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21-11-30王志辉
王志辉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400)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以乡村农业为主的人口规模在继续缩小,而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转变。其关系到农业全面发展、乡村全面进步的全局性任务。在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发展要求开展具体工作时,生态文明建设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笔者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简要探析。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乡村生态治理投入不足、乡村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环境监管力度有待提高等。以下对乡村振兴战略下背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1.1 乡村生态治理投入不足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相较于城市,乡村无论在资金的投入上,还是在科技与政策的倾斜上,都相对薄弱。此外,农村生活环境比较杂乱,缺乏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乡村即便已经建立了垃圾中转站或者净化厂,但由于营运成本过高、专业人才较少,导致大部分污水直接排放到地下,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1.2 乡村居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不强
受传统观念影响和接受教育水平程度的不同,乡村居民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不强,且其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速度较慢,他们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获得经济利益,在生态文明短时间内不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时,他们对生态环境建设常常不够重视,甚至没有建设生态环境的观念。例如,很多村干部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会把重点放在形象工程方面,从而忽视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由于村干部本身缺乏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其更不会向农村居民普及、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导致乡村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更加淡薄,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1]。
1.3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制度不健全,管控力度不够
关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与制度不健全,甚至存在缺陷,导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无法落到实处。加之政府管控力度不够,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与机构,推进机制也不够完善等,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2-3]。
2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2.1 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乡村振兴战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党中央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将乡村振兴提到战略高度,为新时期的农业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也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及其产业的振兴,同时也是乡村生态文明的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进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在改善乡村自然环境的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让乡村人居环境美起来、乡村居民生活富起来。
2.2 生态文明建设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乡村振兴下的新时代乡村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是一场绿色革命,要想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完善城乡结合发展体系,加快推进乡村农业现代化进程,需坚定新发展理念与落实高质量发展政策,发挥好生态文明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引导作用[4-5]。
2.2.1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前提下,为乡村居民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这体现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此外,推进农村产业发展,需要保证乡村生产空间充足、生态空间美好、生活空间适宜,并且严格将生态环境标准纳入乡村产业发展中,深入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美丽宜居的乡村建设目标[6]。
2.2.2 生态文明是乡村产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乡村振兴中生态宜居是重点,只有乡村宜居了,居民的幸福感才会得到大幅度提升。要想加快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生态美的目标,就必须有丰富的物资支撑,而乡村相对于城市的优势就是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建设绿色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初目标,因此,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如果产业不符合乡村振兴的要求,触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红线,应禁止投入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时不得破坏生态环境,应严格控制对乡村资源的消耗,并将节能减排作为重要目标,充分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的特点、优势,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格局[7]。
2.2.3 生态文明是乡村文化永续发展的独特资本。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如果说乡村产业的兴旺反映了乡村资源的发展,那么乡风文明则是乡村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乡村浓厚的乡土气息、淳朴的乡村民俗、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与物质资源等构成了乡村独有的文化元素。相对于城市文化,乡村文化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吸引游客前来游玩,更多的是在于乡村的生态文明是现代人们所追求的绿色理念、健康生活方式等。党和国家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支柱,绿色发展的乡村文化也是乡村的重要支柱,如果脱离了乡村文化的本质,生态性发展也会失去其独有的文化资本,很快成为其他地方发展的替代品,甚至是牺牲品。因此,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文化,必须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3 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3.1 推进生态经济工程建设
推进生态经济工程建设,首先要加大各方面(科技、经济、政府扶持等)的投入力度,为乡村生态经济建设提供基础与保障,以便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例如,在良种研发上,可以充分利用科学知识与科技力量,选出产量高、质量优的品种,并优化农业的灌溉技术和栽培技术;在栽培过程中,可以提高农业机械、水利等的利用率;在种植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农药、肥料等化学物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效益双提升。其次,可以优化农业结构,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体系。例如,可以采用多类型的农业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乡村农、林、牧、渔等多种产业。同时,为提高乡村整个产业链的生产力,可以将农业与工业相结合、城镇与乡村相结合,充分发挥其他产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最后,可逐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例如,可以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生态优势,将田园风光、乡村农庄、家禽养殖及田地种植等多种特色元素转变成具有观赏性的现代农业,打造属于乡村的独特品牌。
3.2 推进生态整治工程建设
党的十八大中,党和中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因此,需设立考核办法与奖惩机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保障性与执行性,同时建设乡村生态文明也需要对应的制度体系与完善的监督机制。首先,可建立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法律与制度。在乡村,很多村民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对生态理念的了解还不深入,而通过健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可以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帮助村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其次,可以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建立多重监督机构。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除了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外,还需要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因此,建立民与管之间的监督机构,可以实现从上至下的透明化监督,贯彻落实生态环保措施,提高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执行力。最后,完善基层政府奖惩机制。不能仅以GDP 的增长作为衡量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唯一标准,还应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等纳入乡村振兴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考评体系中,明确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与奖惩机制。对于村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应从只注重经济效益转变至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的模式上,严格遵守并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损害的责任追究制度,将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充分融入生态整治工程中。
3.3 推进生态文化工程建设
加强引导村民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并将其贯彻落实到底。大部分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其文化水平与文明素养较低。因此,首先需要从乡村居民的生态文明思想意识提升方面着手,加强村民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等相关知识的教育,使村民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观及生态观,及时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其具备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念。例如,政府可以大力宣传生态知识,借助多媒体,培训会等多种渠道,为村民普及生态建设的基本知识,提倡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理念,提升村民在节约、环保、生态等方面的文明素养,形成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让村民明白生态文明建设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最终落实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上。
3.4 推进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优化乡村的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振兴的“硬件”设施。首先,可以优化乡村的结构布局,根据不同功能分区划分不同区域,合理布局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及产业空间,且在划分过程中要符合当地的特色。其次,应加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舒适整洁的生态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加快传统农业向生态型农业转型。最后,推动乡村交通与通信发展,改善乡村道路环境。交通和通信设施的完善可以加强乡村与外界空间的联系,得到最前沿的信息,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有利于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同时,要构建良好的道路环境,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4 结语
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化且庞大的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其建设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应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坚持走绿色优先、生态发展的路径,全力配合党和国家,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