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2021-11-30邢璐
邢 璐
(中共开封市委党校,河南 开封 475000)
1.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1.1 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产物。城市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为人们带来了现代文明与便利,同时也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近年来,与资源消耗过量、气候变化、水资源污染、土地沙漠化等相关的报道越来越多。例如,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到1994年南极上空臭氧层破坏面积已经达到了2400万平方公里。1999年举办的“世界之水”,联合国专家曾言,世界上有14亿的人口在饮用不健康的水,大部分的水资源已处于被污染的状态。这些事例都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但是,城市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是负面的,也伴随着正面的影响,可持续的、绿色的城市发展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1.2 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城市的生态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所需要的水、土地、空气,同时也是城市进行污染净化、气候调节的基础,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古至今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汉代时期的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古国,曾经是水草丰美,风景秀丽的城市,随着塔里木河的游人增多,滥砍滥伐,随意开发,使塔里木河的水流量不断减少,最终楼兰国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随后被沙漠吞噬。城市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基础,完善的生态系统能确保城市各个领域的正常运转,促使城市的经济增长。同时,城市的自然风光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丰富居民的精神家园促进心理健康。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环境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2.如何实现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总书记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因此,实现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尤为重要。
2.1 加强“两线”管理
加强生态红线的管控,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责任追究的红线管控制度。落实国家有关生态红线划定与管控的有关政策,根据地方实际建立生态红线管理目标,积极设置严于国家红线管控的目标方案,分解目标落实到部门。多方面入手生态红线管控,将生态红线管控方案与城市重大项目相结合,将生态红线管控落实到污染排放许可、节约能源审查、入河排污口设置、用地预审等过程中,从细节处加强生态红线的管控。严格实施生态红线的监管,建设生态红线的监管制度,将生态红线的监管落实到日常考核中,在智能化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技术,建立红线网格监管系统。完善生态红线预警机制与生态红线管控责任制,将生态红线纳入年度考核、业绩评定的体制中,从决策、实施、监管等环节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加强生态控制线管理。加强生态控制线内的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清退与生态修复,合理疏导生态控制线内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合法建筑。探索保护与发展共赢新路径。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契机,按照生态价值有提升、建设用地不增加、建设规模有控制、功能布局有优化的原则,稳妥开展城市更新、土地整备实施新机制。
2.2 转变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
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转变单一消耗资源的经济发展方式,向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面转变。发展利用地方特色,改变靠工业生产支撑城市发展的单一形式,补充城市短板。在城市工业发展中排查落后工业,引入先进技术,减少工业的资源消耗,完善工业污染排放技术,从源头治理生产废弃物,形成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开展城市生态修复,改善民生福祉。优化产业结构,做好城市定位,精准把握地方区域优势。创建产业集聚区,促进新兴产业的孵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创建数字经济城,发展数据、5G为中心的数字型经济产业,带动城市创新型产业发展,转变产业布局。构筑科创平台,依托科创研发中心,发展新技术、新产品,跟踪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扶植一批领先的技术、产品和企业,形成新的产业链。重视文化产业复苏,紧抓大数据、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发展,以及疫情常态化下涌现出的文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通过政策引导、活动策划、园区功能升级等综合措施,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业,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2.3 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建设绿色城市的重要部分,是城市进行生态建设与修复的基础。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握整改契机。创建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对城市的环保基础建设进行摸底排查,找出环保基础建设的薄弱之处及时填补与升级。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进排污管网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水环境质量的提升,加强工业废水全处理,确保工业废水达到排放目标,完善工业废水处理体系,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宣传垃圾分类,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危险物品处理能力,加快危险物品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污泥处理能力建设,严控二次污染,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清洁能源供应能力。采用PPP等多元化模式进行宣传,为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打通资金通道。健全环保基础设施监控体系,加强环保基础建设监管力度,提高管控能力,改变地方执行不严,重塑政府的公信力,保证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对环境基础设施进行集中式、专业化运营维护,在保证环境基础设施高效稳定运行的同时,形成规模效益,提高人财物的利用效率。
2.4 城镇与乡村生态环境一体化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做到城镇与乡村环境一体化。近年来城乡一体化被多次提起,不仅仅是区域的融合,更是经济、产业、生态的融合。进行城镇与乡村生态同步化,要健全排污减排、监测、考核等一系列体系。做到防污治污同步进行,加快城乡污水管网建设,这样可以避免城市产生的污染向乡村扩散,才能有效地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创建绿色可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对化肥、农药的使用进行管理,推进畜禽沼气与污水净化等工程,形成农村生态产业链。加快农村垃圾处理站建设与改善,全面推进城市与乡村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以城市为中心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形成城镇园林化、山岗森林化、农田林网化的整体布局,提高城乡绿化水平,将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为一个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园林体系。
2.5 严格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贯彻法治思想,出台相关的环境监测条例,将环境监测工作考核添加到日常考核中。从城市污染气体、水体水质、生态资源等多方面出发,梳理城市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中的关键问题。构建城市生态环境监测框架、指标体系框架以及标准体系框架,为有效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做支撑。加大环境监测类的人才引进,组织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考核,提高环境监测部门在质量管理上的认识不足,将环境监测工作制度化。添加环境监测设备,改善环境监测设备滞后,增加环境监测用房,提高监测质量。整合监测力量,调整监测队伍,与地方高校联合展开有关环境监测的科研项目,加快监测能力建设。完善环境监测预警机制,采用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式,采用无人机、遥感、网格监管等方式对重点区域精准监测。强化“测管联动”快速响应机制,开展环境监察执法工作,组织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学习,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细化监察执法责任与分工。改变监察执法方式,做到上下联动,执法部门与环保部门联合执法,让监察执法“活”起来。对违反环境保护法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置力度,普及环境现状,引导群众参与其中,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结语
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与平台。在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同时要重视城市生态的建设,做好宣传工作,采用多形式的宣传方式,增强居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使每个人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国内外交流,吸取生态示范城市经验,引进先进的技术、理念。在城市化进程中,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城市健康协调的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栖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