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好处

2021-11-30陶艳梅

魅力中国 2021年50期
关键词:放蜂赤眼蜂玉米螟

陶艳梅

(辽宁省开原市一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开原 112300)

引言:玉米螟等害虫,对玉米生产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影响最大的年份,其产量损失率超过了20%。就赤眼蜂防治技术来说,实际上它属于生物防治,不但没毒,不会出现农药残留,操作起来还非常简便,且防治成本相对较低,防治效果也非常好,大概可以防治70%的玉米螟,有利于实现玉米增产,提升玉米产品质量,进一步优化田园生态环境。

一、赤眼蜂生物学特征

第一,从形态学方面来看,赤眼蜂应归到小蜂总科,且它还是寄生性害虫的天敌。往往会寄生到害虫虫卵里,并将虫卵彻底消除,以发挥净化害虫的作用。就赤眼蜂来看,它的个体是非常小的,其成虫大小也仅是0.3 毫米至1 毫米之间,它的身体颜色有的是中黄色,有的是黄褐色,且它的单眼及复眼都为红褐色,因此,人们称之为赤眼蜂;第二,从生活特性方面来看,它属于完全变态寄生虫,从其整个发育过程来看,包括多个步骤,如卵孵化及化蛹等过程,当它们完成这些步骤之后,就形成了一代赤眼蜂,且这个形成过程一般为12 天,当它成长为蜂,当其发育成蜂,在二十个小时之后,会由寄生虫卵里面飞出来。

二、玉米螟危害

就玉米螟幼虫来说,对玉米造成危害的通常都是这个形态。对于第一代螟卵来说,当它孵化结束,幼虫将由叶片前往心叶丛,而后把玉米嫩叶吃掉。当进入打苞阶段,幼虫会从穗苞中出来,爬到没有散开的雄穗中,对玉米造成危害。当雄穗散开并进入扬花阶段,一些幼虫会逐渐向下转移,进到茎杆产生危害,这会导致雄穗柄出现折断现象,进而对玉米授粉造成不利影响;当雄穗进入抽丝阶段,会出现大量的转移蛀茎,幼虫会跑到雌穗的生节,将限制玉米对营养及水分的摄取,导致其长势不好,茎杆极易折断,进而极大地影响玉米产量[1]。

三、防治原理分析

对于玉米螟来说,它属于完全变态昆虫,主要包括四个成长阶段,依次是卵、幼虫、蛹及成虫。就赤眼蜂防治来说,在对玉米螟进行防治时,一般在玉米螟初期阶段,赤眼蜂就完成了消灭。如果把赤眼蜂放在田地中,它能够自然实现羽化,从而发育成蜂,当雌蜂在田地中飞翔时,它们会自行寻找寄主,具体而言会去寻找玉米螟,借助它们的产卵管寄生到玉米螟卵里,再把它们的卵寄生在玉米螟卵中,同时会对其卵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吸收,以促进它们的子代健康成长。若是玉米螟卵存在寄生卵,将不利于玉米螟幼虫的健康成长,将生长成赤眼蜂,也就是说,该方式可以有效防止害虫生长。

四、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要点

(一)放蜂时间

通常来讲,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应该对放蜂区域玉米螟开展研究及分析,包括化蛹及羽化过程,若是玉米螟化蛹率超出20%,那么在后续的十天内,将是玉米螟产卵的关键阶段,在该阶段应开展第一次放蜂,距离第一次放蜂五天之后,可开展第二次放蜂,以保证赤眼蜂虫卵可以寄生到玉米螟卵里[2]。

(二)放蜂数量

针对田间放蜂数量来看,往往是有效蜂数量。通常来讲,每亩地应释放大概15000 至16000 头赤眼蜂,当第一次释放时,建议释放7000 至8000 头赤眼蜂,当第二次释放时,建议释放8000 至9000 头赤眼蜂,在对赤眼蜂进行释放时,不但要对蜂卡寄生数量进行分析,还应有效分析羽化数量。另外,在玉米螟产卵关键阶段的3至5 天范围,建议每亩地可释放20000 头赤眼蜂,且要求一次性释放出来,每亩地可选取1 至5 个左右的释放点,以保证有效释放赤眼蜂。

(三)释放点设置

在距离田边垅的第二十个玉米垅,可将其当作第一个释放垅,在这条释放垅之后的二十步位置,把它当作第一个释放点,在释放垅之后的四十步位置,把它当作第二个释放点。接着到达第四十条玉米垅时,应把它视为第二条释放垅,结合前面介绍的流程,对赤眼蜂释放点进行科学设置。

(四)赤眼蜂释放

正式释放赤眼蜂前,应先落实扩散距离实验,若是赤眼蜂扩散半径达到10 米至15 米上下,那么释放点的距离建议控制在10 米至15 米左右。当在大面积玉米地,对赤眼蜂进行释放的过程中,应借助连续设置的方式,从而有效确保释放点各个扩散半径的有效重叠,进一步增加赤眼蜂的寄生率,为其提供可靠保障。针对大面积玉米地,对赤眼蜂进行释放的过程中,可通过下述几个方法来实现:第一,每亩一点。对于与地边距离为13 米的地方,应将其当作第一个放蜂行,在这之后的每25 米距离位置安排一个放蜂行,对于各个放蜂行来说,建议赤眼蜂的释放点需同地头的距离控制在13 米之上,在这之后的每26 米位置应安排一个释放点;第二,每亩两点。同地边相距8 米的地方应安排一个放蜂行,在这之后的每20 米处安排一个放蜂行,对于各个放蜂行而言,其第一个释放点都应同地头的距离保持在8 米,在这之后的每20 米处都应安排一个放蜂点;第三,每亩三点。在与地边相距7 米的地方安排第一个放蜂行,在这之后,每16 米的地方安排一个放蜂行,对于各个放蜂行来说,在第一个释放点处都应同地头保持7米的距离,接着在每16米的地方安排一个释放点[3]。

(五)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一,明确放蜂时间。就放蜂时间来说,它会对玉米螟的防治造成较大的影响。正式释放前,需全面落实相关的调查工作,当对赤眼蜂开展第一次释放时,对于赤眼蜂来说,这个时候是玉米螟产卵的早期阶段,开展第二次释放的过程中,也是成虫产卵的关键阶段,应最大限度地确保赤眼蜂虫卵得到寄生;第二,赤眼蜂释放数量。需根据田间成虫调查进行判断,若是释放数量相对较少,将对防治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温度要求。对赤眼蜂进行释放的理想温度建议在20 度至29 度范围内,田间相对湿度建议控制为70%至85%范围内。针对干旱及高温地区来说,建议在清晨及傍晚完成释放,同时把蜂卡放到玉米叶子中。对于湿度相对较大的区域,通常建议为上午释放,以增加蜂卵寄生率。

五、影响防治效果的因素

(一)赤眼蜂质量

第一,赤眼蜂类型的选取是否科学。从自然界来看,赤眼蜂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经常会看到的赤眼蜂类型就达到了二十多种,比如,松毛虫赤眼蜂等。目前开展玉米螟防治时,往往是通过松毛虫赤眼蜂完成的,通常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实现赤眼蜂释放,有利于更好地确保其寄生在玉米螟卵里,该方式的寄生率是非常高的。第二,繁殖的中间宿主是否恰当。借助柞蚕卵对松毛虫赤眼蜂进行繁育,它的效率是非常高的,一般被用于工厂化繁蜂,在各个柞蚕卵中,会被寄生65 至90 头左右的赤眼蜂,有利于赤眼蜂更好地吸收营养,实现健康生长。第三,赤眼蜂生活力。它会对赤眼蜂飞翔能力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其生活力强弱,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对此,在对赤眼蜂进行繁育时,需对蜂种的选取加以重视,建议繁殖代数不能太多,防止产生弱蜂。

(二)放蜂时间应足够精准

通过专业技术部门,对玉米螟化蛹及羽化进程开展定期及定点调查,以做到事先帮助繁蜂单位及用蜂单位获得暖蜂时间及放蜂时间,促进蜂、卵的有机结合。

(三)有效确保放蜂质量

对政府部门来说,应进行集中组织,有效落实统防统治,并根据相应的时间及方式完成放蜂。一方面,应实现大面积放蜂,实现乡和乡、村及村之间的有效防治,以达到大面积放蜂的目的,在放蜂过程中,若是放蜂面积比较大,那么防治的效果也将更好;另一方面,放蜂的经验越多,那么防治效果也将会更好。赤眼蜂防治技术属于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应进行科学组织。

六、赤眼蜂防治优点

第一,想要有效防治玉米螟,可借助赤眼蜂来实现,它的防治效果是非常好的,平均卵块寄生率能够达到68%左右,卵粒寄生率能够达到75,且它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71.4%,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蛀孔率及虫折率,依次能够减少11.4 及8.5 个百分点。第二,减少成本,操作相对简单,借助赤眼蜂对玉米螟开展防治,建议每亩地释放20000 头赤眼蜂,且还要将其分成1 至2 次释放,且蜂卡的人工费用应在每667 平方米30 元以下[4]。除此之外,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不但省时省力,在一个工日地放蜂量将大于6.67 平方公顷,且一个工日的投药数量为0.33 平方公顷,省工日能够达到每公顷20 个。与此同时,还极大地降低劳动强度,操作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一般被用在大面积行动中。第三,不会对人畜产生毒害,也不会影响生态环境,并不会对天敌造成杀伤,也不会让产品形成毒性。第四,能够获得明显的生态及社会效益,可以有效阻碍害虫的生长。根据有关调查显示,联系运用赤眼蜂对玉米螟进行防治两三年,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增产增收,大概每667 平方米,能够增产30 至40 千克。

结论:综上所述,借助赤眼蜂对玉米螟进行防治,是现阶段国内外运用最为普遍的技术,它还属于生物防治技术,不但防治成本相对较低,还能获得显著的防治效果,不会产生污染,具有防虫范围广的特点,能够进一步增强农业产量及质量,实现我国农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放蜂赤眼蜂玉米螟
赤眼蜂品系对玉米螟卵的寄生潜能分析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放蜂
赤眼蜂对土沉香黄野螟的防治效果
黑龙江玉米螟发生与绿色防控技术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养蜂人的日子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论玉米螟防治措施
梨园如何利用赤眼蜂防治梨小食心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