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教育治理方略的总结与深化
——“九个坚持”的历史逻辑与未来逻辑管窥
2021-11-30李云龙
李云龙
(1.北京师范大学 语文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875;2.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出版传媒部,北京 100083)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1]这“九个坚持”是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也是对新时代新形势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向教育和学习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的有力回应。这种深化的认识和有力的回应,既体现了对党领导教育发展百年来的历史经验的总结、继承,也是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中国共产党教育治理方略的探索与发展。“九个坚持”逻辑清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遵循。深刻理解、深入贯彻作为教育治理方略的“九个坚持”,把握其内在逻辑是重要的途径。
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比照下的历史逻辑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2]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基本的理论品格,但只有在深刻把握历史、紧密联系时代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开展。“九个坚持”是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深入回顾、系统总结之后,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就国家治理的概念和意义而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性时间、事件节点,而新中国成立后所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自然可以作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深化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重要参照。
1949年12月23日,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仅仅2个月后,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教育问题作为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摆在了新中国建设者的面前。毛泽东在1949年3月5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3]1440教育是“建设新世界”的新局之下举足轻重的工作。董必武在1949年5月21日的华北小学教育会议上即强调了这一点,“目前革命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华北地区已经完全解放。今后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事各种建设,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建设,教育工作在建设中要占很重要的地位”。[4]329作为与此前这些认识、方针前后相续的理念,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所形成的重要结论,很快浓缩为重要的教育管理原则和法令规章,并演变成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发展所遵循的几个“坚持”。
(一)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教育部首任部长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这种新教育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我们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就是要推行这种教育”,[5]5“由于我国拥有无限丰富的资源,英勇勤劳的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英明的领导……我们新教育的前程是无限光辉与远大的”。[5]7党和政府对教育的全面领导,首先体现在教育方针的制定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第四十一条即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6]10这个由党制定、倡导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为人民热烈拥护和广泛接受,马叙伦谈到这一点时难抑激动之情,“这一纲领是完全体现了毛泽东主席的关于革命的文化教育建设的英明思想。我们真高兴,我们在开始工作之初,就能有如此明确的方针来作为我们的指针”。[5]6
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还集中体现在具体的施政行为上。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和政府在教育管理上的特征突出地表现为“计划管理、高度集中”。马叙伦部长谈到,“共同纲领所列举的这几项工作都是很重要的,都应该照顾着各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各种具体条件,区别先后重轻,有计划有步骤地来进行的”,“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全国的环境和条件,密切配合整个国家的建设来布署我们的工作……我们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这就是稳步前进的方针”。[5]6
为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即成立了文化教育委员会、教育部,并设立了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专门教育管理司局,至1952年11月,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机构成立并逐步健全、完善之后,便先后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和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等多次会议。统观教育行政部门于1949—1952年3年间所发政策法令文件,可以窥得当年行政效率之一斑,先后印发了《高等学校暂行规程》(1950年8月14日)、《专科学校暂行规程》(1950年8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1951年8月10日)、《小学暂行规程(草案)》(1952年3月18日)、《中学暂行规程(草案)》(1952年3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1952年3月31日)等几百项规定,它们覆盖了基本方针、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知识分子政策、政治思想教育、学制改革、工农教育、军事干部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教师教育、卫生体育劳动教育等13个门类,奠定了此后几十年的教育行政管理格局。具体施政行为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高等教育部的成立和当年所进行的大规模的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中强调,“为了有计划地配合生产建设,全国高等学校的分布必须根据国家建设的总计划,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全国的教师必须逐步地做到完全服从于人民与国家的整体的利益”。[7]11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70多年来一直被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邓小平在1985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8]171江泽民在1999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8]281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9]
(二)开展政治思想教育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专门指出,“新区学校安顿后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5]10即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这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首先要反对买办的、封建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建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倡和鼓励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为增强政治思想教育的有效性,要求理论学习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必须密切结合;必须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的思想问题,确立革命的人生观;自由思考、民主启发,正确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逐步克服不正确思想,巩固提高正确思想;学习需要与生产、斗争、参观等活动相结合。为推动政治思想教育的开展,党中央、教育部于1950年后发布了《关于华北区各高等学校本学期政治课教学计划的几点指示》(1950年10月4日)、《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情况及下学期政治课应注意事项的通报》(1950年10月4日)、《关于加强对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的指示》(195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1950年10月26日)等多个文件。
随着形势的变化,在“建立革命的人生观,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之外,政治思想教育还融入了与时代同步的崭新内容。其中的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是此后一个阶段政治思想教育的重点,1950年全国教育工作的总结中即提到,“经过抗美援朝的爱国主义教育之后,扫除了一部分人亲美、崇美、恐美的错误思想,大大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5]16开展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还被列为1951年全国教育工作的第一项任务,要求除了通过各科教学实施教育之外,还要落实号召青年学生参军、处理接受美国津贴学校等相关任务。
(三)掀起文化建设高潮
毛泽东指出,“随着经济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的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5]71949年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时,全国的绝大部分都已解放,此后的主要任务要由战争转入全面建设。全面建设固然需要人才,然而人才培养涉及多个层次,其中既涉及知识分子改造,也涉及工农干部培养,既涉及文化教育、专业技术学习,也涉及政治思想进步。国家建设对于各级各类人才的大量现实需求,不可避免地要求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并推动文化建设逐步走向高潮。总之,提到国家建设日程上来的教育问题,首先是按照《共同纲领》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去执行,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它“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6]10具体实施上,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6]10
(四)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工作
开展全国规模的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工作,是文化建设高潮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核心内容。毛泽东指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建立新中国的必要条件。”[5]9马叙伦进一步强调,“由于我们的国家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以工农为主体,应该特别着重于工农大众的文化教育、政治教育和技术教育。因此除了我们的社会教育毫无疑义地应以工农为主体外,我们的小学校应该多多吸收工农的子女,我们的中学校和大学校,也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工农青年大大开门,以期大量地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的知识分子,作为我们国家建设的新的坚强骨干。这是中国新教育建设的工程中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工作,我们应该首先努力促其实现。当然我们对一般知识分子干部的培养和改造也决不能忽视的”。[5]6从1951年开始,全国规模的识字教育、扫除文盲的伟大工作开始实施。当时的教育努力去创设这个条件,以便工农大众易于掌握文化科学,作为斗争与建设的武器,作为巩固与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武器。与此对应的是另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人业余补习学校。要求全国的部队、机关、团体和学校都尽可能地为青年工农,首先是为多年参加革命斗争的青年和成年工农干部服务,要求负责地将他们培养成为知识分子,培养他们负担建设任务。《一九四九年冬学运动实施纲要》(1949年10月15日)、《东北人民政府颁布冬学实施办法》(1949年10月24日)、《关于开展1949年冬学工作的指示》(1949年12月5日)、《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1950年12月14日)等政策法令在1949年后的两三年内密集发布,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鲜明教育立场。
(五)围绕工作中心开展教育
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指出,“但我们教育工作者本身……具备全局观点和历史观点,充分认识自己任务的重大……完成自己的光荣的历史使命”。[5]12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作全局的中心,一如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所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接着强调,“这种新教育……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5]8除革命斗争得到了一如既往的强调之外,国家建设成为又一项核心工作。教育部部长马叙伦不只一次提到教育须为国家建设服务,他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全国的环境和条件,密切配合整个国家的建设来布署我们的工作”;[5]6到1951年5月18日政务院第85次会议上总结1950年教育工作,“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5]15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在后来得到了延续,1951年全国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中即提到,“继续贯彻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与经济、国防、政法、文化等建设事业密切配合,培养各种建设人才,首先是经济建设人才”。[5]18经济建设人才最直接、切近的来源是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人才,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在这两类教育中得到了特别的强调,高等教育要“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适当地、有步骤地充实和调整原有高等学校的院系”,“配合建设需要的轻重缓急,今年暑假有计划、有重点地招收新生”,[5]18中等教育要“整顿和积极发展中等技术学校,大量培养中级技术干部……为国家建设服务”。[5]19
钱俊瑞更撰文指出,人民教育应该是着重地发展科学与技术的教育,并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体现在高等学校层面,即是高等学校课程改革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各高等学校理、工、农、财经等学院各系的课程,都要根据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基本知识、专门知识相结合的原则,逐步进行改革。当时最为独特的改革就是,教育部门和经济建设各个业务部门配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添设各种专科学校,并按需要与可能,在各个大学添设比较短期的专修科和短期训练班,比如教育部同农业部合作,在清华大学办八个月毕业的农田水利专修科,同工业部合作,在清华大学办三四年毕业的化工专修班。[7]9,11
(六)关注教师队伍建设
好的教育方针的落实,离不开大量合格教师的参与和支持。然而建国初期,即使是在以巩固、提高为教育目标的老区,师资仍旧是亟需解决的大问题,“现在师资的问题是数量不足,质量不足”。[5]9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此提出改进北京师范大学和各地区大学中的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的任务,改进各地师范教育、加强教员轮训和在职学习,借以培养更多称职的师资。而对于刚解放的新区,师资队伍更为缺乏,因而“争取团结和改进知识分子”便成为了教育工作的关键,“让一般的原有教员安心教下去,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改善”。[5]10即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对于旧文化工作者,旧教育工作者及旧医生们的态度,是采取适当方法,教育他们,使他们获得新观点、新方法、为中国人民服务”。[5]10师资建设一方面需要利用旧有人员、对其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是新生力量的培养。1951年的教育工作的任务中即提到,高等教育要“以各大学现有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育系和个别的文理学院为基础,加以调整,向着每一大行政区办一所师范学院,每一省或两三个省办一所师范专科学校的方向发展,分别培养初高级中等学校师资”。[5]18中等教育要“整顿并适当扩充现有师范学校,增办县初级师范学校”。[5]18为保障教师队伍稳定,在教师待遇上也做了大量工作,要求“对于失业的知识分子要设法安置”,[5]10“各级教育工作者的生活是艰苦的,我们在可能条件下,应设法改善他们的物质和政治待遇。对女教师应照顾其特殊困难”。[5]12到1951年教育工作方针里,仍然要求“在现有基础上适当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对失业知识分子,应继续注意,使他们有学习和参加教育工作的机会”。[5]18,20
为保障教师的政治、工作、生活和其他基本权利,新中国成立前后发布了多项规章制度,比如《华北区小学教师服务暂行规程》(1949年7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通知》(1950年5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救济失业教师与处理学生失学问题的指示》(1950年7月25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关于纠正在学校中把教职员的土改学习变为清算斗争给中南文化教育委员会的指示》(1950年7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处理失业知识分子的补充指示》(1951年1月12日)、《关于人民教师应算为革命工作人员的通报》(1952年9月30日)。而为了培养更多的教师力量,出台了《华北人民政府颁布中学及师范学生公费待遇暂行标准》(1948年12月29日)、《关于大量短期培养初等及中等教育师资的决定》(1952年7月16日)等多项文件。
(七)确立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
《共同纲领》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教育方针,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6]10因为这一方针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可以说上述六个方面的工作都是它的具体体现与坚强支撑。但细致分析这个方针,其本身又从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实施策略上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和阐述。
在发展方向上,它是新民主主义的。这与我国当时所处历史阶段密切相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新民主主义建设刚刚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尚未开始。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报告要点中为此专门解释,“这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其基本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还不是社会主义……这种提倡和学习,目的是在保证和贯彻目前历史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并不是要求立即实现社会主义”。[5]10
对应新民主主义教育,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即是开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民族的”教育首先要求立足于新中国的国情,“我们要充分认识全国的环境和条件,密切配合整个国家的建设来布署我们的工作。我们要充分认识全国教育那种极不平衡的复杂的情况,并正确估计我们的力量,来计划我们的工作……我们决不要不顾情况与条件,企图百废俱举”。[5]6“民族的”教育还要推广已经证明是成功的经验,即“以原有的新教育的良好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某些有用的经验”,[5]8“我们也反对对旧教育采取否定一切,不批判吸收历史遗产中优良的部分的态度”。[5]6-7“民族的”教育更要借鉴他国的经验,“我们有苏联教育建设的经验,供我们的借镜,这是对我们的事业一种很大的帮助”,[5]6“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5]8
对应新民主主义教育发展方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发展道路,在实施策略上自然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它在具体任务的落实上则体现为改革和创新。《共同纲领》已经提出,“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6]10马叙伦也特别强调,“我们对于旧教育不能不作根本的改革……全国教育的制度,各级学校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师资等等,都要求一个彻底的,同时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和解决”。[5]5除了这种建设新教育指导之下的“改造旧教育”,“创办人民大学,培养建设人才”,更被作为“完全新式的高等教育的起点”而特别关注。[5]8-9
二、“九个坚持”的未来逻辑
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所提出的教育方针、政策、任务,反映了党领导教育事业的阶段性任务和要求,它来自于党治国理政的积极探索和新鲜实践,也为70年前教育事业所取得的辉煌的历史性成就所印证,可以认为,它凝结了党领导教育事业的成功经验的精华。历史、当下联系着未来,“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内在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显著特点”。[10]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逻辑关照下的“九个坚持”,产生于新时代的时空环境,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事业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又是“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更是“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九个坚持”作为面向未来的教育方略,把方向、谋大局,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和未来指向。
(一)谋划大局
“九个坚持”深刻体现了党总揽教育全局的治理能力,把握方向、谋划大局、制定政策、促进改革。它所涵盖的九个方面,无一不是教育事业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即根本保证、根本任务、基本定位、基本方向、基本道路、价值取向、根本动力、基本使命和基本保障。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属于根本保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属于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属于基本定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属于基本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属于基本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属于价值取向;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属于根本动力;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属于基本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属于基本保障。
“九个坚持”系统严密、结构合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其中作为根本保证的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作为基本方向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处于统领地位,确保党的教育事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作为根本任务的坚持立德树人,作为基本道路的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作为价值取向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作为基本使命的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属于第二层次,它们是主体所在,涵盖了教育事业需要着力的核心战略与重点任务。作为基本定位的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根本动力的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作为基本保障的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属于第三层次,它们是条件保障,是“九个坚持”的战略依托。三个层次的“九个坚持”环环相扣、相互支撑,既关注到了方向,又确立了目标、提供了方法,准确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构成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完美蓝图。
“九个坚持”所涵盖的内容,超越了一般的个别、具体的事务,它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和根本要求,凸显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方向、目标和重大策略,体现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把方向、谋大局”“总揽全局”的根本要求。
(二)超前布局
对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所确定的教育方针政策,“九个坚持”同其具有实践与理论上的自然的承继关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掀起文化建设高潮、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教育和扫除文盲工作、围绕工作中心开展教育、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在发展方向上确立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开展民族的教育、在任务落实上要求的改革创新,更近似于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化的特定的“九个坚持”。恩格斯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1]443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方针、政策相比,“九个坚持”正是符合这一规律的发展和提升。
这种发展和提升不限于静态的、眼前与历史对照之下的实践反思和经验总结。在新时代、新形势之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创新教育治理来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功能的实现要求教育治理必须体现鲜明的前瞻性和未来指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九个坚持”是“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1]。
“九个坚持”对教育作出了超前布局,是面向教育未来的方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既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变形、不走样。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所指向的本身就是未来特征极为清晰的教育部署、发展动力、目标使命。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所强调的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要发展的是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关注的是教育要“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总之,新时代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九个坚持”,“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又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历史经验,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新的时代篇章”,[12]14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深入理解“九个坚持”的历史逻辑和未来逻辑,才能切实做到实践中的牢牢把握,才能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中高质量地深度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