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21-11-30张弘德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张弘德(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 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延伸,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并且赋予工程管理专业更高的期望。从目前的形势上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随着专业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张,呈现了较大的增长趋势。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工商管理专业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技能[1]。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转型,不少关于经济上的系列问题也呈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型应用型人才就处于比较缺乏的状态。社会竞争人才的演变进一步提高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延伸,教育的延伸方向也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在素质教育延伸的过程中,传统理念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化的发展。鉴于此,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主要路径如何?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如何进一步地深化和调整?就成为了目前形势下,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 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乏层次性差别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高职专科中已经开设了这个课程,但是在大学本科院校中也开设了这个课程,在研究生的院校中也开设了这个课程。仅仅只是专业的层次不一样,但是人才培养的模式基本上处于大同小异的状态。工商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有的是战略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有的是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有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相关知识,有的是生产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不管是哪一个领域的知识,都处于比较肤浅的课程设置状态,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上缺少对应的知识深度[2]。在这样的状况下,长久下去,就会让大家感觉到,什么样的事情自己都可以做,但是什么样的事情自己也无从下手。
(二)人才培养目标界定空泛,同质化现象突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以人才培养为建设目标,向着高素质的人才管理方向实施延伸。从目前的形势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方向也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从“精英教育”模式,开始向着“大众教育”模式实施延伸。接下来,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不断延伸,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开始加深。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进一步的细化。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与高阶段的专门人才建设路径,也需要保持合理的匹配性。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高素质和高技能的管理人才都缺少专业本质上的管理需求。甚至还有不少毕业生处于缺少专业特色的地位,甚至还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建设需求。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定位不具体,并且目标空泛,很难满足现代化的发展和建设需求[3]。
(三)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双师型队伍有名无实
工商管理专业在实施高等教育的路径中,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专业质量的高低。但是,在长期的专业体制建设中,不少高校的教师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性不足,甚至还缺少实践性的经验。在长期缺少实践知识的状态下,教师也无法将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更加直观地传授给大家。双师型队伍需要在校内教师的基础上,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建设基础,以此来为下一步的建设路径提供良好的培养需求[4]。
(四)学生适应能力缺乏,学生就业质量堪忧
从目前的形势上看,工商管理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上,缺少建设弹性,并且实践环节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的贫乏。在课程知识整体的设计上,应用的程度不高,专业学生毕业时候适应岗位的能力偏低[5]。甚至到了企业之后,不仅动手能力不足,并且很难满足现代化的人才培养需求。不少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呈现偏低的趋势,并且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可程度也处于不足的水平。
■ 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路径
(一)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宽基础、厚功底”,不仅需要必备知识基础,还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另外,衡量“卓越人才”有别于“普通人才”的关键能力之一就是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之后,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加大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能力。在举一反三的基础上,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建设效果。那么,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在“卓越计划”的基础上,充分的思考学生的个体需求,构建基本的建设框架,满足行业的“需求导向”[6]。以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深化校企合作,保持国际化的延伸路径,向着高素质应用型的发展方向实施延伸。也就是说,工商管理专业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与专业化的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向着复合型的实践人才建设实施发展。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革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实施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统筹规划,加大基础建设,结合不同的阶段,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专业教师就需要在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合理地构建深化改革路径,以企业师资引导,从校园文化向着企业文化的方向实施延伸。其次,到了下一个阶段的时候,学校需要在仿真训练的基础上,传授对应的仿真实验项目教学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教学。也就是说,需要在实习的状态下,提高企业管理社会实践,保持职业意识。在后期的时候,需要教师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在多渠道的基础上,构建工学结合建设平台,满足国际交换课程锻炼建设目标。锤炼学生职业能力,保持对应的创新意识。在学生毕业之前,需要增加学生实战经验,积累毕业实习和创业知识。在“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基础上,构建创业创新平台,以此来满足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需求[7]。在课程的设置上,需要教师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实践课程建设,保持“宽口径”的延伸需求。
(三)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首先,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课程建设方式,结合《创业学》等课程,探究“双渠道”教学模式。将课外活动和专业教学课程相互结合起来,保持合理的创新路径,为下一步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需要在教学多元化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创新性和学分制的建设激情。使用在线教学平台,构建网络课程。完善案例互动教学、经营情景模拟,提高加大合作精神建设,提高互动的趣味性。最后,在双语教学全程化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化的发展视野。在《管理学》的角度上,扩大双语学习的范围,增强专业英语运用能力[8]。
(四)深化校企合作,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需要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基础上,实施“卓越人才”培育计划,实现校企间的深层次合作共育人才建设目标。通过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提升培养的质量。在合作企业中遴选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管理者,增强实践操作经验。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计划。
■ 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卓越计划”的基础上,不少企业也开始深化改革,保持培养的有效路径。在标准化工程人才的基础上,保持前进的动力,培养学生具备更多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综合性能力的提升,正好和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相互吻合。帮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基础,提高对应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