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幼儿园推动社区家庭垃圾分类的行动策略
2021-11-30福建省厦门市翔安教育集团曾林幼儿园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教育集团曾林幼儿园 王 泓
2017 年3 月18 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以及乡镇纷纷掀起了垃圾分类的热潮。2020 年12 月5 日,国务院12 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46 城年底前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全覆盖。2020 全年国务院官方网站各类报道和文件出现“垃圾分类”关键词343 次,重视程度可见不一般。立足幼儿园实际情况,就如何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幼儿园以省课题为依托,将“垃圾分类”作为重要的课题实践项目,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各类实践活动。
一、垃圾分类融入幼儿游戏之中
幼儿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从小培养幼儿垃圾分类意识,不仅收效眼前,更是放眼未来。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公民培养计划”,将垃圾分类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之中。课题组根据幼儿的认知经验、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将垃圾分类的教育内容巧妙镶嵌在幼儿的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懂得垃圾分类的意义,了解基本的垃圾分类知识,践行垃圾分类。
(一)融入建构游戏中
与幼儿一起搜集的易拉罐、饮料瓶、纸盒、纸皮、蛋托、纸芯卷等生活废旧品,成为幼儿喜爱的建构材料,易拉罐成为桥梁的“桥墩”,饮料瓶成为摩天大楼的“承重梁”,蛋托成了高楼的“瓦片”,吸管成了“路灯”,丰富的废旧材料成为幼儿创造性游戏的百宝箱。
(二)融入操作游戏中
四个奶瓶稍做加工,就成了四个简易的垃圾分类桶,收集的各种瓶盖,贴上幼儿常见的各种垃圾图片,一套好玩的垃圾分类游戏材料就准备好了。当然,这套玩具,稍做调整,将图案更换一下,又变身为分类游戏的材料。
(三)融入美工活动中
废旧牙刷成了绘画工具,鞋盒成了免费的画框,报纸成了多用途的美工和手工材料,纸芯卷被幼儿添上眼睛和嘴巴成为形态各异的小精灵,废旧衣服上拆下的扣子,成为玩偶的眼睛、花朵的花蕾。
(四)融入语言区域游戏中
幼儿正在用纸芯卷和饮料瓶做成手偶,演绎着童话故事里有趣的片段。三三两两的幼儿聚在一起,分享着自制的垃圾分类图书故事。
(五)融入表演游戏中
塑料袋被改成女孩们喜爱的裙子,跟着音乐表演着一幕幕“舞台剧”;几个小男生将快递箱改造成变形金刚的铠甲,演绎着孩子们的童话世界。
二、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成员参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垃圾分类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应只停留在幼儿园,应走出校门带动家庭参与其中。初期的家长问卷调查中,参与垃圾分类的家庭不足5%,为了让更多的家庭参与垃圾分类,幼儿园积极发挥教育辐射作用,联合社区开展了系列活动,通过为期一年的积极坚持,在参与第二次问卷调查的306 个家庭中已有210 个家庭设置了分类垃圾桶,开始了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了68.63%。
(一)积极动员,广做宣传
乡村地区受地域的影响,垃圾分类的管理比较薄弱,村民的垃圾分类参与度偏低。课题组立足实际情况,采用了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发起倡议、发出主题家长会的邀请,通过主题家长会,广做宣传营造氛围,入户家访和调查,深入了解家长在实践垃圾分类中遇到的问题,为其排忧解惑。现就常用的几种沟通渠道的实践效果做如下小结。
1.家长会是一种传统、面对面、一对多、高效的沟通方法之一。通过召开主题家长会,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但是,参加家长会的往往只是家庭的一个成员,覆盖面有限,二次传达的效果欠佳。
2.家访具有针对性强、覆盖面更广、沟通更直接的效果,但是教师用时更长,而且家庭之间没有分享和交流的机会。从课题组的入户宣传效果来看,大部分家长都能耐心聆听教师志愿者的宣讲,入户宣传持续了近两周的时间。
3.公众号宣传。当下微信是教师与家长日常沟通的重要途径,公众号也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微信公众号是一种图文、视频相结合的传播媒介,适用于年轻的人群,对爷爷奶奶的宣传效果比较差。
(二)“小小监督员”行动
家庭是教育的大课堂,课题组发起了“小小监督员”的活动,幼儿成为家庭垃圾分类的小小监督员,教师为小班和中班幼儿设计便于记录的表格和表征的符号,并鼓励中、大班幼儿自主设计记录表格,记录每天家庭成员垃圾分类的情况。此项活动得到了家长的普遍支持,共有187 组家庭参与了此项活动,幼儿也乐在其中。
(三)“我为垃圾分类做代言”活动
21 世纪是自媒体时代,课题组发起了“我为垃圾分类做代言”活动,用简单的话语,表达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表明垃圾分类的立场,号召更多的人参与此次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20 组家庭的参与,共收集35 分钟的视频。课题组将视频剪辑成一段贴近幼儿和家长的公益宣传广告,得到家长广泛转发,起到不错的宣传和动员效果。
(四)垃圾分类亲子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理论付诸行动的途径,幼儿和家长一起参与垃圾分类“督导员”活动,参与垃圾分类文明劝导活动,不仅让家长和幼儿更清楚垃圾分类的知识,更体验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垃圾不落地社会实践活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深入日常行走的乡间小道上,将平时不起眼的垃圾捡起来分类投放,是一种以身作则的教育,也是引导幼儿关注生活环境的无声教育。
(五)亲子童谣创编活动
闽南地域拥有浓厚的文明底蕴,通过亲自仿编和创编童谣,让垃圾分类的知识变成朗朗上口的童谣,在幼儿的口中传唱,让垃圾分类变得更加容易和有氛围。课题组共收集了亲子原创垃圾分类主题童谣23 首。
(六)垃圾分类打卡行动
垃圾分类打卡活动,通过简单的几张照片,不仅记录了践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也督促自己和家人每日做好垃圾分类。此项活动有53 组家庭成功完成7 天不间断垃圾分类打卡任务。
(七)垃圾分类知识竞赛活动
知识竞赛活动是一种比较简单普及和检查垃圾分类知识的方法,不同的地区都开展了“垃圾分类”的网络知识竞赛,幼儿园邀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参加了一场别样的“垃圾分类知识竞赛”,角色互换,幼儿出题,家长作答,在欢乐的游戏中,幼儿和家长都提升了垃圾分类知识。
三、整合社会资源,助力垃圾分类
(一)参观垃圾处理厂
垃圾回收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带动社会效益起着积极的作用。为了提高幼儿及家长的环保意识,了解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的过程,课题组组织了34 个家庭74 人参观了厦门市环境能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厦门市东部固体废物处理中心),观看垃圾焚烧发电的过程。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参观,有垃圾发电模型、垃圾回收流程模型图,还了解了环保的意义和许多环保小知识,给大家讲解了垃圾的分类和垃圾回收再利用的过程。
(二)公益讲座来助力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社会中不少公益组织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推动力量。“绿海鸥”就是一个公益组织,课题组邀请了绿海鸥宣传讲师,为家长和幼儿开展了公益宣教活动,呆萌的“绿海鸥”形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多的幼儿和家长主动参与到“绿海鸥”垃圾分类行动中。
(三)携手社区共同推动
社区居委会是村民的大管家,社区居委会也是实施垃圾分类的重要组织者。通过家长问卷调查,不少家长反映社区的垃圾桶布局不合理,不少家庭周围500 米以内未设置垃圾分类桶,只有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桶等问题,为此幼儿园与社区多次沟通,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增设了垃圾分类收集点,并更新了垃圾分类桶,为社区村民做好垃圾分类提供了便利。
总之,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推动的利国利民举措,课题组现阶段开展的实践活动是基于幼儿园实际情况,课题研究正处在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多的实践活动策略仍需要与幼教同仁一道不断验证和探索,将继续推动农村社区做好垃圾分类。