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视域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多元观照
2021-11-30江苏省无锡市厚桥实验小学
江苏省无锡市厚桥实验小学 李 胜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和具体需求,在综合多重因素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最优化的学习条件,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这段阐释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落脚点还是教学推进过程,都是围绕学生群体展开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要想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必须先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这样设计出来的课堂才更科学有效,才能真正将学生推向深度探索的最前沿。
一、精准导学,观照学生兴趣
无论是何种课程教学,在施教之前,教师都要发挥积极导向作用,对教学资源进行梳理、考量。信息技术教学也不例外。正所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做好充分的教情和学情调查,才能对教学设计方向了然于胸,也才能对施教方法进行有效调整,提升教案的契合度和针对性。调研的基本内容应围绕学生展开,最关键的一点是把握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只有切准了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其探究欲,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进行高效的、自主的学习。
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主题活动1“文字输入比赛”的教学中,对于输入文字,学生并不陌生,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没有那么高涨,学生大多会利用汉语拼音展开操作。教师推出了输入汉字比赛活动:“输入汉字有快慢,你敢接受挑战,一分钟能输入几个汉字呢?如果给出输入目标,你敢于参与输入文字比赛吗?”学生听说要进行比赛,自然有很高的参与热情。为确保输入活动顺利展开,教师先做输入示范操作,给学生传授一些输入方法,让学生先做好比赛准备。比赛活动程序开始启动,课堂瞬间活跃起来,学生的兴趣点得到有效调动。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枯燥,如果引导不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浇灭。教师巧妙设计比赛,用比赛活动导入课堂,切准了学生的兴趣点和感知点。从学生的反应看,课堂导学是非常成功的。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伊始,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并以此为切入点设计多元性导入。不同学生的兴趣点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学情,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教学的要义才会凸显出来,做到教学相长。
二、问题预设,观照学生认知
小学生多以直观思维为主。为此,问题设置是快速激活学生认知最有效的手段。如将知识点的学习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以此为基点进行探索,进而掌握知识,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形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问题设置是传统教学法的代表,它是一种对学生认知进行直接突破的形式,具有简单、高效特点,对突破学习重点有积极帮助。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问题法,教师要从学生认知基础方面展开思考: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度有多少?哪些知识对他们来说是简单的、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哪些知识是学习难点?搞清楚这些问题,教学活动才能顺利推进,教与学之间才能和谐共生。学习“制作主题板报”,这节课的学习主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WPS 文字软件,体验文字软件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教师长驱直入,直接采用问题引导的形式展开设计。“请大家看看这份电子小报,假如让你制作,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将其快速完成?”学生积极主动思索,各抒己见。在表述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还要思考与之相关的问题,一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讨论思考,同时衍生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学生的认知维度也向着不同方向发展。
设置问题时,教师应遵循由浅到难,逐步推进的形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万事开头难,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首先要将他们引入思索的状态,问题是最好的催化剂。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学习的动力源泉,问题的价值度是毋庸置疑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给出学习探研主线,让具体、生动的问题引领学生思维,将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挖掘出来。
三、深度探研,观照学生思维
知识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由表象触碰到内核。在探索知识点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面对学习重难点,学生会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小学生思维是单向的。面对一个知识点,学生只能看到一方面的内容。思维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的认知处于浅层阶段。面对复杂难道的知识点不知道从哪里着手这是很正常的,关键看教师如何引导。
深度研究需要情境支持、活动辅助、实践应用,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和组织,给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学习品质。在教学“插入图片”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采用任务投放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请大家仔细观察下面的文章,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先给出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更强烈。在探索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经验进行不断尝试。当然在尝试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学生先自主研究,解决不了时,积极寻找伙伴的帮助。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是比较浅显的,他们虽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有时会偏离学习轨道。在交流思索中,这种偏离又会得到很好的矫正。探研活动结束后,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把握初见雏形,思维灵敏度得到有效锻炼,认知维度上升到更高层级,为后续针对性引导奠定了基础。
小组合作探究是学习活动重要突破口。具体应用时,教师要从小组划分、任务呈现、合作形式等不同视角出发,进行优化设计,让学生的身心真正“动”起来,形成学习合力,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到极致。在现代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合作学习探索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学生两人或多人一组,进行交流、协作,在思维碰撞中,知识很快得到突破,学生自然会迸发出无穷的学习动能。
四、实操夯实,观照学生素养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应用。如果知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其作用和价值度往往会大打折扣。教学活动中,要想掌握知识的精髓,必须在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及时进行拓展训练,夯实学生基础的同时,增强学习趣味性,为高品质课堂提供保障。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相对简单,理论知识讲解结束后,教师不妨让学生在趣味化、多元化的实操中完成知识内化,增强学习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相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兴趣度更浓。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在理论知识学习过后,及时补充实践操作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学习动能。学习“主题活动1 制作主题板报”时,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具有极强的实践特性,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强化操作应用。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教师没有急着展示训练内容,而是从夯实基础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知识展开系统梳理。这时学生急切地想要投入实践操作中,很快完成了制作方案的构建,再进行实操,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进行实操训练时,教师也没有完全固化,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每个学生的训练题是随机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都能切准学习重难点,给学生带来多重感受和体验。训练活动结束后,教师随机抽取几名学生的设计方案,让他们进行主动讲解。富有挑战性的训练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潜在学习动能,还很好地检验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讲解展示中,实践操作的作用和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实践性是信息技术课程最显著的特征。单纯学习理论知识,学生的思维认知始终处于低级阶段。而实践操作则是引导学生完成认知升华的关键。在知识学习、实践运用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得到跨越式发展,教学的终极目标快速达成。学生对上机操作最有感觉,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创造更多实践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感知的体验,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效。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自身独特性,不同学段,教学内容不同,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也存在差异。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以生为本。无论外在因素如何变化,学生的中心地位无可撼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教师要观照学生兴趣、认知、思维,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着手,让学生在深度挖掘探索中逐步进入实践操作环节,并借助精准导学、问题预设、深度探研和实操夯实等不同手段,实现教与学的共赢,为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生成铺垫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