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的实践研究

2021-11-30张静

关键词:亲和力思政课思政

张静

(太原学院思政部 山西 太原 030032)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坚持问题意识,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真正落实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的重要标准和要求。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突出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2]新时代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也要坚持问题意识下的守正创新。对照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目前高校思政课总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亲和力不足 思政课要达成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增强亲和力,让大学生喜爱这门课程。亲和力是一种油然而生的亲近感和润物无声的影响力,是评价课程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喜欢程度总体上不容乐观,“56.13%的受访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是‘高度重视,热情有加’,但也有高达43.42%的学生认为参加思政课只是出于对学分的需要,所以勉强应付,还有1.45%的学生对思政课采取消极对待态度,有严重的厌学情绪。”[3]从调查结果来看,半数左右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程度不高,显示思政课对大学生的亲和力不足。影响思政课亲和力的因素,既有受思政课本身理论性较强的影响,也有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方式没有扭转的原因。2019年全国有近1000门课程开设了思政“金课”,但“金课”质量有待提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封闭式”的教育思维、“标准化”的考核方式,仍有不少比例,很大程度影响了思政课的亲和力。

首先,思政课自身“理论性”的内容特点影响亲和力。五门思政课教学内容既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又相互构成了完整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体系。作为公共必修课程,授课对象理论基础参差不齐、理论兴趣千差万别。造成主客体之间在理论内容与学习兴趣之间的错位。其次,“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影响亲和力。高校思政课仍然存在着片面、单向灌输的现象,教育部出台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生师互动、调动积极性主动性,这既说明当下思政课教学方法仍存在着“填鸭式”的灌输现象,也指明了今后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方向。再次,“封闭式”的教育方式影响亲和力。开放式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以开放的视野审视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还存在着“封闭式”教育现象:课堂理论讲授课时较多,社会实践环节薄弱;理论讲授自说自话较多,思想交锋环节薄弱。第四,“标准化”的考核方式影响亲和力。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重知识测验,轻能力考核,少素质评价等问题,缺乏激励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考核机制。

(二)理论教育的说服力不强 坚持以理服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思政课只有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才能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有的学校看似教学改革经验频出,其实以形式代替内容,以手段代替目标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思政课理论教育的说服力不够,既有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也有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对思政课的认识上,有的教师认为讲理论不如讲案例、讲故事更能吸引学生,进而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讲案例、讲故事吸引学生,忽视以案寓理、以理服人的思政课的教学原则。在思政课的授课能力上,有的教师自身理论素养不够,难以将理论讲深讲透,只好“另辟蹊径”,强调吸引力忽视说服力,导致思政课的理论性、学理性不足,从通俗滑向庸俗甚至低俗的现象。教师应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使思政课做到内容为王、以理服人。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不够,理论教育说服力不强,很容易导致形式化、表面化。

(三)贴近生活的指导力不高 思政课是思想课、政治课、理论课,看似很务虚、较枯燥、不接地气,实则同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休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进程,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近现代史学习纲要》通过对中国近代历史重大事件、人物、经济和文化变迁历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责任意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主要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引导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可以说,通过思政课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在实际当中,有的思政课教师在帮助指导学生解决思想和实际问题方面缺乏研究,针对性不够,实效性不强。

(四)联系实际的解释力不够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4]只讲理论而不联系实践或只联系实践而不讲理论,都是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表现。思政课要实现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需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加深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重大社会思潮和重大现实问题。思政课教师在进行理论讲授时,要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社会实际,对学生关注的重大社会思潮、社会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阐释,而不能只在理论说教中兜圈子。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处理得好,就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5]这为当前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明了改革创新的方向。

二、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针对性的实践路径

针对性是指对确定的对象采取具体措施。新时代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就要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精准发力解决问题,使之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灵魂课程和关键课程。

(一)在学理上增强亲近性,把思政课变成学生喜爱的课程 思政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浅出、以容易理解和接受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这是一种教育艺术,也是工作的实践要求。高校思政课面对大众化的公共必修的课程定位、理论性强的课程特点、全覆盖的教育对象,唯有坚持变深奥理论为通俗道理的方法,增强亲近性,才能变成学生喜爱的课程。

1.坚持以案寓理,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要“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6]的要求。故事是文化传统赓续和价值理念传承的重要载体,讲好故事可以把道理讲得使学生愿听,使思政课更加亲和有效。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一要讲好思政课教材中涉及的故事,深度挖掘教材故事中蕴涵的科学理论与深刻道理,充分发挥故事在阐释理论中的作用。二要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补充相关故事,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充实蕴涵理论的故事,讲好相关的历史故事、现实故事、身边故事、红色故事,做到故事的吸引力与理论的说服力、道理的渗透力的有机统一。

2.坚持通俗易懂,善于用大众化的语言讲道理。上好思政课是门艺术,语言表达的大众化与艺术化,有利于缓解理论宣讲学理化与通俗化之间的张力。思政课要说服学生,不仅取决于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彻底性、实践性和人民性,也有赖于语言表达的通俗性、生动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善于用大众化的语言讲道理,一要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政课内容,这是用大众化语言讲理论、讲道理的前提和基础;二要学习革命领袖的语言艺术,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领袖既是理论大家,也是语言大家,他们在阐释革命理论的同时也注意运用群众的语言进行表述,是思政课教师学习的榜样。三要深入群众,深入学生,掌握群众创造的语言、学生喜欢的语言,而不能闭门造车。思政课只有广泛运用学生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才能为学生所接受,使教育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二)在政理上凸显真理性,使思政课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彻底的理论不仅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和价值引导作用。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是坚持内容为王、以理服人,引导学生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于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到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和发挥教师关键作用的辩证统一。

1.坚持形式服务于内容,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从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来看,重形式轻内容、重手段轻目标的现象仍然存在。坚持形式服务于内容,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就要做到思政课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一切讲案例、讲故事等形式与方法的创新都要落脚到以案寓理、以理服人上,通过教师精彩的理论讲解来激发、激活、满足学生的理论需求。离开了内容为王的原则,思政课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化、表面化,甚至滑向娱乐化、浅薄化、庸俗化。

2.坚持发挥教师关键作用,增强思政课的理论说服力。思政课要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必须发挥教师的信仰引导,以理论的彻底性实现以理服人。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是讲不出信仰的味道的。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现有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理想信念教育,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懂真信真教;加强教师队伍的党建工作,实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在思政课教师评优、晋职、评课、考核等方面切实把政治要求放在首位。

(三)在事理上增强实践性,让思政课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熟模式。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理论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是人才培养、全程育人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平台。2018年教育部颁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要结合学校和地方实际,结合各门思政课的特点,改革创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一是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坚定理想信念,深化运用理论解决问题、提升学以致用能力的过程。二是打造成熟、稳定、有效、有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卓有成效的思政课教学要有成熟稳定的实践教学模式。高校要在前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思政课的特点和学校实际,在精细打磨、突出特色、增强实效、探索模式上下功夫。

2.坚持主动回应学生的重大理论关切,增强教育效果。思政课面对的是开放的教育环境、开放的教育内容、开放的青年学生。以往思政课的理论说服力、学理引导力不足,很大一个问题是在开放的教育面前,我们对青年学生关切的重大理论问题关注程度不够,课堂教学与课外影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张力解决得不好。思政课必须切实关注并正确解答大学生关切的重大理论问题,做到围绕学生、对症下药,才能巩固和深化理论教育的效果。

一般来说,大学生的理论关切要么是重大现实问题,要么是思想中存在的困惑。思政课教学要常态化地关注学生、了解学生,主动回应大学生对重大社会思潮、重磅现实问题、重要思想困惑的理论关切,并将这些问题从理论上讲清楚,才能打动学生、说服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度和获得感。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政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