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管理要把安全风险治理放在首位

2021-11-30游志斌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灾害预警

游志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

我们要把安全风险治理真正放在城市管理的首要位置,加强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时的“自动响应”制度设计,全面推进韧性社会建设,健全重特大突发事件应对评估制度,持续加强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近日,郑州等地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大面积的城市内涝,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警示我们要把安全风险治理真正放在城市管理的首要位置,加强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时的“自动响应”制度设计,全面推进韧性社会建设,健全重特大突发事件应对评估制度,持续加强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把安全风险治理真正放在城市管理的首要位置

一是要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对推进风险治理工作在整个城市管理架构内的整体性、逻辑性、规范化设计,强化和健全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的安全风险治理职能,完善城市管理各部门内部运行的风险控制机制,探索和确定有针对性、科学实用的安全风险管理流程及方式方法。二是要以科学的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作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应急预案等工作的前提和依据,合理确定城市“安全容量”和“安全红线”;把安全风险治理贯穿到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建设、城市运营管理、城市更新等管理的全周期,严密细致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市规划、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等专项规划,居民生活区、商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要以安全为基石。三是结合城市灾害风险的特点,加强建设项目实施前的评估论证工作,将安全风险治理的基本要求和保障措施落实到城市建设、发展、运行中的全领域、全环节;注意完善城市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综合交通枢纽、隧道桥梁、管线管廊、道路交通、轨道交通、燃气工程、排水防涝、垃圾填埋场、渣土受纳场、电力设施及电梯等各类设施的综合防灾抗灾技术标准体系,提高包括避难避险设施的标准要求,全面增强抗灾抗毁能力。

加强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时的“自动响应”制度设计

一方面,要强化重大风险“应急响应制度设计”。尤其在极端气象灾害等突发事件应对中,如果不考虑自身面临的灾害风险进行临机决断,而依赖上级领导的拍板决策或单位领导层的最终决定,极易错失战机甚至令自身深陷险境,这就需要建立“事前责任划分”制度、“预授权”制度、事后总体评估、责任追究制度等体系化的制度设计,确保面临重大风险时的响应机制能自动启动,最大限度提升决策效率,并防止权力在紧急时不被滥用;同时,要制定科学完备的应急响应法律规范与工作指南(或指令系统),还要进一步研究和强化城市指挥系统、大数据科技支撑、绩效管理、资源保障、关键岗位培训、事后评估等其他相匹配的制度。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有效衔接的工作制度。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是应对气象灾害的关键环节,也是做好应急响应的前提条件,另外,还要重视后续应急响应的协同性、连贯性、整体性制度设计。这就需要持续完善城市应急管理全过程的协调联动机制,建立“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协调协同的工作规范,建立应急响应协调协同领域的专项应急预案(或工作方案);让全社会及所有部门真正重视“发布红色预警”与“启动一级响应”的重大意涵及权威性;要强化应急状态下交通管制、警戒、疏散等一系列防范措施,健全城市应急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快速高效开展应急响应。

全面推进韧性社会的建设

立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推进韧性社会建设,增强巨灾防御能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我国在雄安新区的专项规划中,已经作了重要探索。今后,一是研究完善巨灾应对制度,夯实应急准备、监测预警、信息报告、指挥协调等基本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研究建立高效有序的城市巨灾应对体系,加强极端恶劣条件下的综合保障能力建设。二是持续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韧性能力建设,加强城市交通、供水、排水防涝、供热、供气和污水、污泥、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过程中的综合防灾能力并做好容灾备份系统,促进业务连续性。三是做好应急物资准备,统筹应急力量建设和物资储备并在救灾时统一调度,组织灾害救助体系建设,着眼于巨灾应急物资峰值需求和国际经验教训,建立包括家庭储备、企业储备、法定储备等在内的全社会应急物资保障系统。四是加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基础性工作,开展灾害隐患排查和治理,完善公共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常态化灾害疏散演练;分类分层次做好残疾人、老年人、婴幼儿等社会脆弱群体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安全防护工作,全面提升社会脆弱群体的“强韧化”能力。

注意“从教训中学习总结”

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了多起大城市内涝事件,各地各部门要注意把“从教训中学习”真正变为制度设计,加快健全自然灾害重特大突发事件应对评估制度。着眼于将教训总结制度化,以期能更有效地规范重特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真正提升所有安全管理者的实战水平。比如,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后,该市进行了深刻总结与改进,开展了包括巨灾情景构建、加强监测预警、修改应急预案、完善指挥调度等一系列改进措施。

今后,要不折不扣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底线思维”要求,持续加强城市应急准备,应对“我们不愿看到但不能不有所准备的极端情况”,比如,考虑“城市看海模式”下需要日常准备的救生器材和装备等;可以研究编制洪水或城市内涝潜势地图,提升重点场所或设施的防御能力;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利用短信、微博、LED显示屏、社交APP、电视、社区乡村广播,甚至是“人提醒人”等一切可能的渠道与方式,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尽快传递到每个可能受影响的人;还要研究科学的风险沟通与传播,让群众真正理解监测预警信息的意涵及其可能的危害。另外,还可以建立法定评估、技术评估、即时评估等灾害评估制度,以及引入第三方开展评估的工作机制,以促进灾害应对评估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和客观公正性,以促进城市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防止突发事件应对中类似问题或教训重复发生。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灾害预警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预警型智能包装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和设计
超级秀场 大风预警
灾害肆虐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
预警个啥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