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经济学》案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探讨

2021-11-30胡帮勇刘耀森重庆三峡学院

营销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硕士经济学案例

胡帮勇 刘耀森(重庆三峡学院)

■ 《农业经济学》课程特点分析

农业经济学是农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是研究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农业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农业领域,研究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的经济科学。农业经济学对于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两个领域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课程,其在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学课程特色鲜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容繁杂,学科交叉性强。农业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农概论、农业现代化、农业要素与集约经营、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社会化、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土地、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财政、农村金融、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等。内容既涉及微观层面,也涉及宏观层面,拥有繁杂的理论体系。从学科特征来看,农业经济学又是一门多学科交融的课程,内容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学和农学等,综合性较强,教学难度较大。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正是由于农业经济学的上述特征,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欠佳,对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是时效性较强。与成熟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理论相比较,宏微观经济学理论教学内容长期趋于稳定,而农业经济学的具体内容可能年年都有小变化,几年就有大变化。以农业宏观调控为例,前些年可能关注的是美丽乡村,近几年可能关注的是精准扶贫,未来几年可能更关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从2004年至今,我国已连续出台了17个中央一号文件,每年的一号文件都关注三农问题,尽管中央一号文件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但是每年关注农业的侧重点不一样,农业政策的变化性较大,而国内的《农业经济学》教材升级换代的速度较慢,若果墨守成规,教学内容就会显得陈旧,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是实践性较强。农业经济学既有理论的广度,也有实践性的难度。比如近几年很热门的扶贫话题,如果有效甄别贫困,如何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如何构建脱贫长效机制等等。这些事不能完全靠理论来解决的,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必须深入农村一线调研,探索实践经验。因此农业经济学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学科,农业经济学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要深入农村一线,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工作,又要从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认知。

■ 《农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经济学教学内容理论深度不够。农业经济学是以“三农”即农民、农村、农业为研究对象,其中农民属于职业或身份范畴,农村属于地域或社区范畴,农业属于产业范畴,因此农业经济学教学内容多学科交叉融合。农业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可能与《农业政策学》《土地经济学》《农村社会学》《环境经济学》《社区管理学》《农业概论》等学科内容重复,学生学过的内容“食之无味”,又不得不学,严重打击了学生积极性。由于农业经济学包罗万象,近年的《农业经济学》教材难以突破在内容和框架上的局限性,教学内容浅尝辄止,无法深入,内容框架模式化,教材讲义等更新步伐缓慢。此外,课程章节注重说教,侧重于宏观层面,大多泛泛而谈,缺乏定量和微观层面的深入分析,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更为罕见,很难体现农业经济学的课程特色。

二是教学手段单一,理论脱离实际。农业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更多是通过点名等方式来强提升出勤率,至于教学效果难以评估。在教学手段上,更多的凭借PPT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由于师生互动性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挫伤学生的兴趣爱好,课后学生也很少通过面谈、电话、微信、QQ等各种渠道与老师探讨相关话题。农业硕士研究生沦为与本科生相差无异的知识被动接受者。此外,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理论脱离实际,让学生成为书呆子,无法用所学的农业经济学理论来解决现实的农业经济现象,缺乏将理论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当然,个别老师的教学内容仅局限于教材,教材的陈旧,加之长期脱离农村,少数老师对“三农”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20世纪,对“三农”问题认识肤浅。有的老师拥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但是一直是学院派、理论派,没有从事过具体的涉农工作,一旦涉及“三农”具体事务,也只能纸上谈兵,成为“秀才式”教师。

三是真正爱农的学生不多。近几年招收的农业硕士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科班出身的极少,本科阶段学农业经济管理的学生几乎没有,本科阶段经济学或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也不多,大多是跨专业考生,生源来源五花八门;二是城市生源比例上升,农村生源比例逐年递减。大部分城市学生对三农问题知之甚少,就算是来自于农村的学生,对三农见解也大多较为肤浅;三是大多研究生不是为了搞学术研究,而是为了获得学位提升就业竞争力。很多农业硕士研究生读的书籍都不涉农,更有甚者,有的硕士研究生从研一下学期或研二就为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等做准备,呈现出研究生不“研”的现象。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当然就不会真正爱农,诸多因素导致现在的农业硕士研究生不能知农、熟农、懂农。

■ 案例化、专题化教学的内涵及在《农业经济学》中的作用

案例化教学是指将案例教学引入到课堂中来,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师生互动性增强,可以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专题化教学是指突破原有课程框架体系的局限性,优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多个专题,各个专题由不同老师完成讲解,做到真正的“专”,避免“泛”的缺陷,使得教学内容更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著名教育专家杜威曾经指出:最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将教材与实践有机结合,能够促使学生找寻教材与实践之间的接触点,理解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养成良好的态度。案例化与专题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农业经济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案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能有效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多地方二本院校都提出了发展转型的新举措,明确了高等教育应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时效性、交叉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作为重庆市第六批研究生优质改革课程,更应该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农业经济学》的课程特征就决定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案例化教学和专题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二是案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农业硕士人才的需要。农业硕士作为专业硕士,其与学术型硕士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一定的区别。学术型硕士更注重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创新意识的提升,而专业硕士更注重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动手能力的提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农业硕士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农业经济学》教学不能再定位于低层次的说教型方式,而是应该把握时代变化,培养懂理论、会实践、适应乡村振兴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由于“三农”问题的时效性很强,每年都会出台新的政策,而目前的农业经济学教材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特别是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为依据,将新案例、新专题导入到课堂中来,突破教材固有框架的束缚,陈旧的知识和内容不讲或少讲,多讲新的知识,让学生接触到农业经济学的前沿知识,使得农业知识更有应用价值,体现人才培养特色。

三是案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突破师资限制,实现学生与教师共同进步。农业经济学传统教学方式枯燥、晦涩,而案例化、专题化教学,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师生互动性较强,有利于提升学生课堂专注力。课堂之外,教师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带领学生进入农业企业、农业观光园、农业产业基地、农户等进行实地调研,进行现场教学。比如,近三年,每年均会带领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农村调研,调研范围覆盖:乡风文明、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农村生态治理等等,现场案例教学,学生积极性很高。案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能力水平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成长。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一名教师上完整本教材,教师单打独斗,不能形成合力,既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又会导致教学内容的固化。专题化教学鼓励形成教学团队,团队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方式,老师根据专业特长分工合作,各上2-3个专题内容,同时合作编制专题案例。由于缩小了教学内容范围,时间更加充裕,能够真正做的“专”和“精”。教学团队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成员共同进步。

■ 案例化、专题式教学模式在《农业经济学》课程中的实施对策

首先,对教学内容调整和优化。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与调整,形成专题。根据教学的实践经验来看,《农业经济学》可以分为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组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五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侧重点,也有可以简略讲的地方,比如在农产品市场中,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内容与微观经济学的供需价格理论重合,在本科阶段作为重点已经讲解,可以一笔带过,而对于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产品国际贸易市场内容学生了解相对较少,可以重点讲解。其他专题也大致如此。就五大专题而言,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农产品要素市场,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学过,因此相对而言可以少花费时间,而农业生产组织是难点,农业产业结构是重点,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热点,均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讲解。

其次,完善案例库。案例要有生命力,要针对性强,要接地气,要紧跟国家大政方针步伐,要与农业经济问题密切相关。教学团队成员近年编写多个案例,其中《万州区龙居镇产业精准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典型案例》《奉节县农村低保对象精准识别创新案例》等优秀案例,面对地方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受到师生一致认可。案例教学中,将学生按学号分组,提前一周将案例发给学生并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案例并查阅文献资料,在课堂讨论环节各组派出代表陈述观点,教师对各种观点加以点评,做好记录,记为平时成绩。

第三,深入农村进行现场教学。农业硕士必须认识农村、熟悉农村,不能在象牙塔中关起门来搞研究。每学期由教学团队教师带队深入农村考察,实施现场教学。近年先后深入万州区长滩镇、盐井社区、龙沙镇、恒合乡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巫溪天元乡等地进行产业扶贫、消费扶贫、乡风文明、留守儿童、医养结合、农村饮用水安全等10余次专题调研。每次调研都有专门主题,让师生带着问题调研,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实践教学。在下村的前一周,老师会交代清楚调研的目的、任务及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学生必须提前查阅文献及相关资料,准备调查问卷和调研问题,做到有备而来,调研不是去农村呼吸新鲜空气,而是实打实地了解、熟悉、认知农村,确保调研不走样,调研返校后学生必须完成3000字的调研总结报告。

最后,完善考核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农业经济学传统考核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期末试卷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试卷考核方式对于本科生来说比较适用,重点考核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但是对于研究生而言,这种考核方式难以考出学生的学术水平。另一种考核方式是期末论文,这种方式看似合理,但是很多学生论文东拼西凑,抄袭成分较重。两种传统方式都难以对农业硕士进行公证的考核。在案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中,对学生的考核更为注重过程考核。过程考核是一种综合考核模式,根据《农业经济学》课程实际,考核分为四大板块:一是考勤,分数占比为10%;二是课堂发言情况,是否积极回答老师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加以评价,分数占比20%;三是案例讨论情况,根据案例讨论准备的认真程度,案例总结的完整程度评分,分数占比30%;四是深入农村调研形成的调研总结报告,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调研方法、查阅的文献、报告撰写质量等综合评价,分数占比40%,根据各个板块的权重值,最终算出学生的期末成绩,这样相对公正、客观和真实,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硕士经济学案例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