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美学的小学美术高效课堂
2021-11-30福建省福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省福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陈 敏
艺术教育的核心功能在于承担美育责任,并给学习者以道德观念方面的影响。美育并非只是单纯地对学生的艺术技能进行培养,而是要突出作用在学习者情感及心灵的教育功能,如此方能产生更强的创作力量,引发其对于艺术与美学的注意、记忆、思考及创造。当下美术教育虽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长足发展,然而关于其对美学的吸纳,却依然远远不够,这便导致学生艺术专业技能得到强化,在审美素养及人文素养方面却难以与之同步的现象。而改善这一情况,需要从中国传统美学或者现代美学思想中寻找灵感,以先进的理论将其纳入美术课堂之中。
一、在课堂中结合生活美学
利用生活美学对课堂给予升华,是值得重视的优化策略。近些年,我国现代信息技术进步明显,一方面有着非凡经济成就,另一方面使众多生活化的、乡土化的文化内容在萎缩和消失。国家有关机构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将在生活中的文化内容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纳入系统的发展规划之中。此时教育工作者作为文化传承链条中的一环,也应当注意在美术课堂教学期间,突出自身职能,而这本身也将是优化课堂效果的一种有效做法,对于使学生产生足够强烈美学思想,将产生不能替代的作用。比如,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各不相同,教师可在美术教学期间结合本地风土人情,将其中所蕴含的美术特色融入平时教学之中,作为教学持续的主线。这既会使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得到升华,又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地美术文化,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贡献力量。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剪纸教学时,教师可以使学生尝试了解闽东剪纸的重要性,还有这一艺术形式具有代表性的独特表达形式,并将其引入课堂中来,给予生动演示,这能够让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拥有有效提升的可能性。
对于美术教学内容来说,其丰富程度如何、精准程度怎样,会给美术整体教学质量与效率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期间,利用当地富于特色的生活美学内容,给描述过于概括、内容过于简洁的教材内容以补充,也同样可以产生帮助,构建形成高效美术课堂的功能。
二、在美术中融入各科美学
利用常规的美术读图与拓展功能,教师可以主动融入各科中的美学因素,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素养进步。
在社会持续发展背景下,数字化时代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图像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关键方式之一。对于美术新课标而言,它提出了美术课对于凸显视觉性的要求,因此教师可在美术鉴赏课中,以图片为主要形式,给学生展示大量的作品,让大家学会鉴赏,自觉拓宽认知视野,增强对于美的体会。在此期间,教师需要以积极的态度拓展读图鉴赏、引导宽度,让学生的审美活动不再简单停留于本学科的视觉活动层面,而是主动配合内容变化,形成综合听、视、触觉为一体的课堂活动形式。即美术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出发,以正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宏观视野下进行各项审美活动,在美术课堂上融入其他学科美学特点不失为一条简捷之路。例如可以融音乐美学于美术课堂,当教授在快乐的节日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将《过新年》这首音乐作品带到课堂上来,它将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比较自然地联想到过新年时的场景,这样学生便能够处在愉悦气氛中完成本次学习任务,主动配合教师要求创作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
三、在欣赏后倡导制作实践
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产生美育方面的滋养,应当注意教学方式的全面性,不能有所偏废,即小学美术课包括欣赏课、绘画课、美术工艺课等,它们是给学生以审美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一定要展示出美术课堂的形式丰富性,使学生能够于欣赏中感受美,于制作实践中创造美,真正让美学理论贯穿各个教育教学环节。
首先要让学生得到在欣赏中感受美的引导,不同美术作品均可从不同侧面反映美学,使人们精神世界、各地区人们生活特点得到不同层面的展示。故而在美术教学时,要侧重于让学生欣赏到美术作品之中的外表之美与深层次之美,使大家可以完整地欣赏作品、了解作品背后所依托的世界,提升美学欣赏能力。例如可在恰当的时机向学生展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虽然本作品背景年代较为久远,然而作品中的人物动作、表情栩栩如生,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另外学生也可以在欣赏时更为主动地进入作品构图之美的全新境界,于无形中得到美学的熏陶。其次,应当引导学生在制作中实践美,绘画是平面美教育的主要形式,而手工课则能够于实物观察、想象、创造及动手操作等多个方面,给学生以立体化的美育培养,二者可共同展示出制作实践的功能。举例而言,当面对“有趣的鞋”这个任务时,他们能发挥自己的才艺,或者用彩笔绘制童鞋,或者用花布、彩带制作拖鞋,还有很多想象力十足的创意。在短短的一节美术手工课上,他们既能于图片中体验到鞋子的美感,又能够在立体的制作过程中,尝试颜色搭配与形式创意的乐趣。
四、在平实中增加智能启发
教师可以用智能授课的形式,让平实的课堂得到有效补充,满足学习的美学兴趣被充分激发的要求。
对于传统小学美术教学而言,其方式无非是简单几点,即教材图片欣赏、关联知识讲解、后续画作练习,大家对于这一流程早已耳濡目染、习以为常,往往会产生厌倦和困顿的心理。可见,兴趣对学生发展产生的影响深远,只有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才能使美学理论和实践内容被更多学生所普遍接受,使之能够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所以教师可以于常规的、平实的教学情境之下,融信息技术于课堂之中,本着由“智”激“趣”的理念,保证美学启迪高效课堂的效果。例如当面对陶泥知识时,教师可依靠信息技术寻找一段或多段陶瓷制作的视频,让学生进行欣赏。在视频播放期间,教师还可于关键部分引导关联教材知识的持续性,深化学习,利用这样的视频同文字相联系的形式,可有效加深学生在美术知识方面的认知,同时使其美学意识得到激发。有的学生可能因此提出问题,如在视频中,为什么制作陶泥作品时,均应选择黏土呢?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沙土,难道不可以采用吗?有的学生则能够于思考后给出自己的答案:如果用沙土制作,那么在水干了以后就会散开了。教师听到这样的答案后,在感觉到欣慰的同时,也要用专业的语言作出总结,从而让原本平实的教学增加智能启发的功能,从效果角度上升到新的层次。
五、在教学后突出多元评价
教学没有定法,评价同样没有定法,构建基于美学的小学美术高效课堂时,教师要利用多元评价的形式,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在数千年前,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便提出艺术评判的标准:“妙”,这样的标准对中国美学思想有深远影响,它展示出了美术教学评价的无规定性与无限性,总之,美的存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对于艺术的欣赏形式、表现形式也同样能够用多种多样来形容,只有一种固定形式的评判模式及标准,对于学生成长无益。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以及其在以美学为标榜的课堂上的表现时,同样需要秉持这样的原则,即利用多种评价手段与评价方法,将定性与定量评价模式结合起来。对于现代教学理念而言,从关注结果转化为关注过程,是一条必经之路。而在关注过程时,从不同侧面给予分析、指导,则会让学生的美学观念更为丰富,摆脱美术作品固定模式的桎梏,特别是除了给学生以作品评判外,基于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视角的分析,将更加深化这一成果。
综合上面分析之后,可以认为:一些看似传统的美学思想,并非与小学美术课堂无涉,只要应用得当,它将起到推动美术高效课堂建设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有相当多值得教师与学生学习与借鉴之处。特别是对于美术教师而言,完全可以将美学思想中的精华同小学美术课堂教法相结合,这会更为有效地解决现在普遍存在的,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教育难点问题。未来,我们应当继续站在新的历史舞台之上,对美学艺术教育产生正确观念,明确使命,承担责任,在内化对于美的认知和理解前提下,给学生创造广阔的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