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德宏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1-11-30张琳
张 琳
(德宏州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云南芒市 678400)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农村改革正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正在全面建设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在蓬勃发展,对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能跟上时代步伐,了解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专门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科技教育的生力军—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通过公益性教育培训,借助于现代媒体对生产者、经营者进行开放式农业科技教育、普及相关科技知识的纽带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德宏是个传统农业州,第一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土面积11 526 km2,总人口131.6万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州“六稳”“六保”稳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稳传统、强特色、创品牌、活流通、补短板”产业发展思路,狠抓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德宏农业经济保持合理增长,农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基础。
一、德宏州农广校现状
德宏州农广校成立于1983年,是隶属于德宏州农业农村局的正科级独立核算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012年云南省农业厅正式认定德宏州农广校为全省7家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之一。经过改革和发展,农广校现有正式在编的教职工7名,兼职教师28名。
二、发展对策
2020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整合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相关要求。“十四五”期间,农广校更应该顺应新时代要求高质量的发展,通过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有能力、懂农业、爱农村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同时,统筹协调好各类培训资源、优化培训内容等教学任务,让更多农民参与学习,提高培训教育的整体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促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关键任务还是在农村人才教育培训上。目前农村的青壮年基本转移到城市务工,基层务农人数持续萎缩,农村生产力结构存在失衡、素质不高的现状,迫切需要农广校发挥“主力军”作用,深层次地推进农业科技教育的发展,在党的“强农富民”政策中发挥积极作用,搭建农民培训平台,为农民培训教育做出贡献。
(一)积极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
德宏农广校的培训重点是面向种植养殖大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头人,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让高素质农民培训教育与德宏州的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积极融合。一方面根据德宏县域经济发展、乡村主导特色产业的技术需求,结合实际来设置产业学习课程;另一方面结合德宏农业生产季节安排培训计划,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针对农业生产实际,请岗位专家、优秀的农业学者制定通俗易懂的课件,辅以课外实践教学。以提升学员素质为中心、以培育能力发展为本位,学员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及培训回访的形式,全面提高德宏的农业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批素质高、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德宏农业发展带头人。
(二)乡村产业振兴与农广校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标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于德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重大历史机遇,也是时代赋予的新任务。随着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把握好《中央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和农民教育培训》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德宏州的经验做法,农广校更应该在农民教育培训上找准定位、明确好方向,坚持上下联动,加强顶层设计,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努力开创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德宏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三)科学制定培训内容
首先紧紧围绕粮食生产、绿色发展、农民增收等,作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重点;其次农广校作为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先锋队”,推进5G、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促进线上线下教育培训有效融合;再次依托云南益农信息社综合服务平台,重点对全国、云南省及德宏州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农产品交易、现代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技术等进行培训,使德宏州各县市的学员掌握一定的采集、发布、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最后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科学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从系统性、科学性出发,以教育培育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相关课程设置如:农业田间生产技能、有机肥的使用、作物秸秆应用、绿色防控、病虫害绿色统防统治、农业法律法规等。
三、新时期的德宏农广校建设
(一)发展田间教学新模式
坚持从德宏实际出发,依托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有关科研技术单位等资源,合理布局田间教学,突出教学核心功能,推出针对性强、实用性好的培训课程。以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为突破,推进农业种植养殖知识以及技能的拓展,实现培训目标、内容以及课程配套衔接,形成一股强劲合力,发挥培训的积极作用。
(二)有服务“三农”的意识及行动力
具有“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服务意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德宏特质的沿边开放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传统的教育培训方式不再实用。因此,打破传统培训方式,有效把握农民群众的培训需求,探索丰富多样的培训方式,主动适应新环境、新条件下农民对农广校的新要求。如何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农广校学习,是我们当前面对的新问题。农民教育培训不仅是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而且还要将成人教育培训合理分配。形式上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入田间地头;评价上把农民满不满意、接不接受、需不需要作为衡量培训的标准。
(三)积极向其他农广校“取经”
摆正心态,虚心向其他地州的农广校学习取经,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任务,进而提高农广校培训水平。田间地头是教学最好的基地,合理布置田间教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依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打造田间实训基地,突出田间教学的核心功能,为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提供实训支撑。
(四)保持德宏农广校传统特色并开辟新路径
在培训种植养殖的理论、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知识的同时,加入最新的农业政策和法规,突破传统模式,减少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性教学。设置短期培训班,实行“一技一训”、“一业一训”,农闲系统培训,农忙特殊培训,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内容上,以实际实效为先,邀请州内或省级专家,结合产业发展思路开展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兼顾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产业发展结构、种植养殖发展及培训人才结构的需要来设置。坚持按需办学、按需施教。课程设置要紧跟行业发展,老师授课应该把最新的实用知识、技术技能教给学生。
新时期赋予德宏农广校的任务是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通过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者的技术及管理技能。德宏农广校在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充分利用德宏及省级的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推动德宏社会经济发展,这是德宏农广校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面向农村、面对农民群众新的历史任务,也是实现德宏农广校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