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渔业产业的发展与分析
2021-11-30梁用本张员超夏黎亮
梁用本,张员超,夏黎亮
(玉溪市水产工作站, 云南玉溪 653100)
玉溪市具有丰富的渔业水域资源。玉溪市水域分属南盘江(珠江上游)、元江(红河上游)两大水系。“十三五”期间,按照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淡水渔业的总体要求,坚持服务“三农”思想,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开展科技进步创新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水产品质量、水生生态和渔业生产“三大”安全,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构建平安渔业,加强渔政管理、调查研究和政策支撑体系建设,努力优化发展软环境,促进了渔业稳步发展。
一、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助推绿色健康养殖
(一)指标完成情况
2020年全市完成水产养殖面积2266.67 hm2,完成稻田养鱼2066.67 hm2。全年统计完成水产品产量14 292 t,全年完成渔业产值超2.6亿元。
(二)基础设施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情况
玉溪渔业受城市建设、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生产空间不断萎缩,制约了渔业生产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调整渔业生产结构,转变渔业增长方式,逐步实现从数量型向数量与质量,效益并重型转变;从单一生产模式向多元化生产模式转变;从资源掠夺型向资源友好型转变。以池坝塘养殖为主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冷水性鱼类流水养殖等,养殖水域得到进一步开发,养殖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观赏鱼、特色鱼类养殖得到发展。养殖区域也从坝区为主逐渐向山区、半山区延伸,生产布局进一步合理化,渔业功能进一步拓宽,从单一生产向休闲渔业、观光渔业、文化渔业等领域发展。“十三五”期间,玉溪按照“主体功能突出、布局结构优化、统筹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稳步推进现代渔业功能拓展区、生态修复区、“菜篮子”保障区和高原特色渔业区建设,加快渔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渔业功能的拓展。
1. 生态养殖。玉溪市湖泊、流域渔业生产主要是生态养殖,每年由政府或企业出资向湖泊、流域开展增殖放流,属无网箱养殖,禁止一切投饵、投料。
2. 水库、池坝塘无网箱养殖。一是人饮水源点禁止一切投饵、投料养殖,以增殖放流为主,放流种苗主要为玉溪土著鱼和鲢鳙鱼;二是池坝塘积极申报水产健康示范场,玉溪市目前在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申报成功的有4家;三是积极开展水产养殖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四是积极开展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发布;五是渔业基础设施以养殖户投入资金改造、建设为主,水产相关部门做好相关技术支持。
3. 水产健康养殖成效。一是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申报成功和养殖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为玉溪健康养殖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二是积极开展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与发布,为玉溪水产健康养殖提供可操作性和养殖标准。
(三)2018-2020年增殖放流情况
2018-2020年完成土著鱼增殖放流662万尾,投入资金517万元。放流的土著鱼品种有鱇浪鱼、抚仙金线鲃、大头鲤、云南光唇鱼、杞麓鲤。通过增殖放流,种群资源将进一步得到有效补充和恢复,增加水生生物种群,促进生态平衡,保护资源环境,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提高公民法律和生态保护意识,有效保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和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
“十三五”期间,玉溪市稻田养鱼稳定在2000 hm2。在贫困县(区)认真抓好稻田养鱼工作,元江、新平、峨山、易门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与示范带动,开展稻田养鱼技术服务培训工作,拓宽综合种养模式。将水稻种植与养泥鳅结合、有机生态稻种植与养鱼结合、土著鱼+稻田模式、元江鲤+茨菇种植模式等等。2018年9月23日,玉溪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峨山摸鱼节,从而带动了稻田养鱼旅游文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玉溪市以稻、鱼为载体,从传统种养模式向观光、休闲、体验等多元化种养模式转变,把乡村农事体验作为富民的新兴产业,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有机结合。
(五)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情况
“十三五”期间,玉溪市通过开展了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流水槽+尾水处理、土著鱼驯养繁殖与推广应用,积极推动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和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工作。
(六)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目前以水库、池塘养殖、特种水产品养殖为主的企业不断增加,对渔业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带动作用,初步形成了以“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水产品加工业具备了一定的转化和增值能力。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渔业产业化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二、缺乏有效措施,渔业产业发展空间受挤压
(一)产业发展与资金投入不相适应
渔业作为玉溪市“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全市水产品“菜蓝子”工程,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投资渠道单一,投资总量严重不足,与全市渔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全市渔业的发展。用于技术推广、池塘节能减排、循环养殖等推广费用极少。据统计,2017年以来渔业除中央、省级财政投入部分资金开展增殖放流和渔政管理外,市财政没有资金投入。
(二)渔业产业面临着“两板挤压”
渔业生产面临着“两板挤压”(即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升和价格“天花板”下移的挤压,渔业生产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当前我国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养殖户经营规模小、渔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条较短、科技支撑能力不强、补贴政策不完善等。
(三)池塘养殖面积萎缩
随着玉溪市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三湖两库”径流区退塘还湖工程的推进,水源保护区的建设,水产养殖水域不断被挤占,一些中小型水库、坝塘的全面禁养,专用养殖塘面积减少,原有的养殖水域被压缩,养殖水域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直接威胁着水产养殖业,严重影响渔业产业健康发展。
(四)基础设施薄弱
池塘养鱼是玉溪市最主要的渔业生产方式,绝大多数池坝塘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历经几十年养殖,许多设施得不到及时维护,严重老化,出现沟渠、池埂垮塌、池塘淤积、蓄水能力下降;水、电、路不配套。
(五)产业发展不平衡
渔业产业发展格局是以满足城市居民水产品消费为主,渔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地处山区、半山区的江川、通海两县,起步晚,基础条件差,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养殖品种以大宗水产品为主,“名特优新”品种养殖开发不足,土著鱼类保护及开发利用率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许多种类已呈现濒危。
三、深化渔业改革,确保产业在新模式下良性发展
(一)做好长远规划
“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观念和思路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它追根溯源,统揽全局,是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养殖规模扩大需要时间和投入,养殖环境有区域限制等,渔业的长远规划决定了渔业的长远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渔业产业发展。强化政府宣传和引导,推动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渔业养殖模式的改变。一方面强化服务,积极引导、扶持养殖企业;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帮助养殖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职能部门把宣传引导工作做细,服务做到位,让渔业产业的发展步子走得更快更稳。
(三)提升精养水平
以开展水槽养鱼技术试验为抓手,提高池坝塘、部分小水库的精养高产水平;以鲟鱼、鳄鱼规模化养殖为重点,以繁殖成功的土著鱼推广养殖为突破口,发展特色养殖,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水平;结合餐饮业、旅游业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四)开展增殖放流
湖泊、河流增殖放流品种以土著鱼(鱇浪鱼、大头鲤、元江鲤、云南倒刺鲃、星云白鱼等品种)为主,水库以改良水质为前提的经济鱼类(鲢鱼、鳙鱼)为主,开展增殖放流,实现渔业资源养护可持续发展。
(五)推动品牌建设
以入选云南六大名鱼的鱇浪鱼、大头鲤以及鲟鱼、鱼籽酱加工,鳄鱼规模化养殖为重点;以鑫辰、振雄两家加工龙头企业为支撑,推动水产品品牌建设,培育渔业精品品牌。提升水产品品质,要做到品种优选,品质优秀,品牌优越。
(六)推广稻田养鱼
加强稻田养鱼,特别是稻田养殖河蟹、泥鳅、鲫鱼等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拓展范围,如荷藕种植与养鱼结合,有机生态稻种植与养鱼结合等,大力推广绿色健康养殖技术。
(七)健全监管体系
规范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从种苗、饲料、兽药源头进行防范,治疗以药物为主(由治疗向预防转变)转向免疫、生物防治、水质调控等符合渔业绿色养殖的方向发展,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强职能监管部门的协同合作和有效监督与管理,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避免和杜绝监管过程中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建立、健全有效的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八)建立产销合作社
产销合作社的成立,加强了渔业生产市场养殖户组织化程度,成员之间互利共赢,实现创收增益;创新了渔业经营体制机制,转变了渔业发展方式;提高了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开拓了水产品市场销路;更加方便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市场反应能力。
(九)延伸渔业产业链
渔业产业链在形式上反映了渔业产业结构的状态,直接影响到渔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实现渔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关键在于建立高效运营的完整产业链,通过构建和发展完整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对渔业养殖、捕捞、加工和中间环节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合理利用,从而实现渔业增收增效。
(十)推进信息化建设
启动“互联网 + 养殖生产”“互联网 +经营”“互联网 +监管”工程,加快渔业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渔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让渔业经济发展插上“互联网 +”的翅膀,实现渔业绿色发展在宽带上增效、渔民在键盘上致富、渔业绿色发展在互联网上繁荣。
四、结 语
总之,通过加快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渔业产业发展,提升渔业自身发展的价值链,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业企业效益提升和渔业资源集约利用,从而促进绿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