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本研修提升与测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 应用能力的研究*

2021-11-30杜玉霞贺卫国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研修校本目标

杜玉霞 贺卫国

(广州大学 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财经大学 信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一、前言

智能时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决定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我国向来重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自本世纪初以来,先后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4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201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2019年,以下简称《意见(2019)》),并通过相关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2020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指南》。《意见(2019)》等政策颁布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组织落实,各省市分别建立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专家组,建设研修平台,开发培训资源,许多中小学按要求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团队,制订了《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以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研修与考核方案》,以下简称“两案”。许多省市为了促进提升工程2.0的顺利实施,在自主申报、评审指导的基础上,设立了一批基于校本研修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试点校,先行先试,探索了一些宝贵做法与经验。但是,在基于校本研修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由 “两案”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有些问题是实施过程中受到有关因素的影响产生的,这些问题制约了提升工程2.0的顺利开展与实施效果,必须及时解决,从而提高中小学“两案”研制的质量,保障中小学通过整校推进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学创新。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等调查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等方法,系统调研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现状与问题;运用归纳法等方法研究提出了提升策略。

首先,运用访谈法等调查法调研了多个省市的数十所中小学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自《意见(2019)》颁布以来,作为提升工程的指导专家,笔者先后对近40所中小学进行了入校调研和指导,发现有些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在规划与实施中存在问题。为了了解更多的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现状与问题,设计了针对不同对象的访谈提纲,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8月,先后调研了广州、佛山、深圳、珠海等地的20所中小学,访谈了信息化管理团队负责人、部分团队成员以及不同学科的教师50人;调研了广东省12个地市60所中小学的“两案”,抽样筛选了30所学校的“两案”进行了文本分析。发现许多学校都存在某些问题,为了解这些问题的普遍性与严重性,通过访谈区域或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和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调研了山东、吉林等省市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情况。调研发现,许多中小学在基于校本研修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正在日益严重地制约着提升工程顺利推进,亟待解决。

其次,运用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调研剖析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与提升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文献调研发现,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杨琳等)、能力测评模型构建(如唐烨伟等)等方面形成了一些较有影响的成果。但是,关于如何基于校本研修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还很少,只有个别学者进行了探讨,主要有刘晓峰等(2021)对上海浦东地区的调研发现,理论学习与教师的实践脱节,面向教师的培训设计缺乏与实践的关联性,导致教师在提升工程2.0实施中疲于应付[1]。谢永朋(2021)研究指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三种差异性:个体差异、环境差异和学科差异[2]。总体分析发现,自2013年以来,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和提升的研究成果增长较快,在评价指标、评价方法、提升路径与研修策略等方面研究形成了一些理论成果;但是,关于中小学如何通过整校推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非常少,这却正是中小学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这对于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校本研修提升与测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对以校为本、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要求,信息化管理团队要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制订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教师研修计划,立足应用、靶向学习,整校推进、全员参与,建立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模式,激发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生动力,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上所述,中小学为了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陆续制订并实施了《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方案》和《学校校本研修与考核方案》。但从中小学制订的“两案”内容以及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过程与结果来看,以下八方面的问题是基于校本研修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时出现的突出问题。

(一)对新技术变革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新技术时代,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发的教育变革,对中小学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对培训者的信息化指导能力、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等都提出了新挑战,许多中小学领导对当前只有具备新型能力素质才能有效应对新时代工作挑战,才能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推动信息化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团队,对学校信息化发展对教学模式变革、管理方式变革的认识不深,对人工智能时代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案的制订不够重视,缺乏长远谋划和顶层设计。

(二)对学校信息化教育现状认识不清

每所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发展状况不同,信息化教学的程度与师资能力水平不同,不同教师自觉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意愿与努力程度的差异性,使学校的信息化教育状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许多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团队没有深入摸查和全面分析掌握本校信息化教育状况,难以准确判断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水平及其优势与不足,导致许多学校制定的“两案”没有系统清晰地阐述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未能分析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程度、应用效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不能提出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强项与短板;导致有些学校的“两案”目标或者笼统泛化,或者杂乱不清,制约了“两案”在引领学校信息化发展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中发挥出应有作用。

(三)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真实状况了解不透

“两案”都要求阐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状况,许多学校对本校已经开展的培训项目、培训专家和培训人次与时长等介绍得比较详细,对培训效果却鲜少提及;有些学校对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比赛、网络学习空间评选和信息化教学优秀案例展示等活动的参与和获奖情况介绍得多,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却谈得非常少,对不同学科教师、不同年龄教龄的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分析研判。方案未说明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哪些方面比较强,哪些方面比较薄弱,没有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整体情况和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摸查和测评,导致信息化团队对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真实状况如同雾里看花,了解不透。

(四)制订的信息化教育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得当

信息化教育发展目标是规定和指引学校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发展目标必须明确得当。《意见(2019)》对此提出了具体要求[3],信息化管理团队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形成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推进智慧学校建设,探索教育、教学、教研、管理、评价等领域的创新发展,确定相应的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主题及教师培训计划。然而,许多学校的“两案”未能清晰地阐述学校信息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愿景,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具体目标表述不够明确清晰。有些学校由于缺乏对发展目标的深切认识,导致其“两案”中出现了将信息化教育发展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目标低阶化、片面化等问题,例如有的学校将使用钉钉、洋葱学院、猿题库等在线平台或软件工具作为校本培训目标,造成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片面理解或误解。有些学校缺乏对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分析研判和顶层设计,导致发展目标混沌不清,“两案”缺乏逻辑,出现了目标表述抽象空洞的问题,使教师难以理清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与方向,难以确定个人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达到哪些目标。

(五)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研修目标游离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必须基于学校发展,立足应用现状,为解决本校教育教学问题服务,并在学校教研活动中依序开展[4](王金涛,2021)。然而,有些学校的信息化团队缺乏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和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制定的培训目标游离于《意见(2019)》的要求和能力提升的实际需求之外。有些学校未能正确理解校本研修的内涵,将校本研修与学校事务性工作和日常管理等混为一谈,个别学校甚至将每月召开的工作例会或每周开展的学生活动也列入培训目标,使培训方案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指引与规范作用;有些学校的研修目标过于笼统泛化,导致中小学教师难以理解发展目标,不知采取哪些行动才能达到目标,例如某学校将校本研修目标表述为,利用多种技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接受式学习变为探究式学习,由单向学习变为多维度学习。

(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研修内容散乱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含的内容庞杂但有一定的系统性,不同学校之间的信息化发展程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差异,同一所学校的教师,由于个人的专业发展理念、年龄、努力程度等的不同,不同教师之间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许多学校没有在校本研修内容设计中兼顾这些差异,影响了校本研修对教师的吸引力和实际作用。有些学校没有理解校本研修与规模化培训的区别,照搬一些规模化培训的内容,脱离学校实际,未能体现教师的研修需求;有些学校在师资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未能积极借助专家、教研员及其他优秀师资,组织有针对性的系统化培训;有些学校未能利用新技术环境的优势,开展网络研修或协作教研,却只依托本校信息化团队的力量设置研修内容,使内容分散零乱;有些学校将校本研修变成了什么都能往里装的大杂筐,学生安全教育、教职工政治学习等活动也被列为校本研修的内容,使校本研修内容脱离研修目标,研修目标难以实现;有些学校没有处理好研修目标与研修内容之间的关系,甚至将二者混为一谈,使教师不知如何行动才能达到提升工程2.0要求的能力水平。

(七)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研修方式落后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要依托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才能有效开展。据调查,我国所有中小学都开通了校园网,许多学校还建设成了智慧校园,建设了功能强大的智慧教室,开通了学校和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许多学校在提升工程的实施中,却并未利用已有的信息化环境与资源,仍然采用面对面的现场研修方式,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助推教师专业发展”[5],没有借助网络将校内外的专家力量和优质资源利用起来,没有将线下研修与线上研修进行整合,造成线上研修与线下研修两张皮,教师被动应付研修的消极现象。有些管理者不能主动学习借鉴新技术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新模式,不了解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开展跨校协作教研、个性化互动教研、在线听评课等新模式和新方法,依然沿用传统的校本研修方式,制约了校本研修的效率与效果。

(八)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测评简单粗放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技术环境下教师应具备的新型专业能力,是在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专业能力。学校在测评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时,要依据一定的测评标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测评。然而,不少学校不重视能力测评,没有建立能够评估和测量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没有主动运用智能测评系统与方法,导致有些学校的测评内容随意化,测评目标与能力提升目标不一致,测评方法落后,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等问题;例如有些学校在校本研修考核方案中要求每位教师在每次研修活动结束后,手写500字以上的自评报告,说明自己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的授课流程;这种笼统粗糙的要求,使自评报告变成了对教案的重复搬家,增加了教师负担,却没有发挥测评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有些学校未能按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相关要求开展测评,个别学校评估时,只要教师没有出现师德师风或教学事故等问题,即可评定为合格以上;有些学校在测评时对教师获得教研课题、发表论文、获得奖励等项目按照国家、省市等不同级别分类加分,却未能考虑这些加分项目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是不是有实质性联系;类似这些简单粗放的能力测评,制约了评价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引导、激励与调控等作用的发挥,影响了提升工程的有效开展。

四、中小学基于校本研修提升与测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

中小学要解决基于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的上述问题,首先要转变管理者观念,在准确研判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状况的基础上,借鉴以下措施,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提升与测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学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

中小学管理者是学校信息化发展和校本研修方案的重要研制者和实施者,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对互联网、大数据、5G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教育变革的认知与观念,对学校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目标与内容制定、校本研修方式的选择与实施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中小学管理者要及时跟踪新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研究前沿,深入研读国家教育现代化的相关政策,分析判断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全面了解教育信息化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深入理解“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6]。主动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积极践行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构建教育新生态的教育理念。

(二)精准研判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痛点

人工智能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变革,使教学过程重组,教育流程再造,在多模态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未来教育更加个性化,更富有灵活性,教师要面对的挑战更加复杂。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或年龄的教师在应对这场挑战时,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各不相同。中小学要组织专家,系统调研本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状况,剖析学校信息化教育的优势与薄弱方面,剖析不同学科、不同教龄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痛点,通过深入调研与多样化测评,精准把握不同应用水平、不同类型、不同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状况,根据能力状况分类分层,厘清每类教师面临的问题与发展需求,避免将全校所有教师混同对待、统一培训的粗放做法,避免对部分教师进行低水平重复培训、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避免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研修需求等问题。客观分析测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真实状况,精准把握能力提升的痛点,是有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三)研制明确合理的信息化发展目标

中小学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离不开学校信息化环境与资源的支持;同样,学校信息化发展要依赖教师的努力,二者是互依互促的动态发展关系。学校在制定信息化发展目标时,要充分研究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状况,研制对其能力提升具有引领和激励作用的清晰明确的目标,使教师既能理解自己在学校信息化发展中应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又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教学和研究将会产生的积极作用与实际价值,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深圳某学校在剖析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制定了学校的一年、三年发展目标,通过教学管理信息化,促使教师智慧教育常态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分层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利用智慧教研系统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能力。通过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融入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促使学校与教师在互促互动中共谋发展。

(四)科学制定校本研修的系统目标

研修目标统领并决定着校本研修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学校在制定校本研修目标时,在研读《意见(2019)》文件的基础上,还要贯彻诸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指导文件或《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行动方案的目标要求[7],并要结合本校信息化发展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状况,依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体系,制定能够着眼当下,放眼未来,制定将长远目标与当前目标相结合的校本研修目标。充分发挥研修目标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指导性和引领作用,使目标将现实性与前瞻性有机结合,体现智能教育发展趋势,激励教师主动应对变革,积极学习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学科教学的方法与技能,使教师既可以胜任当前信息化教育工作,又能够通过应用新技术开展教学创新的主动探索,为未来教育变革做好准备。

(五)协同构建适切的研修内容

学校是校本研修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校本研修以校为本,不同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的研修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研修内容应由学校和教师自主确定。学校管理者要组织人员系统调研教师的研修需求,尊重教师选择研修内容的主动权,并且要注意发挥专家和教研员的专业力量,将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提出的相关要求纳入校本研修内容,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先后提出,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变革,积极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要培养适应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师,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教师转变角色定位,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支持者。又如,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8],要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水平的提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级政府部门对学校教师提出的许多新要求,有些有相似性、相通性和一致性,只是提出的角度不同。学校管理者要深入领会,有机整合这些文件的精神与要求,充分考虑本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多方协同构建能够体现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强制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校本研修内容,使全校教师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同时,又能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开展个性化研修,促进教师的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

(六)利用新技术创新校本研修方式

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教育领域逐步深入的应用,为校本研修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式。中小学可以利用AI教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个性化训练,也可以利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以《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17)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2018)等文件精神为指导,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有机融合,鼓励中小学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在线听课和网络研修等日常研修活动,“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以先进理念为引领,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实际问题为导向”[9],探索网络研修与线下研修及教学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研习相结合、新技术学习与学科教学应用相结合的新型混合式研修方式,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建立教师能力发展的大数据,建立智能化、常态化、个性化的校本研修模式,持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发展。

(七)建设动态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体系

评价教师能力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评价的目标导向、问题诊断、动机激发、过程调控等作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意见(2019)》要求[10],要建立成果导向的能力评估模型,将教师研修学习、教学实践等活动纳入评估范畴,以评促用;提高精准诊断、及时干预和个性化服务,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校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培训基地、实践基地和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基地,中小学要积极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制定既具有前瞻性又符合本校教师特点的评价标准与内容,变革测评方式,“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展教师研修伴随式数据采集与过程性评价”[11],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管理与服务平台,推动开展以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为核心的过程化评价,开展成果导向的全程监测评价,组织调动多方力量多渠道参与能力测评,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建设动态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体系。进而发挥评价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引导、激励与调控等作用,有机整合教师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团队评价、专家评价、管理者评价和系统智能评价的优势,通过多方协作和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互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精准性,通过常态化、智能化、动态化的能力测评促使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学改革创新。

五、结束语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与测评是决定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发展质量与教育变革进程的关键性要素。根据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相关调研和对不同类型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规划与校本研修方案的分析,梳理剖析了基于校本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的八方面主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中小学管理者转变教育观念、精准研判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痛点、研制明确合理的信息化发展目标、科学制定校本研修的系统目标、协同构建适切的研修内容、利用新技术创新校本研修方式和建设动态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体系等相关建议,以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促进校本研修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测评的质量与效果,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创新,丰富教师能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研修校本目标
立足“四个一”,关注园本研修中的教师立场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