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主养白鲢池塘泛塘的原因与分析
2021-11-30王剑科滕忠作叶香尘
王剑科,梁 克,滕忠作,叶香尘
(1.扶绥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 崇左 532100;2.广西水产引育种中心,广西 南宁 530031)
2020年11月19日,广西崇左市扶绥县新宁镇1口约80亩的池塘泛塘,死亡鲢鱼、鳙鱼、草鱼及罗非鱼共计29 300千克。笔者在接到通知后随即到达池塘对现场进行详细分析调查,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做了简要小结。
一、养殖情况调查
该池塘是扶绥县新宁镇原砖瓦厂取土后形成的一处洼地,面积约80 亩,是经蓄水后逐渐形成的沆塘,由土地所有的村集体以承包的方式发包给现养殖业主。该池塘东南面为林地,西面是左江“大江口”防洪堤,北面是一个住宅小区(池塘与该小区生活污水沟仅有一堤之隔),平均水深2 米。塘堤基本完整,光照充足,池塘水源为天然集雨水和引用经县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的地表水。未配备增氧机、大功率自动投饵机,偶尔投放鸡粪肥水,鱼常年以摄食天然饵料为主、摄食鸡粪中的有机碎屑为辅,池塘边未搭建管理房,养殖管理一般。放养鱼种类:鲢24 000 尾、平均规格0.75 千克/尾;鳙5 600 尾、平均规格1 千克/尾;草鱼3 600 尾、平均规格1 千克/尾;罗非鱼为随自然水体混入、平均规格250克/尾。
二、鱼体检测和水质检测
1.鱼体检测 鱼体表光滑无黏液,眼部、口腔、鳃盖、肛门及体表未见充血点(面),鲢鱼下颌前伸,鱼胸鳍条冲到最前位置伸展、发白,未见寄生虫附着;解剖镜检鱼鳃部结构完整、呈暗红色、无污物、无肿胀;鱼肉未见出血点(面);肝脏呈红褐色,肝棱明显,未见出血点,未见肿胀和坏死区,胆汁充盈,肝胆功能正常;肾脏、脾脏结构完整呈暗褐色,未见肿大;肠道内有食物,肠壁无充血,肠道无充气,未见寄生虫。
2.水质检测 水体呈黑墨色,透明度15 厘米,水温21℃,pH 7.5。事发当日,扶绥县环境监测站到现场提取水样进行分析,反馈结果为化学需氧量64 毫克/升、溶氧1.8 毫克/升、总磷0.75毫克/升、氨氮7.7毫克/升。
三、死鱼原因分析
1.养殖水体受污染 该池塘因自然地理环境,流经其附近水域的有县城、城南新区雨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城南新区企业排放的生产污水。而通常情况下生产、生活污水被引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通过地下管道排入左江。然而在事件发生期间,因不明原因,未经处理的生产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返流进入自然水体并漫灌进入该池塘,造成该池塘短时间内水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直接导致池塘里的鱼快速死亡。
2.基础设施落后 养殖户利用原有老旧沆塘条件,并未对塘堤进行加高修复,使该塘极易崩塌损毁,与外部环境未能很好隔离。同时养殖设施配备不足,增氧设备尚未安装,应对突发情况能力差。
3.防控意识不强 养殖户科学养殖观念淡薄,防范意识不强,在养殖场选址上没能对外部环境作充分调查研究,对养殖外部水域可能受到污染,防止外来不明水体进入重视不够,而且在管理上疏忽大意,没有形成夜间巡塘的习惯,因此在客观和主观上造成了这次经济损失和水环境破坏。
四、应对措施
1.升级改造池塘 建议对塘堤进行夯实、加固加高,防止外部不良水体侵入影响和破坏养殖环境。修建独立进排水系统,随时能够更换水体,优化养殖环境,减少损失,同时做好水质监控。配备多台增氧机,以提高水体溶氧并可以提高养殖密度,提高养殖产量。
2.加强巡塘管理 对于池塘条件较差的养殖区域,必须加强巡塘观察,特别在盛夏和初秋季节,须定期监测池塘水温、溶氧、透明度、氨氮,密切监视鱼的活动状态,尤其在夜晚23 时到翌日早上8 时,水中溶氧少,一旦发生泛塘现象,立即注入新水或提前开启增氧机,增加水中溶氧。
3.提高商品鱼上市频率 采用捕大留小的销售方式,加快成鱼上市,降低养殖风险。
五、小结
根据上述死鱼事件分析总结,一要加强养殖环境的升级改造,配备和合理使用增氧设备,培养有益藻类,增加水体溶氧来提升鱼体生长性能及抵抗负面因子的能力。二在选址上最好选择水资源丰富,无污染风险,交通便利,符合《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沆塘进行养殖。三要尊重科学,多学养殖知识,“人放天养”的模式已经过时,要勤于管理和监测,提高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