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参养殖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下)
2021-11-30廖梅杰王印庚荣小军范瑞用刘清兵
廖梅杰,王印庚,李 彬,荣小军,范瑞用,刘清兵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2.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00)
海参从育种到投入市场,至少要经过育种、育苗、保苗、养殖、加工、流通6个环节,目前一些海参企业只做其中单个环节,各环节分散独立经营,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程度不高,产品可追溯体系不健全,这样就产生了产品来源不清、信息不畅、竞争无序的情况,终端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无法追踪,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消费信任危机又反过来影响了海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海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海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企业与市场多方面的作用。在政府层面,需要正确引导和监管;在科研层面,需要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在养殖户层面,要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升养殖技术;在市场方面,要搭建信息化平台,推动信息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合力保障海参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
1.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良性发展
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弥补水产养殖业在顶层设计、产业规范、地方发展层面的缺失,需要关注产品安全的把控和产业发展的控制,需要关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政府从海参产业发展的全面性出发,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产业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协调的原则,加强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生产、加工、流通等市场主体有效参与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修订体系,在科学解析海区生物容纳量的基础上,做好养殖功能区划。充分发挥海参的生态功能,改变单一养殖海参局面,解决生态系统脆弱问题,科学规划育苗、养殖的区域和规模,避免盲目发展。坚持适当的发展速度和结构均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宏观调控,倡导海参产业回归理性,协调其在水产各产业之间及其各产业内部的比例,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做到有序、有度、健康地开发养殖资源,保障产业高质量增长。
2.积极推进种业科技创新,规模化培育良种苗种
“发展养殖、种业先行”,种业在水产养殖产业链中占有引领性的战略地位。种业创新是现代农业科技的制高点,要保障海参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海参育种技术体系建设、良种高效制种与苗种规模化扩繁、养殖新对象开发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工作,加快构建传统育种与现代分子育种及基因组育种相结合的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培育品质优、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突破良种高效制种和大规格苗种规模化培育关键技术,构建暖水性海参养殖新对象的苗种繁育与育成技术体系,积极推进良种生态适应性与风险评价技术体系建设,在良种苗种规模化制种的同时,提高良种苗种推广的科学化和精准化。在现代种业体系构建方面,推进国家级原种场和良种场建设,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和人才资源的技术优势,以苗种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创建良种研发、保种、生产、销售以及管理等环节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促进,建设“遗传育种中心+良种场+苗种场+养殖示范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提高海参养殖良种覆盖率和海洋渔业资源的质量。
3.加强海参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从当前情况来看,缺乏规范、成熟的技术体系仍是产业平稳、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需要针对当前产业存在的问题,从产前、产中、产后三大环节入手,开展海参养殖关键技术和新模式研发,加强海参的基础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营养学和养殖生态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阐明相应养殖系统物质能量循环、生态互益机理及其应用策略;革新现有海参养殖技术工艺,基于工程化原理研发不同养殖模式配套的机械化养殖和采捕设施装备;解析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研发出安全、高效的系列化海参配合饲料并优化相应饲喂策略;构建“参-虾-藻”混养的立体化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针对浅海牧场养殖模式,开展海参底播增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立一种可持续产出的生态型增养殖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通养殖生产各环节,借助现代数字化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硬件与软件的融合、数据互联互通,使水产养殖达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高海参养殖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集成上述技术,建立海参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创建更为绿色、生态、智能的产业新模式,保障产业增产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4.推进绿色无抗化防控技术产品研发,加强对养殖投入品的监管力度
病害精准化防控技术与实用化防控产品的研发是解决目前制约海参健康发展的高温灾害及新发敌害的重要手段。安全、合法有效的渔药产品是养殖业者应对养殖病害的有效抓手,因此针对目前新渔药产品审批周期长、流程复杂等现实问题,需加强新渔药等病害防控技术产品研发,提高新渔药申报审批效率,使相关技术产品加快走出实验室,推进生产应用进程,为养殖业者提供更丰富的高效渔药技术产品。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生态社会和水产养殖绿色发展要求,在病害防控过程中要以绿色生态防控为主线,强化重大病害的预警预报技术开发,研发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和微生态制剂等安全、绿色、高效新渔药,研制池塘底部降温设施设备,实现高温灾害的主动防御,集成构建“良种+良法+良策”的海参病害防控技术体系。此外,要加大对水产养殖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准确把握水产养殖用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含义,强化相关养殖投入品的管理,规范水产投入品的审定、登记、生产、经营和使用等行为, 积极推行水产养殖投入品使用白名单制度,依法科学规范生产、销售和使用水产养殖投入品,保障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确保海参养殖行业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
5.搭建技术信息服务与科普平台,提升养殖业者技术水平
养殖从业人员是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和产业技术的实践者,他们对养殖知识的认知和技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产业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益。要确保产业持续发展、渔民稳步增收,就必须提高新科技成果的普及和推广。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加强对海参育苗与养殖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健康养殖技术、行业标准、用药知识等培训班,把技术传递给养殖户,使其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在政策宣贯方面,要加强法规宣贯工作,扫除政策制定、责任监管、法规宣贯之间的盲点盲区,将法律法规内容制作成一张图、明白纸、宣传册等宣传材料,给养殖业者更加直观、便捷的从业指导。此外,积极推进海参产业化技术信息与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追踪和发布产业动态,多途径开展技术推广与示范、疾病远程会诊、人员培训和咨询服务,推进健康养殖的规范与升级,确保海参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重塑消费者信任,保障产业良性发展。
6.推动全产业链一体化建设,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当今国内外市场都对水产品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逐步完善,全产业链模式已然成为水产龙头企业发展的大趋势。采用从企业主体业务向产业链两端延伸的策略,打造一条龙的全产业链模式,从产业链的源头做起,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链接起来,从而把最末端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市场机制和企业计划反馈到处于前端的苗种培育、养殖、加工和流通环节,实现产、供、销的一体化,形成安全、高质、健康的海参产品供应全过程,最大限度地保证养殖产品从池塘到餐桌的安全性,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但由于全产业链模式对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对市场的把控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社会团体的凝聚效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将行业内的要素与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一个开放式、产业集群为主的整体,打造区域性的全产业链产出体系,大幅提高海参从业企业的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和战略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