血要谨守病因,血之所以不安者,皆由外邪、情志、饮食、体虚引动故也。宁血即祛因,初必治肺,肺安则血安。因肺为娇脏,五脏六腑之华盖,外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袭;肺主气,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肺在志为悲(忧),悲则气消。丘和明教授治肺以宣肺、清肺、润肺、补肺为法。宣肺善用“风药”,多选用荆芥、防风、连翘等;润肺颇爱选用贝母、桔梗,多配沙参、麦冬;清肺则用蒲公英、桑叶,常伍生地黄、玄参;补肺喜用山药,常加麦冬、党参、五味子[8]。其次,丘和明教授认为情志不调还与肝体失和有关,宁血还需宁肝;提出ITP患者若出现肝郁、肝热、肝阳过亢、肝阴不足等证,可采用疏肝、清肝、平肝、养肝四法进行治疗[9],喜用《医宗己任编》之滋水清肝饮加减,该方为“疏、清、平、养”并用之方。再则,丘和明教授认为宁心亦不可忽视泻心火、养心阴。泻心火常配伍连翘,符合唐容川所言“血生于火,业主于心,则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之说”;养心阴常加丹参、麦冬、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取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意。若小儿ITP伴胃不和卧不安者,常加麦芽、建曲、太子参之类。最后,丘和明教授还特别重视患者健康教育,包括嘱其适寒温、勤锻炼、戒烟酒、节饮食、调情志、常随诊以及动态监测血液指标等,以减少动血之因。由上可知,宁血法除了治病求本外,还体现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经典理念。

2.4 补血即补五脏,重在补肝脾肾《血证论》指出:“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久且阳随而亡,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丘和明教授也认为ITP治疗应以补虚为收功之法。本病之虚或因出血过多,或因久病缠绵,或因长期采用激素治疗致五脏气血阴阳亏虚,若不及时补益虚损,可引起一系列变证。丘和明教授谨守ITP五脏亏虚为本之病机,秉承“脾主统血,运行上下,充周四体,且是后天。五脏皆受气于脾,故凡补剂,无不以脾为主”(《血证论》),“凡病血者,虽有五脏之辨,然无不由于水亏,水亏则火盛”(《景岳全书》),“肝为藏血之脏,……司主血海,冲、任、带三脉为肝所属,故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血证论》)等经典论述,提出补血即是补五脏亏虚,但总以补脾气和补肝肾之阴为要[9]。处方时补肺多用玉屏风散加山药、麦冬;补脾胃多配伍党参、茯苓、白术之类;补心采用天王补心丹加减;补肝肾常以六味地黄丸中“三补”药物组合(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以及桑寄生、龟板、女贞子、墨旱莲、黄精等药[6,9]。同时,丘和明教授强调补气血阴阳应贯穿ITP治疗始终,其中尤为重视滋补阴血及补气生血。重视滋补阴血符合唐容川“补虚一法,当补阳者十之二三,补阴者十之八九”之论,常用“药对”如熟地黄与山茱萸、女贞子与墨旱莲等。重视补气生血,因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常用药对有当归与黄芪、黄芪与麦冬等。此外,丘和明教授在滋阴同时常加用少量补阳药物如巴戟天、补骨脂,喻阳中求阴。即合《新方八略引》所谓的“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意。

2.5 活用四法,随证变化丘和明教授治疗ITP时,以止血、消瘀、宁血、补血为法,自创滋阴止血方为基本方,随症灵活加减。滋阴止血方组成为:熟地黄或生地黄15 g,山药15 g,山茱萸15 g,仙鹤草15 g,地稔20 g,小蓟15 g,连翘15 g,荆芥穗15 g,甘草6 g。方中山药、熟地黄、山茱萸三药相伍,是为“三补”,肾肝脾三阴并补,共收补血之功。若患者热象明显,则改熟地黄为生地黄,以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仙鹤草、地稔收敛止血,小蓟清热凉血止血。仙鹤草还能补虚,地稔、小蓟还能清热活血祛瘀,达到止血而不留瘀,三药合用,止血消瘀。连翘、荆芥穗祛风清热,连翘还可泻心火,荆芥兼有“引血归经而止血之功”。甘草补心与脾之气,调和诸药,亦是补血法之体现。丘和明教授临证处方时,四法各有侧重,但补血法贯穿ITP治疗的始终。若出血症状明显或血小板(PLT)≤20×109/L者,则以止血为先;若患者因感受外邪或情志失调为主要病因者,以宁血法为主;若伴月经不调、痛经者,以消瘀为要;若为慢性或持续性ITP者,常加大“补血”药剂量或数量。辨证加减应用如下:若阴虚火旺者,加黄柏、知母、地骨皮;脾虚湿滞者,加平胃散、党参、茯苓、白术;湿热明显者,加四妙散、车前子;热灼阴精者,加天花粉、石斛、麦冬、玄参、知母;伴反酸嗳气者,加海螵蛸、蒲公英;伴咽痛者,加桔梗、前胡、玄参;伴四肢疼痛抽搐者,加巴戟天、牛膝、桑寄生、杜仲、白芍。

3 病案举隅

患者陈某,女,23岁,2020年6月2日初诊。患者于2019年8月20日体检时发现PLT减少,最低达18×109/L,于外院诊断为ITP,采用泼尼松治疗效果不理想,减停激素过程中PLT复降至25×109/L,后于12月起加用艾曲波帕口服治疗,间断采用激素冲击治疗,疗效仍不佳,PLT波动在8×109/L~29×109/L,遂减停激素及艾曲波帕,求诊中医。刻下症见:双下肢皮肤散在瘀斑瘀点,时有齿衄,疲乏,咽痒咳嗽,干咳为主,无恶寒发热、腹痛腹泻等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脉细。2020年6月2日于我院查血常规,结果如下:PLT 8×109/L。西医诊断:持续性ITP。中医诊断:紫癜病(肝肾阴虚兼外感风热)。治以止血、消瘀、宁血、补血之法。处方:淮山、生地黄、山茱萸、仙鹤草、荆芥、连翘、玄参、麦冬、小蓟各15 g,地稔30 g,桔梗10 g,甘草6 g。共处方14剂,每日1剂,水煎至150 mL,分两次于早晚饭后温服。合用紫癜宁片,每次1 g,每天3次,口服14 d;紫地合剂每次50 mL,每天3次,有出血症状时服用,齿衄时宜冷冻后含漱。同时嘱患者注意保暖,卧床休息,忌食生冷辛辣之物;每2~3 d复查1次血液分析,直至PLT>30×109/L;如有恶心呕吐、呕血、便血等不适,或出现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时,需及时急诊就诊。

2020年6月16日二诊:皮肤瘀斑部分消退,无新发,疲乏感消失,齿衄及干咳减少,伴咽部异物感。复查血常规:PLT 37×109/L。将原方荆芥减量至10 g,去玄参、麦冬、桔梗、甘草,加夏枯草、藕节各15 g,女贞子、墨旱莲各10 g。共处方14剂,煎服法同上。并嘱患者随诊。

2020年6月30日三诊:偶有皮肤瘀斑,无齿衄,咽痒,偶有咳嗽。复查血常规:PLT 52×109/L。遂守方14剂,随诊。后定期每2周复诊1次以巩固疗效。随访2个月,患者病情稳定,偶有皮下瘀斑;复查血液分析,PLT波动在52×109/L~70×109/L之间。

按:本例患者由于素体肝肾阴虚,为阳热体质,加之长期使用激素损伤脾胃,消耗肝阴肝血及肾精,日久阴阳失衡,阴虚火旺,热迫血行,血不循经则外溢而成阴虚火旺之证。热伤血络,故见皮下出血;虚火上炎,则见齿衄;脾胃损伤,运化失常,精血无以化生则疲乏,此次复感风热邪气,侵袭肺卫,故咽痒咳嗽,是为病情加重之诱因;舌红,苔黄,脉细均为肝肾阴虚兼外感风热之象。治以止血、消瘀、宁血、补血之法。处方以滋阴止血方加味治疗,加麦冬养阴意在补血;玄参清热凉血,桔梗宣肺利咽意在宁血。同时配合院内制剂紫癜宁片、紫地合剂加强滋补肝肾、清热凉血止血之力。二诊时患者瘀斑减少,咳嗽减轻,此时风热渐去,阴虚更甚,遂原方荆芥减量,去玄参、桔梗以减弱清热宣肺宁血之力,加藕节清热止血,女贞子、墨旱莲补肝肾。三诊患者病情稳定,遂守方随诊。

猜你喜欢

四法麦冬五脏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愿 望(下)
愿 望(中)
四法防治果园天牛
灵活构造莫失分,运用“四法”妙解题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四法”
听见麦冬在生长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