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会计类专业教学方式的转变
2021-11-30周丹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周丹(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 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对会计类人才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早已被取代。现代的企业大多采用会计软件来处理日常工作,在现在日常教学中延续的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模式,学生被动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辅助相应的实训课堂,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是高素质综合化的人才。本文通过在日常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出发,探索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会计类专业教学方式应该如何转变,才能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需要。
■ 财会类专业教学现状
90年代至今,我国的高校会计及相关专业体系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高校教学培养方案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的同时不断进行调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财务、会计工作者。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特别是考虑到21世纪的未来发展趋势,这种教育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启发性思考不足
在会计实际教学过程中,一直延续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高校的授课方式与义务教育阶段趋于相同,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讲解的专业知识,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思考。对于专业课程的认知主要来自于任课老师的专业水平以及课堂讲解的内容和方式。高校的学生将来面临的主要是就业和升学两种路径,如何在学生接触会计专业知识时以主动性思考为主,是教学中应该要考虑的工作。学生的启发性思考不足会导致被动地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样长久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造成局限性思维的局面。
高校本应该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从高中传统应试教育转变为高校的自主学习模式。学习方式也应该由之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转变学生主动性思考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对会计专业更加具体直观的了解,增加专业知识的深度同时有利于我国会计行业进一步发展创新,所以老师应该要逐步转变授课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转为学生启发为主。
(二)部分高校未开设管理学等原理性课程,未能对会计专业知识产生迁移效果
目前,部分高校并未开设管理学等原理性课程。就我而言,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即开设基础会计课程,但未配套设置与会计专业知识紧密联系的《管理学原理》等原理性课程。会计专业依附于管理类大学科下,管理学原理等相关性课程对于会计相关专业课如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等迁移效果是比较重要的,同时学生在学习这类原理性课程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专业课程和会计行业的认识。
原理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对会计工作以及会计专业的认识,如果高校未开设这类课程而是急于学习专业课程,只会让学生知识结构更加抽象,以后进入企业以后无法灵活地适应企业日常管理需要。
(三)教学中缺乏社会实践条件及平台
为满足教育部的要求以及教学工作的需要,许多高校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会计实验室,在进行会计上机课程时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把书本上的知识灵活运用于会计软件中。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的相关工作时,一般是简单的模拟企业的基本业务,如何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等,与企业实际的工作还是有很大区别。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就非常有必要。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大多企业不愿接受学生专业对口的实习,所以最终学生的顶岗实习多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或四年后基本上没有会计实践,这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技能。许多会计学校在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中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的甚至站在会计研究的最前沿,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最终形成了大学式的教学方法。
(四)教师理论知识水平高,但实践经验缺乏
又回到高校教师多为硕士及博士学历,很大一部分人是直接在高校学习毕业后高校工作,实现高校学生到高校教师身份的转变。但是在进入高校做老师之前,一直学习的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所以严重缺乏实战经验。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有的博士学历的教师在教学前都不知道如何填凭证、登记账簿等,这使得教学过程很容易与实际脱节。
虽然一些高校为了防止这种高校到高校直接上岗的现象,在招聘时注明招有几年工作经验要求的人,但是即使是招有工作经验的老师,也会出现与会计专业学习内容相脱节的情况。现在社会上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银行、金融行业以会计专业招聘的员工,到最后很大一部分从事的与会计本身专业知识并没有太大关系,更多是从事一些其他工作。
■ 会计类专业教学方式转变途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开设会计专业启发性课程
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而言较为封闭,这使得教师的思想更新迭代的速度较慢。部分教师刚开始工作时的教学方法一直延续,导致传统的理念得不到更新,影响教学效果。更新教育理念刻不容缓,高校应该推动理念的更新。选举有前瞻性的领导带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选取优秀的对标院校积极学习。参观培训不应走马观花,不再应付任务。而是先有优秀的模板,才能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调整、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顺应社会的需求。
培养学生主动性、启发性思考,要搭建启发性课程的平台。通过原理类课程、导学性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对会计行业及会计专业有简要的认知。导学性课程更是鼓励学生走出去,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在尝试中慢慢总结经验,发散性思考会计的专业知识。这既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又利于推动我国会计行业进一步发展。
(二)改进教学方法,多种授课模式同步
现在的教学方法主要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阶段,学习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既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也会影响学生专业课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改进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要转换思维,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为主。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对会计专业全方位的认识。以“讨论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把传统的课堂转换为生动的课堂,以沉浸式教学让学生体验会计在企业中工作的流程。
授课模式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课堂,还体现在多种授课模式中。现在,为了增加学生会计学习的真实感,很多高校会通过会计机房或者真实场所搭建方便学生简单的理解日常的业务工作。但更多地应该是鼓励学生走出去,通过真实场景体验增加学生对会计专业和会计知识的理解。
(三)把课程思政有效融合教学,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从以前提出的“学科德育”到“思政课程”再到现在的“课程思政”。实际是以“育人”为本质,把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育人工作的融合,对老师有着更高的要求。
高校应该多寻找优秀的领军学校,对口学习先进的经验。同时高校教授及教学名师等应该率先做好表率,成为同事学习和效仿的对象。课程思政不是一步就可以成功的路,在备课时应该改变以前大量的授课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地、多角度地了解时事,在授课过程中以引导、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素质。
(四)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及实习平台
毕业生在毕业前学校通常会有顶岗实习的任务,通过顶岗实习可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联系到正常的工作中,学校通常会搭建实训或者会计实验室等平台。但是实训或者会计实验室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在企业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是如何的。同时,由于学习会计专业的学生太多到底毕业实习很难找到对口的企业,最后实习往往会流于形式。
为应对这种局面,首先高校应该与一些企业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每年的寒暑假、毕业实习等可以把学生输送进对口企业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样无论在知识的巩固方面还是以后毕业生竞争中甚至在高校招生中都可以体现出优势。其次同比电商类专业为学生搭建真实购买平台而言,会计类专业可以建立小企业模式、鼓励学生初创企业等方式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在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同时还可以推动学生未来就业方向选择。最后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前最为关键的一段时期,高校应该更加关注于为学生搭建的平台,而不是最终让顶岗实习成为应付任务的形式。
(五)加强教师有效社会实践机会,增强综合能力
加强教师社会实践,不是仅停留在口头或者单纯的通过国培、省培。通过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等确定需要的会计专业教师应该是怎样的,然后再去按照这种要求去培养和要求教师。教师实践要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所以高校应该严格把控教师社会实践的企业。同时在招聘教师时,对教师的考核不应仅限于讲课等理论知识,应该把理论知识和实操相结合,这样选出来的老师才更符合高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