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低度恶性黏液纤维肉瘤1例
2021-11-30高江平卢永良王丹锋
马 晗 高江平 卢永良 姜 虹 王丹锋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泌尿外科,北京 100048)
低度恶性黏液纤维肉瘤是临床罕见的软组织肿瘤[1],膀胱原发更为罕见。我院于2020年10月诊治1例患者,报告如下。
1 病历简介
患者女性,43岁,入院前5 d出现无痛肉眼血尿,B超检查诊断为膀胱肿物、肿瘤可能性大。行膀胱CT检查诊断为膀胱肿瘤,给予断血流胶囊口服治疗,血尿症状改善,收入院治疗。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5年,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5年前出现右侧面瘫,对症治疗后改善;1年前因宫外孕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同期行绝育手术。入院后尿常规镜检示:红细胞(+++),红细胞1910/ul,蛋白(+);泌尿系B超示:膀胱右侧壁近前壁可见一低回声包块,大小约3.1 cm×3.1 cm×3.4 cm,形态尚规则,彩色多普勒B超血流成像显示肿物内可见血流信号,考虑为膀胱壁实性占位。盆腔磁共振成像示: 膀胱右侧前壁可见稍短、等T1稍长、等T2类圆形分叶状肿物突入膀胱内,边界较清,大小约为28.2 mm×30.5 mm×24.9 mm,弥散加权序列成像信号较高,动态增强后可见病变强化,病灶累及膀胱肌层,浆膜层似受累,盆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影。考虑为膀胱右前壁肿物、膀胱癌可能。膀胱镜检查可见膀胱右前侧壁直径3.0 cm球形肿物,有宽蒂,基底深。术前诊断:膀胱肿物,恶性肿瘤。2020年10月28日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经尿道膀胱占位病变电切术,电切镜下见膀胱右前侧壁直径3.0 cm球形肿物,基底宽深,完整切除膀胱肿物及其周围1 cm正常膀胱组织,深达深肌层,部分达膀胱外脂肪层,冲洗出病变组织,彻底止血后留置三腔尿管。过程顺利,术中出血少。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为膀胱肿瘤,低度恶性黏液纤维肉瘤,浸润膀胱壁平滑肌层,肿瘤基底部及部分肌层可见肿瘤浸润。免疫组化标记: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组织标志S-100(-),细胞凋亡蛋白Bcl-2(±),CD99(±),CD34(-),钙结合蛋白(CR)(-),CD68(±),分裂蛋白1转导蛋白样增强子(TLE-1)(+),结蛋白(Desmin)(-),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鼠双微体2(MDM2)(+),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肥大细胞生长因子(CD117)(-),肌球蛋白(Myosin)(-),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p80)(±),细胞角蛋白(CK)(±),CK7(-),CK20(-),抑癌基因p53(±),p63(-),p40(-),S-100p(-),转录因子 GATA-3(-),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20%~30%(+)。患者于术后7 d出院,14 d撤除尿管后排尿正常、控尿佳。随后患者每季度复查腹部、泌尿系统B超、盆腔CT和膀胱纤维内镜,至今未提示有肿瘤复发,因患者个人原因未行化疗和放射治疗(放疗)。
2 讨 论
黏液纤维肉瘤也被称作黏液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类病因未明的罕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1-2]。该肿瘤好发于50~80岁的中老年患者,青年患者很少见,位置多见于四肢和躯干,也见于头颈部、腹膜后、皮下或深部软组织,常具有特殊的遗传学特征,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做出准确诊断[3-4]。病变位于四肢的患者常因发现肢体的无痛性肿块而就医,根据其临床症状、外科检查并结合组织学特点可明确临床诊断;位于躯干的病变因无症状,常因影像学检查发现,确诊主要依据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同时支持。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病变位于膀胱内,家族中无此类肿瘤遗传病史,临床非常少见。患者因出现血尿症状入院检查发现膀胱肿物,病史中无疼痛、尿频、腹胀等其他不适症状。该病的治愈率和复发率均较高,少数患者可出现肿瘤转移。
本例患者的肿瘤组织外观呈分叶状,浸润膀胱壁平滑肌层,肿瘤基底部及部分肌层可见肿瘤浸润。黏液纤维肉瘤组织细胞学常为多种细胞混杂分布,细胞核分裂像普遍。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常为阳性,部分细胞CD68、lysozyme阳性,个别患者出现CD34、SMA、MSA及CD10灶性细胞阳性[3]。外科手术准确完整地切除肿瘤是黏液纤维肉瘤的最佳治疗方案,术后按法国癌症中心联合会(FNCLCC)分级[5]予以全身化疗或肿瘤局部区域放疗。该肿瘤生长缓慢,现中国报告的黏液样纤维肉瘤大部分预后都比较好,3级患者复发率和转移率比较高。本例患者治疗方案为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完整切除肿瘤及其周围1 cm正常膀胱组织,但因患者原因术后未行化疗和放疗,密切随访,最后一次随访时间2021年11月1日,未见肿瘤复发。
本例患者术前未能明确诊断,考虑有如下原因:①该病极为罕见,临床认识不足;②B超、磁共振均未鉴别提示该病变与尿路上皮癌病变的不同;③尿道膀胱镜检查明确发现病变,术前未行病理活检,故未能提示真正结果。故对于少见病例应充分研究,做好鉴别诊断,术前应尽量取组织活检或诊断性电切以明确病理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